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张耀昆:顺差不只是一种货币现象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 09:13 金时网·金融时报
张耀昆 有些人总爱拿中国的外贸顺差说事儿。外贸顺差一增加,就有人站出来,让我们控制汇率并要求人民币升值。 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月份贸易顺差为145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1至6月贸易顺差达到614.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4.9%。于是,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又形成了一个阶段性高潮。 虽然国际贸易的最终结果会表现为进出口总值的差额,但这一差额决不能代表一切。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决定于其生产要素的拥有量、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还受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变化的影响,这是事物发展的内因,而贸易差额只是这种内因作用结果的外部表现。无视内因的根本性作用而一味强调贸易平衡的观点,无疑是肤浅的。 对外贸易既然是一种交易,那受益的必然是交易双方而非一方。想必我们的贸易伙伴国还没有巴菲特那样的境界。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事实上,在我国外贸规模不断增长的过程中,贸易伙伴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是主要受益者,而且这种情况至今仍在延续。比如轻工产品出口的附加值很低,利润的构成中知识产权的收益占了很大比重,这些主要收益的获得者仍是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国外厂商。 此外,有资料表明,外资企业出口比重大,是造成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国外企业输入我国的技术,大多不是最先进的,但它们利用我国提供的优惠税收条件、廉价土地和劳动力有效地降低了产品成本,并以价格优势弥补了技术优势的不足,进而扩大或巩固了其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这个角度讲,国外企业才是我国外贸出口增加的最大受益者。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了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工业向我国的大规模转移为贸易伙伴国提供了大量廉价商品,其客观结果是这些国家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由于我国所具备的廉价资源优势,发达国家纷纷将加工业转移到我国,而对产品的需求仍在其国内,这些国家的居民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购买到质量相同的产品。此外,将相对落后的产业转移到我国,也推动了这些国家整体产业层次的提升。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实际上遵从的是比较优势理论,对整个贸易群体产量和效率的提高是有益的。 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发展都要遵从客观规律,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从进口替代到出口替代,不仅有经济学理论的支撑,也有不少新兴工业国家的先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其结果无论对谁都是有益的。 人民币升值将减少出口,增加进口,但这样对贸易伙伴国就一定有利吗?中国没有出口换来的外汇,如何能够实现进口的增长,国外的技术和产品又怎么能够被引进和消费?不客气地讲,我国减少外汇储备,某些国家政府债券的发行量恐怕都要减少。 实际上,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收支的不均衡状态会逐渐消失。为解决顺差问题,我们已经在积极努力,如压缩国内某些过剩的生产能力、完善社保体系、强化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以及积极扩大内需等。 但有些现实难题我们确实无法回避,比如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收缩必须要考虑就业问题。在这一点上,外国政府也是一样。 投入—产出模型的创造者列昂惕夫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对外贸易的研究表明,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尽管当时美国已是世界上最发达和最富裕的国家。这说明,美国是通过对外贸易安排剩余劳动力的。 因此,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各国的情况都有其特殊性。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要从实际出发,一厢情愿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 货币现象只是表象,避而不谈对外贸易整体格局形成的历史原因,脱离我国产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只强调贸易的货币现象,是片面的和不负责任的。而我们自己更应从历史的角度全面、动态地看问题,切不可人云亦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