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市场理性拒绝人为平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 11:01 《财经》杂志 | ||||||||
倘“平准基金”救市说流行,真的吸引了投资者大举入市,则市场在新一轮喧嚣后重入沉寂,必使中小投资人遭受重创 作者:胡舒立 4月最后一周,中国股市持续下滑,甚至回到了1999年“519”行情之前。一些市场舆
我们以为,这种“平准基金”的主张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须知,所谓用于救市的“平准基金”,其规模必然相当庞大,或以千亿元计。以现在市场上通常所说“市场下跌千点耗去1万亿市值”的说法,则意味着纵然将上证指数上托400点,也需要4000亿元人民币。这是一笔数额极为巨大的国民财富,无论出自财政之手还是出自央行再贷款,都无异于用纳税人的钱去救股市。这其实是一个关乎公众利益、风险极高的重大政治决定。如此做法,在中国过去没有出现过,世界上也很罕见,仅极个别国家、地区做过尝试,且备受争议,鲜有成功。无论从法律程序上、道理上,还是实际功效上,“平准基金”之想都是难以操作和不应考虑的。 “平准基金”的主张者喜欢强调基金的扩大效应,号称通过政府注入一定数量的资金托市,例如1000亿至2000亿元,将会给市场一个“底部预期”,吸引社会资金大量进入,从而“恢复股市的融资功能”。这其实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且不说其违背了市场规则和发展资本市场的初衷,长远而言,必十分有害;即使从短期看,其实也绝难达到“平准基金”出台预期,实现托市之想。 当年台湾的“国安基金”组织实力何等雄厚,救世之心何等迫切,但进入市场后,也只能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徒然为炒家输送了大量利益。中国股市较之更为不成熟,投机气氛浓厚;加之外部监管环境远欠完备,寻租腐败难以杜绝,实在无法幻想由证券监管部门主持的“平准基金”能够发生奇效。很显然“平准基金”救市失败之必然,远远大于“偶胜”之期待,而失败之后数千亿元国民财富付之东流,政治后果将十分严重。倘此说进一步吸引投资者大举入市,则市场在新一轮喧嚣后重入沉寂,还会使中小投资人遭受重创,更是我们难以接受的结果。 1998年8月,香港特区政府曾经运用1180亿港元外汇资金干预股市,10天内将恒生指数成功推高1200点。这一国际上仅见的托市成功,屡为当前“平准基金”的鼓吹者所引用。其实,香港当年这一做法即极为冒险并极有争议,以至在战役结束后,仅被市场评为政府之“惨胜”,而政府一方则从未敢言“胜利”二字。更重要的是,当年香港的情况与今天中国内地的股市毫无共同之处。香港特区政府斥巨资干预恒指,所保护者并非港股而是港元,其打击目标是据分析同时进入期、汇、股三市的国际大炒家。而且,纵以当时香港特区政府之部署周到、操盘者之出手狠辣,成败仅在一瞬之间。 在香港特区政府“惨胜”之后,与鲨鱼搏斗的鲜血本来极可能引来更多的鲨鱼,使香港特区政府陷入更深重的包围之中。幸而整个国际资本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国际游资掉头他顾,方使特区政府守住既有阵地。以香港前例论证“平准基金”在今日内地股市之合理性,如果不是忘却历史,就只能理解成有意混淆视听。 “平准基金”之种种风险、危害与不可行,决策者其实看得很清楚,择此下策几无可能。而市场上那些大谈“平准基金果断入市”者,未尝不知道这一事实。他们之所以继续不负责任地鼓吹此主张,目的无非有二:其一是欺瞒广大中小投资者,以“平准基金预期”短炒获利。从目前种种股评提及“平准基金”千篇一律的遣词造句,可知此概念确实已成为新的炒作题材;其二是以市场倒逼政策,幻想随着股市起伏不断放此概念,最终弄假成真。 上述两个目的都很不光彩,特别是“倒逼”之想,很难兑现。有鉴于此,则广大投资者对此局势有清醒认识格外重要。 自2001年以来,中国股市在漫漫熊市之中徘徊,上千点指数下跌证实了市场的铁律,也凝结着血的教训。在今后的日子里,股市大有可能出现跌破千点的悲惨局面,压力会继续增大,“平准基金”鼓噪也会喧腾一时。然而,市场理性拒绝人为“平准”,中国股市没有救世主。惟有在市场参与者有此共识之后,我们才有望看到中国股市的真正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