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股票 | 科技 | 博客 | 播客 | 宽频 | 汽车 | 房产 | 游戏 | 女性 | 读书 | 考试 | 星座 | 天气 | 短信 | 爱问 | 邮箱 | 导航 | 通行证
财经纵横

2006年:中国券业分水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 14:5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邹愚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6年将注定成为中国券业的一个分水岭。

  这一年,上证指数走到了16年的历史新高,与股市休戚相关的券业迎来了历史性转折。

  一年多前,中国券业还在凄风苦雨中挣扎求存,券业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中,四顾茫然。

  2006年,在证监会铁腕之下,券业的综合治理基本完成,随着股市的走牛,从历史的泥潭中脱身而出的券业,开始迎接行业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券业在资本市场完成最重大制度变革的同时,也基本完成了自身的制度变革,开始迈向崭新时代。

  重迎“光辉岁月”

  据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披露,今年上半年券商全行业营业收入231亿元,实现利润123亿元,盈利的有93家,行业财务状况恢复到历史较好水平。

  考虑到下半年汹涌澎湃的牛市带来的财富效应,今年,券商的收入与利润创出历史最好水平已成定局。

  自2001年起,券业在熊市重压下连续数年全行业亏损。2005年,随着南方、大鹏破产,华夏被重组,汉唐、闽发被托管……整个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在此危局下,证监会决定“壮士断腕”,以市场化手段处理问题券商,一批高危券商通过行业整合、托管或者并购的方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问题券商被要求限期整改。同时,券商分类监管体系逐步确立。

  整顿之后的券业迅速迎来了久违的牛市,而且,这个牛市看起来才刚开始。2005年底,券业仿佛一夜之间就从濒临绝境转入大丰收。

  经历过熊市痛苦的券业不再如1996-2001年那轮牛市般盲目扩张或者多元化,而是迅速把握机会,希望在收成好的年景筹足粮食,为日后必将到来的熊市做好准备。

  与资本市场有着先天血脉关系的券业,自然把眼光投向了股市,而中信证券(26.970,-0.48,-1.75%)凭借上市公司优势在熊市中照样活得十分滋润的光景更加坚定了这种决心。上市成为2006年券业最热门的话题。

  但刚经历熊市折磨的券商,少有满足IPO要求者,券商开始借壳上市。

  2006年8月,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方案正式揭盅,一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券商这次为自己度身定做了一套靓装正式登场。

  随后,西南证券借壳ST长运(4.370,-0.10,-2.24%)、国金证券借壳成都建投、国海证券借壳ST集琦,诸如此类的消息,已很难激发媒体的热情,反而是势利的资本市场开始追逐这些

股票

  在券商借壳热情难耐的同时,有一些券商在坚持自己的初衷,如招商证券忙于收购北京证券的营业部并托管巨田证券,同时增资扩股,为明年IPO做足准备。

  整合时代:中央系竞逐AMC系

  进入整合时代后的券业呈现两大特征,一是以汇金、建银收编的券商不断增多,逐步形成“中央系”军团,二是金融

资产管理公司对组建自己的券商望眼欲穿。

  “中央系”的出现,与汇金、建银直接相关。

  在2005年以来的券商整顿潮中,汇金与建银是主要的操作平台。 其中,建银先后控股与托管了9家券商,包括中金、中投(原南方)、中信建投(原华夏)、宏源、西南、华安、齐鲁、天同、新疆等券商,旗下营业部达355家,其经纪业务的市场份额超过10%;控股了银河、国泰君安、申银万国、民族等券商后,汇金系营业部达423家,其经纪业务的市场份额达18%。

  建银脱胎于原建设银行,2004年9月建行分立时成立,系国有独资金融投资公司,注册地在北京,注册资本206亿元,出资人为中央汇金公司。成立时,建银除拥有原建行剥离的非商业银行资产,还持有中金公司43.35%的股份。

  由国家注资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也将其先后托管的广东、中关村、科技等问题券商整合成安信证券。安信的营业部数量为94家,经纪业务的市场份额约2%。

  这些被业界称之为“中央系”券商的数量加起来,足以构成整个证券业的半壁河山。

  在规模或者实力上,唯一能与中央系匹敌的,恐怕只有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设立的AMC系券商。年中,就有消息称,信达资产将收购其托管的汉唐和辽宁2家证券公司的资产,设立信达证券。而华融资产公司则打算将其托管的德恒、恒信和中富3家证券公司整合成券商平台。托管闽发证券的东方资产也在跃跃欲试。

  在2005年券业危急之时出手相助的资产管理公司,想必也在希望证监会投桃报李,可以想见,若将来AMC系成形,则有实力与中央系券商一并“逐鹿中原”。

  外资“入关”悬念?

  362年前,满清入关,轻取天下。对于外资券商而言,一个到2010年规模达2万亿美元的证券市场,将是兵家必争之地,此时获准进入中国券业的意义,堪比当初满清“入关”。

  不难理解,为何摩根士丹利、瑞银、美林、高盛等近10家外资巨头纷纷摩拳擦掌,

  今年6月,由北证重组而来的瑞银证券已获筹建批准,而更名后的瑞银证券也成为国内首例拥有自身品牌的外资券商。

  然而,机会有限,与两年前,高盛以“买门票”方式重组海南证券成立高华证券不同,当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分别洽购重组辽宁证券、爱建证券时,证监会今年9月中旬宣布暂停外国金融机构投资国内证券业。尚主席同时还宣布,这项禁令实施的时间可能持续略多于一年。

  时间之窗已经关上,被挡在门外的外资对此只能扼腕叹息。

  外资进军时便已举步维艰,即便是进入后,前有“中央系”券商堵截,后有中信、广发等诸侯追击,要分得中国证券市场一杯羹并非易事。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