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股市需要理性投资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3日 09:03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宋海蛟

  去年第四季度以来,股票或是基金,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中心话题。“赚钱效应”的放大、传递,将股市编织成“满城金甲”的康庄大道。

  今年初,一些券商、QFII和基金接连出炉“N年看高N千点(甚至万点)”的模版式策略报告;而一些为自身利益“鼓与呼”的股市名嘴、“经济学家”们,也纷纷搬出一大堆专业词汇,不断忽悠新的普通投资者入市。1月份新增A股开户数突破百万,达到了创记录的138万户;新增基金开户数185.35万户。小股民和基民资金的不断进入,打造出了“人气”十足的“牛市”,也成为纵横捭阖的机构和市场强者超水平收益的源泉。

  然而,风云突变。1月31日大盘“跳水”,上证指数跌幅接近5%。在基本面上并无任何重大利空消息的情况下,超过140点的深幅下挫,令股民措手不及。

  其实,市场的上下波动是正常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有只涨不跌的

股票市场,也没有只赚不赔的金融产品。而且,这一轮的下跌市场也早有迹象:大盘跳水当日,两市成交额放大到1500亿元,说明机构投资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获利了结,并为低位建仓创造了机会。而从1月4日开始,两市成交量放大的现象就已经很明显。加上市盈率的居高不下、大盘蓝筹股的估值过高,股市已经处于回调的边缘。

  不顾明显的风险迹象和越来越强的风险预警,在超高股价上追涨进入市场反映出新近入市的股民完全不了解股市和股票投资基金的特点与风险。而近期的基金“赎回潮”也从相反的方面印证了这一点。从暴跌的1月31日开始连续5个交易日,基金从大规模的净申购转变为净赎回。被赎回的基金,多数没有在投资者手中停留超过1年。

  应该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在目前控制银行信贷增长、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背景下,广大投资者投资股市和分流储蓄并非坏事,它有助于缓解银行经营压力、帮助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降低我国金融结构的系统性风险。

  但是,居民在近阶段股市投资丰厚回报的诱惑下,如果把预防性储蓄也投资到高风险资本市场中去,肯定是不可取和不理智的行为。因为,他们没有应对风险的充分精神准备,他们将资金投入股票市场,动机是出于赚钱效应,于是赢得起、输不起,缺乏抗风险能力。在当前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够健全完善的情况下,这些资金大规模入市,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稳定不但起不到积极作用,还可能会带来不利的因素。

  当前广大投资者应该重点防止以下三种错误观点:一是把股票和基金投资当作储蓄看待。把原来"养老防病"的预防性储蓄存款或购买国债的钱全部都用来购买股票或基金,误以为股票和基金就是高收益的储蓄。二是把

理财当发财。由于2006年股市大盘持续上涨,2006年基金平均收益率达到50%以上,其中不少股票型基金回报率超过了100%。把2006年度火热的行情当作"常态"看待,一味坚信购买基金包赚不赔,忽视投资基金的各种风险。三是把投机当投资。仅仅关注投资收益,不理性判断市场规律,助长强烈的投机心理,完全忽略和忘记资本市场的股票、基金产品需要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本质特点。

  投资资本市场,需要热情和信心,更需要理性和清醒。广大投资者应对自己的投资目的有清醒的认识,要从自己的年龄和收入、所能承担的风险和期待的收益等方面出发,权衡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首先,要注意分散投资。要在银行、保险、资本市场中合理配置资产。其次,要注重产品选择与风险承受能力和理财目标相匹配。第三,要注重选择入市时机,避免在市场过度炒作时作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