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上市公司年报点评及各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28日 21:48 证券时报 | |
相关分析: 已公布年报的1268家公司中,主营业务收入靠前的100家公司对全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贡献巨大。 这100家公司合计的2003年经营状况为: 主营业务收入:15031.46亿元,比2002年的11107.38亿元增长35.33%,占1268家公司25257.43亿元的59.51%; 主营业务利润:2861.45亿元,比2002年的2106.47亿元增长35.84%,占1268家公司5078.86亿元的56.34%; 营业利润:1343.94亿元,比2002年的938.25亿元增长43.24%,占1268家公司1992.04亿元的67.47%; 利润总额:1223.96亿元,比2002年的886.14亿元增长38.12%,占1268家公司1973.64亿元的62.02%; 净利润:829.72亿元,比2002年的567.24亿元增长46.27%,占1268家公司1334.49亿元的62.18%。 2002年,1268家公司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依次为19651.68、4003.85、1465.76、1475.41、959.98亿元。 100家公司所占比重依次为58.52%、52.61%、65.38%、60.06%、59.09%。总体看,主营业务收入靠前的100家公司,2003年利润所占权重进一步增大。 100家公司的财务指标要明显优于1268家公司的平均水平。 2003年,100家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是: 每股收益:0.3173元,比2002年的0.2249元增长41.07%,是1268家公司0.2119元的149.75%; 每股净资产:2.6645元,比2002年的2.3580元增长13.00%,是1268家公司2.6796元的99.44%; 经营活动产生的每股现金流量:0.9083元,比2002年的1.0712元增长-15.21%,是1268家公司0.5411元的167.86%; 净资产收益率:11.9084%,比2002年的9.5388%增长24.8413%,是1268家公司7.9083%的120.61%。 2002年,1268家公司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每股现金流量、净资产收益率依次为0.1610元、2.4883元、0.5962元、6.4711%。 2003年,1268家公司上述指标分别同比增长31.60%、7.69%、-9.24%和22.21%。总体看,100家公司上述指标的增幅要大于1268家公司。 “担保圈”多米诺骨牌效应 现阶段在一些上市公司之间因相互担保而形成的“担保圈”已经越来越大,巨额的担保不仅使公司自身业绩受到影响,而且还把相关公司也拖进了亏损的泥潭。而目前出现的种种担保怪圈,已严重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生存状态,一但担保圈中的一家出现危机,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让大批相关公司受到株连。 非经常性损益制造表面繁荣 利用显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损益进行报表操纵,“投资收益挑大梁”的现象目前在上市公司年报中仍然大量存在,由于非经常性损益多属于一次性,用非经常性损益撑起的业绩只能是“昙花一现”。一些上市公司业绩的忽冷忽热现象与非经常性损益有着非常大的关系,靠非经常性损益粉饰的业绩只能是表面上的繁荣,在没有了非经常性损益之后业绩变脸在所难免。 应收款项定时炸弹? 上市公司被应收款项推入悬崖的例子每年都层出不穷,一方面上市公司的应收款项多与大股东利用自身拥有的控制权,通过各种手段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有关,另一方面,一些虚构收入的上市公司往往表现为应收款项急剧增加。无论应收款项产生的原因如何,一但上市公司的应收款项金额超出合理的水平,都极可能随时变成“定时炸弹”。 政府补贴收入——“甜点当主食” 几年来地方政府财政补贴一直是ST公司的救命稻草,今年的年报依然如故。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给予财政补贴,的确难得,似乎上市公司又多了一条“生财之道”,可以“不劳而获”。只可惜这个令人唾涎的“财政补贴”基本上属于黑箱作业,地方政府会不会给,给多少,投资者事前都无从知晓,而且还要看当地政府的“心情”,去年有20多家ST公司就靠这财政补贴而一举“扭亏为盈”,逃过退市命运。而部分没有获得财政补贴的ST看来难逃退市厄运,谁叫当地的“父母官”铁石心肠,见“死”不救呢?(证券时报 陆满平 贺瑛)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