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邹蕴涵:如何解释当前的"生产旺需求弱"

国家信息中心邹蕴涵:如何解释当前的"生产旺需求弱"
2018年08月02日 17:11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私募梦想创业营即将结束报名,该项目致力于打造私募行业最具影响力的“黄埔军校”,个人机构赛并行,明星导师助阵,挖掘最牛私募达人!【速速加入】

  新浪财经启动“宏观经济形势大讨论”,诚邀经济学家、知名学者等参与,采用专访、专稿形式,共同探讨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与未来走向。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蓝图,需要每一个人的细心耕织,需要每一件事上的锱铢必较。新浪诚挚希望每一位经济学家挥袖舞墨,坚定信心稳中求进。(征稿邮箱:finance_biz@sina.com,联系电话:18910629946)

  如何解释“生产旺、需求弱”

  摘要: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根本来源还是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提高经济效率。没有大破大立的勇气,就很难有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持久动力。这个长期性的重大问题不能也不应该由于短期经济形势企稳而被忽视。短期调整不过是给中长期发展提供辗转腾挪的空间。

  作者:邹蕴涵(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当前,宏观经济里面有个奇特的现象,生产面运行稳中向好,需求侧表现持续疲软,我将其简单称为“生产旺、需求弱”。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如果需求弱,那么生产者应该及时调整经营计划,不应该出现大量生产的情况,否则就会出现市场滞销,影响企业利润。其实,不是生产者发疯了,而是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形成了这种看起来不正常的现象。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生产和需求的判断,主要还是依据国家统计局的官方公开数据,数据有没有问题(比如是不是虚假)不在此处讨论之列。

  第一,本次复苏的生产“旺”主要集中在上游行业和部分中游行业,下游行业并不没有明显改变,传导“不均”造成了供需对接的时滞。

  本轮复苏的“大调整”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等去产能重点推行的行业,短期内生产被严重压缩(比如煤炭行业的工作日直接被压缩,其余时间不允许生产),因而即便产能还是严重过剩,在即期市场上(比如一周内),还是出现了一定的供需缺口,特别是煤炭行业更是出现了较大即期缺口,不然不会出现“煤超疯”。与此同时,2013年以来持续的经营困难导致企业库存(主要是原材料库存)持续下跌,甚至出现负增长,即便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经营,企业也有补库存需要。再加上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在危机以后经过一段时期供需调整,开始出现价格回涨的迹象,因而企业在现实和预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开始补库存。这种短期需求与压减的生产相遇,造成了上游原材料价格飞涨,从而拉动PPI脱离负增区间。

  PPI回正给企业生产打了强心针,工业产品价格开始快速上涨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上游行业利润以百分之几百的速度报复性恢复,部分中游制造业也出现了百分之几十的增速,但下游行业利润几乎没有明显变化。因此,统计指标“工业企业利润”的良好增长态势主要归结于上游企业的利润好转,与下游企业的经营情况关系不大。

  这种产业链从上到下的不同表现,给供需之间的相互对接造成了时间滞后。与终端需求关系最为密切的下游行业,比如生活用品制造行业,一方面要承受上游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增加,一方面还要承受并不强劲的居民需求,短期内很难将这种不利状况传导回上游行业(因为上中游具有垄断能力的企业相对于下游行业来说更多,短期内,下游企业较难具有向上成本转嫁谈判的能力)。2017年,有家电企业因为铝制品涨价太多而开始对空调等产品提价,就是这种被挤压的表现。

  当前,对生产较好、需求疲软现象的担心就是因为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时滞是会消失的,下游行业经营压力重重最终通过一段时期后的调整反馈至中上游行业,这样全产业链将再次面对产无销路的局面。

  第二,在生产端由“冷”转“旺”的过程中,政府之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既在短期内迅速缓解了供需矛盾,也在无意中带来了扭曲效应,各有功过。

  在我的文章中一直强调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互动关系,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供需规律实现的,只有供需实现良好对接,经济才能持续向好。分析总供需的互动,就仿佛将当下的经济运行情况放到了一个最基本的经济模型中来考察,总供需是否实现良好互促循环是决定未来经济走势的根本力量。

  在观察本轮经济复苏时,应看到在去产能等供给侧改革政策出台前我们经济的运行情况,最集中最尖锐的矛盾是供需严重失衡,产能严重过剩将经济循环关系打乱。宏观调控方向从扩大内需的需求政策转向调整生产的供给政策本身就说明生产端问题已经严重到需求政策几乎无效的地步。依靠市场经济自发力量可以调整供需失衡吗?可以,但是持续时间将较长,并且附带的后果可能非常苦涩。这才有了政府之手出手(当然供需矛盾激化也与之前政府之手过度出手脱不了关系)。

  政府之手调控,优点是短期见效非常快,比如以行政命令强行要求停产整顿,就在短期内显著压减产量,有利于解决燃眉之急;缺点也很明显,企业经营自主权被干涉,市场信号在一段时期内被扭曲,可能在解决当下问题时带来了资源错配之害。这也是经济学界长期争论“政府与市场边界究竟该如何划分”这一问题而无果的原因,各有功过。

  政府出手后实际效果如何呢?从2016年四季度到现在,GDP增速触底回弹、工业品产量明显下降、生产价格大幅反弹、产能利用率由降转升、企业效益明显改善等都显示出国内总供求矛盾已经明显缓解,特别是到2017年年底,16个主要行业已经全部脱离产能利用率小于70%的严重过剩区间,并有8个行业恢复到产能利用率大于79%的正常状态。可以说,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经济发展有了喘息的时间,有了可以腾挪转换的空间。

图1:我国市场总供求关系走势图图1:我国市场总供求关系走势图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政府之手出手以后效果明显,不代表这样做就不需要审慎考虑,也不代表这样做就完全正确。当前“生产旺”而“需求冷”,就是调控扭曲市场的后果,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考验我们经济运行效果。

  这样做,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权衡取舍。与经济持续萧条、企业大面积亏损、失业增多、发不出工资、居民无力消费等“痛苦”相比(特别是失业增多,这是要了各国政府亲命的“杀手锏”),压减产量这样的扭曲带来的福利损失也许更小吧(没做精准福利研究,不敢轻下妄言)。

  必须反复重申的是,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根本来源还是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提高经济效率。没有大破大立的勇气,就很难有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持久动力。这个长期性的重大问题不能也不应该由于短期经济形势企稳而被忽视。短期调整不过是给中长期发展提供辗转腾挪的空间。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