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访谈:巴曙松-央企年金获批有利股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 02:25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 |||||||||
他呼吁应着力消除四大政策不确定性 上海证券报 记者 卢晓平 北京消息 首批三家央企--光大银行、中国银行、人保财险获批建企业年金,央企建立企业年金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而纵观2005年的年金市场发展,可以说是“前热后冷”
《上海证券报》:首批三家央企获批建企业年金的意义是什么?将对资本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巴曙松:这表明规范的企业年金运作正式起步,企业年金操作涉及不同的环节和流程,首批央企方案的批复,使得新的制度平台基本搭建完毕和通畅。 企业年金参与者的增加,从短期看有利于资本市场,包括债市和股市的稳定和发展;从中期看,企业年金不断完善,将促进社保基金的完善,推动保障型市场的发展,促使居民减少防范性储蓄存款,增加投资性资金的运用。 从国民经济发展看,企业年金发展不仅有利资本市场,完善金融结构,还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上海证券报》:去年是中国年金市场起步发展的黄金年。据了解,企业年金市场从第一批年金资格核准后,基本上看不见有一些具体成效。这是为什么? 巴曙松:应该说2005年对于年金市场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在年金市场基础性的制度构建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孵化和培育成为2005年的主基调。不过,企业年金市场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从企业年金计划建立,方案审核认可,委托、受托业务管理,账户业务管理、投资管理,到企业年金发放、监管、政策环境,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在一系列基础性的政策趋向上如果摇摆不定,显然会增大市场主体的参与成本。 《上海证券报》:具体需要在政策上尽快明确什么? 巴曙松:需要明确四大不确定性。首先是税优。尽早推出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政府在养老金改革过程中承担的责任;总体上看,这些责任最终还是要由政府来承担,而且通过这种税收政策的导向,政府实际上承担责任的规模要小得多,因为税收优惠激励了企业和个人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其次,企业年金存量重组的不确定性,使企业年金市场新参与者显得尴尬。在存量市场的争夺过程中,地方社保的市场定位面临调整:或者是将基金退还企业,退出年金市场,专门从事基金养老保险;或者是彻底脱离政府,增加注资,以独立法人资格的年金管理机构参与市场竞争。存量市场的规范应当与新的标准接轨,不管是退还企业还是独立参与市场,都按照新颁布的原则实行,避免出现新旧不容的问题。 还有两个不确定性是市场监管协调的不确定性和理事会与管委会功能定位的不确定性。 就前者而言,市场要进一步推动壮大,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成为关键。从具体的运作框架看,沟通协调的效率同样存在不确定性。需要各级部门在后续的鼓励性和指导性政策条例颁布之间沟通。就后者而言,企业年金理事会角色的责任承担、权力制衡、损失求偿等在当前引起一定的争议。而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运作流程》中的规定,通过受托人委托管理企业年金。 《上海证券报》: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什么? 巴曙松:目前,年金市场的不少机构更为关心的是第二批年金资格评审的时间。实际上,在一系列政策不确定性没有消除之前,针对现实的市场容量,可望获得资格的机构相对于第一批来说肯定不多,但是潜在的竞争者却数倍于前,竞争最激烈的预计当数受托人和投资管理人,而最有可能在第二批年金资格评审中出现的也就是此两者;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从总量上相对目前的年金市场规模应当说已经足够。从总体上看,当前依然是年金市场的制度建设期和市场培育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完善年金市场的游戏规则,使市场参与主体能够形成一个清晰的发展与创新的市场预期,应当是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