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 > 2006年3·15:消费与环境 > 正文
 

食品健康消费领域十大新闻事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 14:57 中国消费者报

  本报记者 孙燕明

  事件一:苏丹红事件席卷全国

  2005年2月,在英国最大的食品制造商第一食品公司生产的产品中发现了被欧盟禁用的苏丹红(一号)色素。不到1个月,苏丹红事件席卷中国。

  点评:对于苏丹红的大规模围剿说明,中国食品安全工作正在不断进步。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规定都比较粗放,缺乏具体的评判标准,还缺少一个更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此外,我们整个食品行业的安全意识仍比较薄弱。鉴于此次的苏丹红事件,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国家标准。

  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怀宝认为,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质检部门必须通过制定各种食品标准和监测制度,大力强化对各类食品成分的监测力度,及时将有毒有害食品识别出来,才能最大限度确保消费者的健康。

  事件二:立顿速溶茶涉嫌氟超标

  2005年3月下旬,据媒体报道,美国的一个医疗项目研究,发现联合利华旗下的立顿普通型速溶茶的氟化物含量为6.5ppm,大大超过美国环保局制定的饮水氟化物含量不得超过4ppm的标准,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规定的瓶装水及饮料标准为:氟化物含量不得超过2.4ppm。

  点评:针对立顿速溶茶在美国被指控含氟量过高的说法,国家最权威的茶叶质量检测机构——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关于联合利华立顿茶氟含量检测结果却是:被检测的立顿系列产品氟含量全部符合国家标准。但此举受到了我国官方媒体新华社的质疑。文中指出,“我国的某些政府部门不要成为跨国公司赚中国人的钱的道具,希望政府部门的某些官员不要成为跨国公司‘危机公关’的牺牲品。”

  事件三:雀巢奶粉被指碘超标

  5月底,浙江省工商局公布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20040921批次碘含量超标,为不合格产品。

  在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碘超标曝光10天之后,雀巢中国有限公司首次正式向消费者表示道歉并退货。

  点评: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邱宝昌认为,雀巢公司有两个责任不可逃避:一是违法经营付出的成本,出了食品质量问题之后,雀巢公司不是主动承认错误,主动召回产品,而是抱着侥幸心理四处“灭火”二是诚信缺失,这个代价是无形的。北京个体经营者张艳君表示,企业普遍认为食品召回意味着企业声誉受损,非万不得已绝不实施召回。如果企业在召回行动中表现出最大程度的诚意和努力,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企业形象反而会被“加分”。神华公司高级工程师万和平认为,我国由于没有食品强制性召回制度,很多消费者的权利没办法得到切实保护。现在消费者要在这些方面维护自己的权利,只能启动讼诉程序,但是由于讼诉成本过高,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事件四:光明被指回收过期变质奶再生产

  2005年6月5日,新闻媒体曝光了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回收过期变质奶再生产的情况,随后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接着,媒体再次曝光了光明乳业乳品二厂存在“早产奶”的问题。

  点评:广东省奶业协会副理事长王丁棉分析说,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部分食品经营者由于自身素质、社会责任以及求富心切、造假售假、食品在源头上已受到污染、产品在加工或流通中质量得不到保证以及政府在监管中出现了疏忽等原因,导致了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源头受污染是食品安全隐患潜在的最大的危险,对食品安全构成的威胁最大。食品所受污染,大部分始于源头。

  事件五:啤酒甲醛风波引发消费者恐慌

  2005年7月5日,有媒体报道,甲醛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可疑致癌物,众多的中小啤酒企业依然在产品里普遍使用甲醛。“95%啤酒加甲醛”的说法开始广泛传播。青岛、华润、燕京啤酒三巨头对啤酒95%含有甲醛的说法纷纷持异议,并表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甲醛和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甲醛是两回事,并称早已停用。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发言人指出,该署2002年至2004年抽查了内地120个啤酒样本,检查其中是否含有防腐剂及甲醛等成分,结果全部样本均合格。

  点评:此次甲醛风波发生后,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发布《对中国啤酒甲醛问题的通报》中称,天然食品中广泛存在微量甲醛 ,啤酒中的甲醛残留水平低,消费者饮用是安全的。虽然甲醛事件发生不久,尚没有啤酒销量受到影响的数据。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承认,该事件在消费者中引发了对啤酒产品的恐慌。

  事件六:哈根达斯深圳黑作坊被查

  2005年6月16日,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罗湖分局等单位接到群众举报,称一家地下加工厂在生产著名的哈根达斯品牌冰激凌蛋糕。随后执法人员前往调查发现,这个无牌照的地下作坊,竟然就是哈根达斯深圳品牌经营店的正宗加工厂,并且一个作坊供应着深圳哈根达斯全部5家品牌经营店的货源。

  点评:尽管通用磨坊公司媒体发言人称深圳的哈根达斯事件是一个“误会”,但又落入了它自己设下的100%原装进口的陷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跨国公司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也会导致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甚至假冒伪劣出笼。对洋品牌的管理缺位,是导致其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玩味的是这些跨国企业给出的理由———“适应中国市场特点作出的调整”。市场经济有着严格的道德基础,比如诚实守信、公平交易等等,但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并不是靠道德呼吁和道义谴责来解决问题,他们将这些道德要求外化为严格的法规,外化为市场参与者的基本权利。

  事件七:PVC保鲜膜被列入禁用黑名单

  2005年10月,一则关于日韩致癌聚氯乙烯(PVC)食品保鲜膜转道中国的报道再次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国家质检总局决定,鉴于在检查中发现我国PVC食品保鲜膜中含有DEHA增塑剂的情况,禁止企业在生产PVC保鲜膜时使用DEHA。

  点评:针对各方对于PVC保鲜膜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的疑问,国家质检总局最终公开通报了对进口和国产食品保鲜膜的专项检查结果。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指出,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PVC食品保鲜膜中,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主要是氯乙烯单体残留量,以及一种名为DEHA的增塑剂。PVC保鲜膜包裹油脂性食品,或者加热超过100摄氏度的时候,保鲜膜就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事件八:鲮鱼罐头在港被检出孔雀石绿

  自2005年7月国内发现鱼类残存孔雀石绿以后,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加强输港鱼类及产品的检验,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随后抽查包括罐头鲮鱼、鲮鱼肉及鳗鱼制品,发现均含有孔雀石绿。同年11月9日,香港媒体爆出广州生产的珠江桥牌豆豉鲮鱼罐头含有孔雀石绿致癌物质的消息。几天后,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公布食物最新测试结果显示,鹰金钱牌金奖豆豉鲮鱼和甘竹牌豆豉鲮鱼等3个食物样本被查出含有致癌物孔雀石绿。

  点评:此次事件发生后,中国罐头协会发布公告表示,极个别水产养殖和水产商户违禁使用孔雀石绿是引发事件的“真凶”,罐头企业是水产养殖商户违禁使用孔雀石绿的受害者。 中国内地2005年9月份前并未将孔雀石绿列为鱼类罐头常规检测项目,并且对深加工水产品没有制定相应的孔雀石绿含量限制标准。新的国家检测标准是在2005年9月5日之后发布执行的《水产品中孔 雀石绿和结晶紫残留量的测定》,其中规定:孔雀石绿在水产品的检出率不得超过1克/1000吨。

  事件九:我国第17次药品大降价收效甚微

  国家发改委宣布:从2005年10月10日起,降低22种400多个剂型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幅40%左右。这是自1998年以来我国第17次药品大降价。国家发改委同时修订了政府制定价格的药品目录:由原来的1500种左右扩大到2400种左右,约占药品总数量的20%。然而,与前面16次降价令一样,很多药品一进入降价目录就消失,实质上是进入了新药审批的灰色通道。

  点评:日前,卫生部部长高强在中国医院协会报告会上表示,政府实行药品降价后,有些企业就停产降价药品改为生产替代品,这是造成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卫生部归纳出这样的原因是需要勇气的。面对公众反应日益强烈地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作为主管部门的卫生部总结出来症结所在,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说明国家监管部门并非坐而论道,而是要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的社会问题。既然找到了根本原因,那么如何去解决和防范看病难、看病贵,如何打破存在已久的医患矛盾,是目前卫生部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药品和药价审批问题,表面上是行政监管问题,实际上只是整个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问题。系统性的医疗体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和改观,包括药品、药价监管、药品招标、医院和医生收回扣等一系列的医疗腐败将难以遏制,真正的药品创新也将无从提起。在这方面,如何确保价廉物美的药品能够真正实现薄利多销,从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必须成为医疗改革的一个重点问题。

  事件十:550万元天价医药费事件被曝光

  2005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天价医药费事件”被曝光。翁文辉住院67天,医药费高达550万元!在患者的住院清单上,某一天输液将近170公斤,令人不可思议。翁文辉在哈医二院重症监护室ICU住院66天,其家属买回400多万元的药品都交于ICU。但患者家属提交的2005年6月13日药品清单显示,医嘱66支沐舒坦,实际领走132支,一天66支沐舒坦不知去向。

  点评:卫生部调查组指出,哈医大二院提供的患者病历有13处明显伪造的修改,死者的主治医师王雪原的签名有五六种字体,病历中的1180次会诊,更是造假;病历、收费单、化验单不符,血库的出血量大于医嘱,去向不明。

  哈尔滨的“天价医药费”事件,集中暴露了当前医疗行业的积弊,也暴露出某些“白衣天使”已经丧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这一事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这是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进行公然掠夺的典型案例。再用医德医风之类的逻辑来解释这个事件,将会显得荒唐可笑。这个事件告诉人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对既得利益者来说,是最硬的道理,如果没有强力的制度规范,既得利益者是不会住手的。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制度和力量,可以斩断既得利益者伸出的黑手?此前患者家属曾写过100多封举报信,难道当地有关部门没有接到过举报信?哈医二院出现的种种问题,主管部门监管不力,对医疗机构重扶持、轻监管,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