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百姓直斥当前求医问药四大难 怎一个苦字了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 16:48 新华网

  怎一个“苦”字了得?——百姓直斥当前求医问药四大难

  新华网北京8月16日专电 (记者 毛晓梅、齐中熙) “良药苦口”,是说良药之苦,苦在口里,药虽苦却能治病救人。但假冒伪劣之药,花样翻新换汤不换药之药,价格虚高之药……其“苦”却是让百姓苦在心里。当前百姓普遍反映求医问药存在四大难。

  正规品牌屡出事 真的并非假不了

  家住湖北一县城的崔华昌老先生已有8年的高血压病史,尝试过各种降压的西药、中药。每次,他都是让住在北京的儿子从正规大药房里买药给他寄回来。他说,县城的医药市场很乱,同样的牌子,价钱虽比北京便宜,但服用后的效果却相差很大。

  假冒伪劣药品横行县城、乡里的事已不“新鲜”。让百姓感到震惊的是,一些所谓正规品牌竟也屡屡出事。最近,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发生了“欣弗”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现已查明,是该企业违反规定生产。

  分析人士指出,长期以来,在药品质量管理领域,国家监管往往是过分重视市场准入的监管,而忽视对生产经营行为的监管,日常的监督检查往往流于形式,亟待加大对药品生产经营者乃至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构筑对药品质量的全程监管体系。

  虚假广告满天飞 不由患者不相信

  铺天盖地的虚假宣传,往往使百姓上当受骗。苏运洲是一位跑长途货运的车主,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由于劳累,病情经常发作,好几次上医院吸氧急救。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说“7个疗程可治愈,每个疗程只需560元”云云,便喜出望外地买回一堆药,吃了半年多,可病情丝毫未见好转。苏师傅对记者说:“发起病来太受罪了,我太渴望治好了,不由得不信那些广告啊。”

  全国人大代表吴海鹰指出,巨大的利润空间,促使一些药品、医疗器械和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不惜以身试法,通过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以牟取不法利益。

  受利益驱使为违法广告推波助澜的还包括一些大众媒体。针对社会反响强烈的电视购物市场混乱现象,国家广电总局、工商总局近日发出“禁播令”:所有电台、电视台自8月1日起暂停播出介绍药品、医疗器械、

丰胸
减肥
、增高五类产品的电视购物节目。

  北京亚洲会计师事务所的刘艳女士说:“能不能也对报纸虚假广告下几道类似的禁令?”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测显示,目前报纸药品、医疗器械广告违法发布率高达90%以上。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不知道处方药不能在大众媒体发布广告、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宣传疗效、药品广告不得以医生和患者的形象进行宣传等基本常识。

  一药多名看花眼 原来换汤不换药

  普通的免疫系统用药“甘露聚糖肽口服液”摇身一变,竟变出了诸如“基英肽”“艾普升”“维康佳素”等近10种“新药”,价格也随之节节攀升;功效为“健脾益气,养心安神”的灵芝孢子粉胶囊,也伪装成“东方双灵宝”“东方福尔灵”“千佛灵芝”等多种“抗癌神药”。

  一药多名现象较普遍。在北京工作的律师姚远说:“我一年看不了几回病,一般就开些消炎药,但每次医院给开的都不一样,一些洋药名压根没听说过,特贵!”

  资料显示,2004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仅受理了约百种新药申报,而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却受理了上万种。

  市场人士告诉记者,所谓“新药”不过就是换个包装,改个药名,其实药的成分大部分没变;而成为“新药”后就可以逃脱有关限价政策的约束,成倍甚至几十倍地抬高

药价

  药价虚高难承受 小病却成了心病

  医生右手开高价药左手拿高回扣,药品经销商层层加价牟取暴利,已是医药界的“潜规则”。在医药购销过程中,药厂赚小钱,药商和医疗机构、医生赚大钱,最终是患者掏腰包。

  现在老百姓都怕上医院,生个小病宁愿自己扛着。在北京媒体工作的胡园园最近患感冒花了200多元钱还没治好,她感慨地说:“现在药价太贵了,轻易不要上医院!”

  知情人士说,医疗系统“以药养医”的机制也诱导着医生偏好开高价药。在大医院,药品收入目前占到医院总收入的5成到6成;在小医院,药品收入可占到其总收入的7成左右;而乡村医疗机构的收入则100%来自药品。

  近年来,医药领域大案要案频发,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不和谐音,从“天价医疗费事件”到“齐二药”“鱼腥草”“欣弗”等事件,公民健康一再受到假药劣药侵害,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必须从根本上理顺药品监管部门、生产经营者、医疗机构及医疗工作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权责关系,才能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才能赢得民心。(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