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一家券商的典型死亡 大鹏证券之殁(3)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3日 17:26 《财经》杂志 | ||||||||||||||||||||||||||||||||||||||||||||||||||||||||||||||||||||||||||||||||
“格林科尔方案” 如果大鹏证券破产,机构债权人的投资无疑将受到惨重损失。 2004年年初,大鹏证券的支付危机开始暴露出来。当年8月,深圳证监局估算大鹏证券
大鹏证券经营层原本打算在2004年9月18日召开的董事会上向股东摊牌,告诉股东真实的经营状况,并成立重组委员会进行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然而适逢“913”反弹行情启动,经营层一度幻想能够借机翻身。 但是,昙花一现的“913行情”只持续了两周,大盘就掉头向下。 2004年10月,大鹏证券经营层开始和香港上市公司格林科尔的母公司格林科尔集团(下称格林科尔)接触,希图获其“重组资金”支持。消息人士说,寻求格林科尔入资系“深圳证监局有关人士推荐”,格林科尔一方直接面谈此事者为现任科龙电器CFO姜源。 格林科尔根据大鹏证券提供的报表,判断大鹏的债务为25亿元,提出的重组前提即是将25亿元债务全部转为股权,进而注资3亿元占60%股份。这意味着原44家老股东15亿元的权益被压缩成了2亿元。重组方案倘获通过,格林科尔可再以保证金形式注入2亿元现金,增强公司资产的流动性。 2004年11月初,大鹏证券出现支付危机,险象环生。11月中旬,重组顾问进场,根据报表分析了其资产负债状况,判断大鹏证券的股东权益为-24亿元,这与后来的审计结果基本一致。 11月26日,大鹏证券召开董事会,重组顾问以这一财务状况为基础,提出了格林科尔增资和老股东自救的几套方案。这是经营层首次向董事会说明近乎真实的财务状况。 由于重组顾问提供的数字过于令人震动,董事会成员也是相对大股东代表,提出要想重组,先要进行独立审计,而对格林科尔提出的方案未置可否。 12月2日,董事会聘任的四川亚通会计师事务所16名人员进场,开始了为期三周的审计。12月21日,“亏损44亿元”的报告呈现在股东面前。 一石激起千层浪,股东们各持己见。有人明确提出“要么判死刑,要么格林科尔进来缓期两年执行”;有的股东已经计提了对大鹏证券的投资损失,准备分几年摊销,不希望公司立即清盘;有的股东则出于公司重组考虑,对大鹏证券的投资亏损表示接受。 在这一氛围下,重组的难度日益加大。本来颇有兴趣的厦门建发集团,在审计之后再也没有任何表态。一些股东认为,格林科尔提出的方案只能带来3亿元资本金和2亿元客户保证金,虽然能缓解大鹏证券的支付危机,但离补足18亿元保证金缺口还有很大距离,将25亿元债务进行债转股的计划也近乎天方夜谭;更有股东表示出对格林科尔的极度不信任,“格林科尔计划”遂胎死腹中。 重组顾问还提出了几套老股东自救的方案。原则上,新股东出资越高,老股东和机构债权人权益打的折扣越大。但股东大会上并没有氛围来讨论具体方案。 当天下午,深圳证监局一位处长前来参会,并且带来“不好的消息”——当天,公司出现2亿元交易透支,局势危急。据说,在证监局人士讲完话20分钟后,没有人发言;待其离开后,会场立刻陷入一片恐慌。
记者观察: 最新报道: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