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天相投顾09年度投资策略会实录(10)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5日 16:54  新浪财经

  五、互动问答部分

  提问1:您说中国政策偏热,但是如果这样的话会不会对非中小企业,例如国有企业,产生供求方面一些不平衡的影响?您是怎么考虑这个机制的?

  答:偏扩张的、偏热政策一定会造成供求的紧张、资源的紧张,但是受这个影响的不仅仅是国有企业,最难承受这种紧张的是中小企业,但是没有别的办法。如果不偏热不扩张他们生存就有问题,如果紧张的话,中小企业就会过得难受。但是中小企业难受、国有企业难受,事实上真正有优势有垄断,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是国有企业,而不是中小企业。而且,如果国有企业的机制不能适应这种环境,本来很好的条件但是竞争失败了,这一类企业需要照顾吗?需要让他存在吗?这样合理吗?

  提问2:我的意思是宏观上来说太过热的时候,经济可能会不平衡。

  答:这就是经济失衡,供求关系,包括通货膨胀的问题。第一,在中国所有企业都要承受这个问题;第二,如果放在开放的世界里面,我相信,除了有人要整中国,把有些东西产品价格抬高之外,中国本身的需求没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严重,包括铁矿石包括能源,很多人都说中国大量进口,我在6月份的发言中提到了我国进口的铁矿石三分之一是通过钢铁转出口到世界各地的。

  第四部分、社会改革和经济改革(含三农问题)

  再接下来我想谈谈经济体制改革。

  一、改革初期:成果私有化,成本社会化

  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来看,改革初期采取了在全国范围内分散的方式,是以一个一个小案例的形式进行改革。这种改革的基本特征是国退民进,或者说是大部分小型国有企业、相当一部分中型国有企业以及极少数大型国有企业被私有化了,其中主要是小型国有企业。这种改革是局部的,也就是说在一个城市里面,一个县里面,你跟市长、县长搞好关系了,两个人讨论讨论,国有企业就可以卖了。如果没有钱,可以到银行贷款,过几年利润翻几翻,再把银行的贷款还了,这个企业就变成你的了。所以说,前期的改革相当大程度上,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是采取的这样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势下,说得严重一点,改革的成果相当大程度被私有化了,被少数人拿走了。但是改革的成本社会化了。成本指的是教育、养老、医疗以及环境等问题,这些都是全社会要承担的成本。

  由于改革前期里面,劳动生产力的解放是前所未有的,财富的创造很多,因此它部分掩盖了分配的和改革过程中不公平的现象。另外,当时改革的对象大部分是国有的小、中型企业,老百姓没有切身感受到是从他手中把钱拿走了,认为是国有资产,与自己无关。企业的几个管理人员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们商量商量,就改革了,就将企业私有化了,因此矛盾没有显得那么尖锐。同时每一次具体的案例上,他们总会找到一大堆的理由和说法,说这是市场化的、公平的、招标的。

  二、经济改革与社会改革

  第一,社会的失衡问题积累到相当一定程度的时候,导致改革暂时停止,政府说要搞和谐社会建设。

上一页 1 2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5 26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