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征稿

“宏观经济形势大讨论”征稿:坚定信心 稳中求进
“宏观经济形势大讨论”征稿:坚定信心 稳中求进

新浪财经启动“宏观经济形势大讨论”,诚邀经济学家、知名学者等参与,采用专访、专稿形式,共同探讨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与未来走向。诚邀每一位经济学家,激辩当下经济热点话题,如是否应该去杠杆、央行是否应该“大放水”、中美贸易摩擦走向、房地产调控力度是否放松、财政该如何减税降费……[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8月01日  14:06

激辩经济

叶秀亮:封堵汇制隐患以控制人民币与A股跌幅
叶秀亮:封堵汇制隐患以控制人民币与A股跌幅

新浪财经综合|2018年08月06日  14:06
国家信息中心邹蕴涵:如何解释当前的"生产旺需求弱"
国家信息中心邹蕴涵:如何解释当前的"生产旺需求弱"

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根本来源还是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提高经济效率。没有大破大立的勇气,就很难有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持久动力。这个长期性的重大问题不能也不应该由于短期经济形势企稳而被忽视。[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8月02日  17:11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盘和林:房价或将阶段性见顶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盘和林:房价或将阶段性见顶

新浪财经|2018年08月02日  17:33
木丁:减税改革要兼顾地方政府利益
木丁:减税改革要兼顾地方政府利益

新浪财经|2018年08月02日  17:57

经济学家观点

沈明高:中国会走日本的老路么?
沈明高:中国会走日本的老路么?

新浪财经综合|2018年07月19日  16:05
吴敬琏最新演讲:产业政策的无效性已经非常明显
吴敬琏最新演讲:产业政策的无效性已经非常明显

新浪财经|2018年05月17日  14:43
林毅夫:过去40年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
林毅夫:过去40年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

新浪财经综合|2018年06月01日  18:47
胡鞍钢终于说清楚:中国综合实力是怎么超越美国的?
胡鞍钢终于说清楚:中国综合实力是怎么超越美国的?

新浪财经综合|2018年07月30日  16:19
张五常: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怎么看?
张五常: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怎么看?

新浪财经综合|2018年07月24日  22:10

乐观派

中证报:经济运行稳中有变 基建投资有望反弹
中证报:经济运行稳中有变 基建投资有望反弹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18年07月31日  22:20
中新网:下半年应保持流动性 提高金融服务实体能力
中新网:下半年应保持流动性 提高金融服务实体能力

中国新闻网|2018年08月01日  00:07
刘煜辉驳高善文的手术论:改革的问题 锅却让去杠杆背
刘煜辉驳高善文的手术论:改革的问题 锅却让去杠杆背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8年08月01日  11:37
任泽平:做好预调微调 确保经济稳中向好
任泽平:做好预调微调 确保经济稳中向好

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财政、货币、金融政策该如何进一步完善?如何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31日  16:59
连平:货币政策应保持灵活审慎
连平:货币政策应保持灵活审慎

由于2018年以来融资增速大幅下降、市场流动性偏紧和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货币政策应前瞻性适度向偏松方向微调。鉴于控杠杆是一项长期任务,未来应避免货币供给增加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继续抬高杠杆率,引发新的金融风险。[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8月01日  07:08
姜超解读"放过的三次水":短期有效长期有毒 地产受益
姜超解读"放过的三次水":短期有效长期有毒 地产受益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29日  14:42

最新新闻

经济学家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商品房供给制度
经济学家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商品房供给制度

   新浪财经启动“宏观经济形势大讨论”,诚邀经济学家、知名学者等参与,采用专访、专稿形式,共同探讨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与未来走向。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蓝图,需要每一个人的细心耕织,需要每一件事上的锱铢必较。新浪诚挚希望每一位经济学家挥袖舞墨,坚定信心稳中求进。(征稿邮箱:finance_biz@sina.com,联系电话:18910629946) 不用国家减免税费每年降低全社会2万亿以上成本的改革举措 作者:人民经济学家 【摘要】:低成本高效率,是一个国家永恒的持续竞争力。高房价提高了居民生活成本企业运营成本,削弱了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假如房价继续暴涨,过不了几年。全国所有大中城市房价比肩香港,都患上香港病,产业空心化,大量青壮年失业,起来闹事,谁收拾得了?房地产调控得分清楚,到底是谁在炒房?房价由哪些成本组成,哪些是可去掉。本文认为,炒房的不是人民,是各级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房地产商囤积80亿平米大中城市住房建设用地8年,其中所花费的资金利息成本是多余的,应该革除;另外房地产商不合理的管理成本,如千万年薪养闲人,花巨资养足球队,也该革除。合理适度的土地财政是包括买房人在内的国家和人民利益所在,应该维护。但独家计划供应的城市建设用地,放开房价拍卖,使得土地财政无法合理适度,各级地方政府操控地价房价利益驱动强烈。本文提出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商品房供给制度,将城市住房分豪宅、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房三种,满足不同财富阶层需求。豪宅继续采用现有制度,放开一切限制,让富人尽享尊荣。对普通商品房提出了全新的供给制度:限购,限房型、面积、容积率等,用土地询价制度将地方政府操控房价地价的欲望关起来,变开发商为建筑商,变计划供应为市场供应,变土地拍卖为土地询价,变房价由权力与资本共同决定为居民直接决定,将住房的定价权原原本本归还给人民。坚定的人民性立场贯穿本文始终。 住房是民生之要,各国政府都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我国政府更是重视人民的住房问题,设置了专门的住建部,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房、限价房等层出不穷,限购限贷限售等房地产调控措施,更是应有尽有。然而房价却越调越涨,发展到今天,大中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房价不再由居民收入直接决定,而是由资本与权利共同决定,形成地产寡头垄断态势。绝大多数居民再起买不起商品房,人民怨声载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就需要有序化解房地产泡沫,使得房价在大多数工薪阶层购买力以内。消除住房的炒作因素得先弄清楚,是谁通过什么方式在炒房。调控房价化解房价泡沫,得先分清楚房价由哪些成本组成,哪些可消除?连续三届政府穷尽所能越调越涨,甚至一年出台了210余项调控政策也无济于事,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却始终没有在商品房供给制度上下功夫。 现有商品房供给制度及其调控措施 现有城市商品房供给体系,房地产商通过竞拍,从地方政府获取住房建设用地,抵押给 银行获取贷款,建筑商通过激烈竞争垫资为开发商盖房子,市民从开发商手里买房子。最近十几年,政府的调控措施有:建保障房,调节住房土地供应、调节交易税费,调节贷款利率,限购限贷限售,甚至还有舆论引导等。全国少也有上千家房地产商,商品房供应主体众多,似乎竞争很充分。调控政策考虑了供需、交易资金税费成本,好像天衣无缝。其实不然,现有商品房供给制度及其调控政策,存在根本性缺陷,绝无取得预期效果的可能! (一)、以房地产商为中心的现有商品房供给制度 衣食住都是民生产品,居民可以从世界各地买衣服快递回来穿买粮食快递回来吃,但无法买个房子快递回来住!全国房地产商是有上千家,可在市民工作生活半径内的新建楼盘找不出一两家,根本形成不了竞争。楼盘开建销售日期、价格、营销方式等都由房地产商说了算,建筑商、特别是买房人,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这种住房供给方式,实质上是以房地产商为中心。天然地域垄断、计划供应、无法充分竞争的商品房,由房地产商垄断供应,导致屯房屯地、囤积居奇、饥饿供应、恐慌式营销、漫天要价,登峰造极。市民买房,除了新建商品房还有二手房可选,选择范围比中移动买通信系统设备的选择范围要大,为什么中移动所买的通信设备一年比一年便宜,市民买的房子却一年比一年贵呢?中移动购买通讯设备,全球可选范围确实只有四家,可是每一家都能无限量供应。可居民买房时,新建商品房也好,二手房也好,成交一套就少一套,不是无限量供应的。政府官员任期制和以gdp为导向的升迁激励机制,使得部分丧失了信仰的地方各级官员,追求短平快,没有人顾及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纷纷伙同房地产商操控房价、通过拍卖住房建设用地,获取巨额收入,用于投资和市容改造,建设学校医院市政交通等公共设施,甚至搞形象工程;创造政绩获得升迁而拍屁股走人。各级地方官员本能地希望地价涨,地价越卖越贵。房价涨、地价涨,银行借贷稳挣不赔;房价跌,地价跌,银行借贷无法收回。从而房地产商、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形成了事实上的炒房利益联盟,房价只涨不跌才符合他们的利益。不打破这个利益联盟,任何楼市调控,都是扬汤止沸,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性成效。 (二)、屯房屯地炒房牟取暴利的房地产商盈利模式 一提及房价暴涨,就有人说面粉贵过面包,言下之意,房价暴涨是地方政府高价卖地所致。开发商提高楼盘售价,是成本上涨不得以而为之。也有很多人说是全民炒房炒高了房价,反正房价暴涨与房地产开发商无关。让我用房地产上市公司及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数据来揭露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居奇、操控房价、牟取暴利的真相。 1、中国房地行业与其它行业的库存周转率 国内几大行业2011-2016年库存周转率见下表: 行业 通信设备 电气设备 电子设备 汽车 造纸 家电 地产 库存周转率范围 范围 8.3—0.9 13.3---2 12.8--3 12.4--4.3 6.74-2.76 3—16.8 0.01-0.4 平均          3 4 6.5 7 5.5 7 0.13 采用国家统计局2014-2016数据,用竣工面积除以施工与待施工面积之和,计算房地产行业库存周转率,见下表: 年份 施工建筑面积 待施工建筑面积 竣工面积 库存周转率 囤积时长 2014 72.6482亿平米 4.2136亿平米 10.7459亿平米 0.139 86个月 2015 73.5693亿平米 3.6638亿平米 10.0039亿平米 0.129 93个月 2016 75.8975亿平米 22025万平米 10.6128万平米 0.1359 88个月 2016年的待施工面积国家统计局网站没查到,以当年新购土地面积代替 制造业库存周转率普遍在3倍以上,十倍以上的企业都很多;从原材料买入到加工制造销售完毕的周期普遍在4个月以内,最短的甚至只十几天。国内房地产开发商的库存周转率低得出奇,2014-2016才0.13上下,从土地买进到建设销售完毕的时间周期在86个月以上。比如保利地产2014年年竣工面积1363 万平方米, 规划总建筑面积12458 万平方米,其库存周转率仅为0.109,需要109个月才能将全部土地储备建筑面积开发完。承担社会责任的央企尚且如此,民营外资企业就更加无法无天!是不是房地产行业太特殊?下面是1998-2003年美国房地产商的库存周转率。 美国房地产库存周转率普遍在1.1倍以上,从拿到地到房屋开发完毕的周期8个月左右。 2、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库存周转率奇高的原因 所有制造业都竭力缩短从原材料买进到生产制造卖出商品的周期,周期越短,企业利润就越高。国内房地产商的库存周转周期比制造业长三十余倍,比美国房地产开发商长10倍以上。原因在制造业的原材料和美国住房土地是无限供应的,囤积生产资料的成本无法转借。而我国人口众多,国家资源又按城市权限分配,就业机会、公共资源、人口等都聚集在大中城市,住房需求旺盛;可大中城市住房建设用地有限。计划供应的住房建设用地,使得大中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住房供应非常有限,如未来五年深圳计划供应住房建设用地800万平米,年人均才0.075平米。2017年前十个月上海供应居住用地面积165.49万平方米,扣除动迁房和保障房,商品房用地人均不到0.05平米。开发商不但可转借屯房屯地的成本,而且可大挣特挣,如李嘉诚在重庆囤地10年,什么事也没干,获利上十倍!计划供应的住房土地采用拍卖的方式,为房地产商操控房价,提供了制度保证。 3、房地产开发商炒房炒地的伎俩 房地产商对所买地块,采用羊拉屎式的分期开发,售价一期比一期高,制造涨价预期。甚至有开发商虚张声势,恐慌式营销。如2017年8月深圳湾悦府二期350套单套售价在1100万元-3650万元间的住宅,几千人排队,半夜开盘天没亮就宣称被抢光。更有甚者,采用四两拔千斤战术,先屯地屯房,再炒作地王,制造地价高于房价的假象,所囤积楼盘乘机涨价,对买房人软硬兼施。下面从恒大地产2014年以来公告的财报来揭示房地产商炒房真相。恒大地产财报关键指标数据: 截止日期 土地储备建筑面积(亿平米) 累计平均成本 (元/平米) 新增土地储备建筑面积(万平米) 新增储备平均单价(元/平米) 销售面积 (万平米) 平均售价 (元/平米) 2014.12.30 1.47 997 841 2588 1820 7225 2015.12.30 1.56 1173 3484.7 2045 2551.2 7892 2016.12.30 2.29 1570 10238 1996 4469 8354.7 2017.6.30 2.76 1658 6763.6 2039 2475.1 9862 恒大地产上述数据可见如下事实: 土地储备规模三年翻番,逐年快速膨胀,形成寡头垄断态势。 楼盘平均售价逐年增长,2015年1月到2017年6月,楼盘涨价36.5%。 新增储备土地平均成本,2015年初至今总体呈下跌后的震荡走势。 2015年1月至今销售房产总面积,小于1.47亿平米,说明最近3年恒大所售房产楼面土地平均成本为997元/平米,眼下恒大售价每平近万的房产,土地成本只有997块。 最近几年建材相对2014年价格大幅下降,人力成本也没有明显增长,银行贷款利率大幅下降。恒大所售房产成本总体下降不少,可楼盘售价却平均涨了36.5%!住房建设成本下降,可住房售价却大涨。特别是最近两年,地价贵于楼价的舆论满天飞,可事实是恒大楼盘土地成本只占房价的10.11%。恒大地产扣除土地成本的楼房售价,今年高达9000块/平,是三四线城市同品质楼盘房价的几倍,恒大股价暴涨。被人攻击垄断的中石油,股价不到十年前的1/5,而房地产股万科、保利、金地、恒大、碧桂园等十年股价翻了好几番。股民都知道房地产开发商的暴利,可房地产商却喊冤,说是地价高于房价误导舆论,将高房价的责任全部推给政府,自己暗中将榨取的巨额民膏转移海外,李嘉诚、潘石屹、王健林无不如此。 也有全民炒房炒高房价一说,房地产商制造房价只涨不跌趋势。买得早的居民,在房地产商将房价操控到某个价位后,以低于新建商品房的价格出售,获取不菲收益。城市里收入低的,或新市民,先买个小点的、或破旧点的二手房;几年后再将小的卖掉,添进积蓄,再借些钱,买个大点的或新点的。这些人最多就是跟风者,在只涨不跌的楼市,跟风的普通群众,多少挣了钱。如果未来楼市下跌,那些没来得及套现的炒房客,将整体性亏损而成为牺牲品。认定是谁炒房的问题,是立场问题,更是政权人民性立场的试金石。 (三)、现有商品房提供制度的巨大危害 现有商品房供给制度造成房价虚高,其危害全社会讨论已经很多。这里仅罗列几个数据,美国2016年家庭年收入中位数是59039美元,这收入在中国相当夫妻俩人月工资各1.6万人民币的样子,去掉社保个税,不到1.2万。一线城市租套两房房租6千/月,买套破50平的一室一厅要270万,以美国中等收入家庭不吃不喝也要积攒10年!更何况我国居民收入远低于美国!工薪阶层生活之艰辛,自不待言。如果不改变目前的商品房供给制度,继续如此,未来大中城市房价达将到目前香港的水平。今年香港向月收入6.8万港币(大约相当美国10万美元年收入)以下家庭提供保障房。即使在美国,年收入达到10万美元的家庭也仅仅占比9.5%。房价高居民生活企业运营成本也高,成本比人家高,企业就会迁离,就业机会就会减少。产业空心化的香港,几百万人口,背靠大陆好乘凉,占中运动也起不了多大波澜。中国14亿人口,如果产业空心化,几亿就业无着落的人起来闹事,谁收拾得了?房地产商获取暴利巨富后将责任全部推卸给政府和共产党,自己移民海外,留下大量房奴等待党中央去扶贫!这样的国家哪来的希望? 天然地域垄断的商品房,在秉承公平正义的政府与基本民生之间,横插一个以牟利为唯一目的的房地产商,阻断了住房供需关系,无法扩大有效供应。政府向市场投放的土地,开发商囤积起来。不少地方商品房紧缺不得不采用摇号卖房;可开发商囤积的土地可建设80亿平米房屋,可解决3.2亿市民住房问题。地方政府开发商金融机构共同利益太强,形成了事实上的权利资本联盟。最近一年多出台调控政策两百多项,收效甚微;原因是负责执行调控的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利益捆绑,共同进退,暗中积极帮助化解。如长沙大专以上学历首套购房不受限制,武汉的人才先落户再就业政策,今年8月深圳湾悦府二期350套单套售价在1100万元-3650万元之间的住宅一夜间全“抢光”等。 (四)、现有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有人说,多年来的房地产调控,地价涨了,房价涨了,房贷利率也涨了;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房奴也没因此闹事,不是调控效果是什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民对房地产调控的无奈和不满。比如有关部委的《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集体土地被地方政府征用,转手一卖可获取巨额资金,地方政府怎么可能乐意执行?政策出来已有时日,各地一点动静也没有。限购,房子卖不出,地价也受影响,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利益都受损,地方政府怎么可能去积极执行?限贷就更不用说,银行不贷款吃什么?现金贷消费贷小额贷各种理财典当,将限贷化解于无形。假离婚、补缴个税社保、“人才引进”,将限购束之高阁。至于限售就更离谱了,减少市场供应。还有地区性差别利率政策,山东不让贷,山西可以贷。国家为减轻居民负担,或降低税费、或责令国有银行下调首套房贷利率,房地产商乘机涨价,居民购房花费反而更高,国家和国有银行的让利,变成了房地产商的暴利。有的调控政策甚至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前些年,国家严禁违规发放或挪用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严禁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加强房地产信托业务合规经营;用意是阻断房地产商囤房屯地的资金来源。可房地产商到海外高息融资,拿到央行兑换成人民币继续屯房屯地,央行再拿外汇去买年回报1%都不到的美国国债。资金一进一出,外汇依然在外国人手里,国家和人民却承担了其中的利差损失。如恒大在香港融资几百亿,年利率12%以上,全体人民通过通货膨胀所承担的利率损失每年近百亿,几年下来,恒大屯地规模翻翻,总面积高达2.76亿平米,成了比刘文彩更大的地主。 总之,现有房市调控政策,逻辑混乱,心不在焉,树敌太多,漏洞百出,强化了地方政府、开发商和金融机构的铁三角利益联盟;有的政策损害了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不可能取得预期调控效果。如限购,减少了不合理需求;可地方政府减少土地供应,开发商放慢土地开发,捂盘惜售,供应减少得更多。房价并没有因此下跌,居民照样买不起。政府、银行、开发商、富翁老板、工薪阶层,都没有得到好处,这样的政策难以持续;最终将不得不放弃,带来房价再次暴涨。房地产调控必须尽快寻求新的办法。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商品房供给制度 房价越调越涨根本原因是商品房供给不是以人民为中心,是以房地产商为中心。房地产商谋求的是利润,住房姓炒才符合他们利益。坚持“住房是拿来住的,不是拿来炒”的定位,必须革新大中城市商品房供给模式,使得房价在多大多工薪阶层的购买力以内,地方政府合理适度的土地财政不受影响,同时照顾到存量房主的利益关切。这就需要建立以人民(真正需要房子住的市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商品房供给制度。 (一)大中城市商品房供给制度要维护政府正当权益 不少人认为是地方政府卖地推高了房价,土地财政不合理,要求废除;好像国外城市住房土地是免费供应似的。实际上,即使在美国住房土地也是要买的。不同的是,国内土地转让款归政府,而美国则归私人所有。政府卖地,所得收入用于学校、医院、市政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解决民生问题,是公共利益所在。因此,土地财政有其合理的一面,维护合理适度的土地财政,就是维护包括买房人在内的人民利益。同时也应指出,我国土地国有,独家计划供应的住房建设用地,采用拍卖的方式无疑是欠妥的;很容易被利益集团利用,成为房价上涨的推手。取消土地财政,住房建设用地免费,房价就会跌下来么?不会,前文恒大地产数据就说明了这一切。其实大家都知道房价为什么涨,房地产商等利益集团却故意忽悠,误导舆论,浑水摸鱼。投鼠忌器的政府却不知道怎么回事,半推半就一年内断断续续出台200多项调控政策也没见效果,人民怀疑政府的立场,不是没有道理的。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商品房供给制度构想 科学的理论建立在合理的假设上,假设城市居民按收入分高中低三种收入阶层,分别占比为10%、70%、20%;假设城市住房分豪宅、普通商品房、保障房;高收入阶层住豪宅,中收入阶层住普通商品房,低收入阶层住保障房。豪宅继续采用目前的供给模式,土地计划供应、拍卖转让、价高者得,开发商代理一切;其土地供应在住房用地中占比不超过10%。豪宅放开户型面积层高最低容积率和限购等一切限制,档次足够高,价格足够贵,一切靠经济实力说话,让富人尽享尊荣。有的人一个月挣几十亿很痛苦,住套售价上百亿的房子,尽享尊荣,也缓解了钱没处花的痛苦。普通商品房则限面积、限层高、限最低容积率,甚至限房型(比如面积小于120平,层高小于3米,容积率不低于2倍),采用新的供给方式:在限购的基础上,让真正需要住房的居民,通过土地询价的方式,向政府申购土地,参与者都有唯一一次申购成功的可能;开发商建筑商等向土地拥有人竟拍承建。中央政府根据各个大中城市具体情况,设置最低年平均中签率,申购的人多,多供地,申购的人少,少供地。买普通商品房类似股市打新,能否买到需要靠运气。所谓土地询价,就是符合条件的参与买地人,在规定时刻同时报唯一一次价,偏高偏低都不算数,取报价分布中间区域的均价为土地最终成交价。比如,一块地,可建成一千套房,2万个家庭参与土地询价,报价偏高的9千家不算、偏低的9千家不算,取报价中间2千家,求和再除以2千,得到的平均价为土地最终成交价,往上最靠近该价的报价人,为中签者。至于保障房、豪宅,下文不予讨论。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普通商品房供给制度利弊 (1)优越性:不用政府减免税费,平均每年降低全社会成本2万亿以上 新的普通商品房供给制度实现了房地分离,变居民买房为买地,变房地产开发商为建筑商,变居民求开发商买房为开发商求居民建房;彻底消灭操控房价囤积居奇的房地产商。变土地计划供应为市场供应,变放开房价向开发商拍卖土地为通过询价方式让真正需要住房的居民直接向政府购买土地。如果今年恒大地产所售房产采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普通商品房供给制度,每平米住房,地价成本997块,建安成本2000块,税费1000块,居民到手房价每平米最多4000块,绝不是9900块;居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政府的土地财政、税费收入不受影响。而买地要靠运气,不是按需供应,中签率很低,存量房也不会因此暴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房地产商囤积80亿平米住房建设用地,平均囤积90个月,算7年,资金利率平均算8%,地价均价算2千,则(1.08^7 -1)*80*2000/7=1.43万亿。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商品房供给制度,居民从购地到拿到房子,只有8个月左右,每年降低房地产商囤房囤地资金利息成本1.43万亿以上,加上房地产商不合理的管理费用,如养足球队的钱,拿千万年薪常年不上班爬山游学泡妞的钱,公关策划营销开支,及房地产的利润,一年可降低全社会2万亿以上的成本。 其主要显著优越性见下表: 供给制度 以人民为中心的住房供给制度 房地产开发商为中心供给制度 定价权 房价由居民平均收入直接决定 房价由开发商直接决定 土地供给方式 市场供应、用土地询价决定最终地价 计划供应,拍卖最高报价为地价 利率下调 对新建普通商品房房价没有影响 房地产商借机涨价,影响巨大 地价下降 新建商品房价格跟着下降 房价照涨不误 买房条件 一般经济实力就行,买新房靠运气 靠绝对经济实力,不靠运气 地方政府限购 影响有效供给,积极强化限购 影响有效需求,积极化解限购 土地开发周期 与国家或行业差别不明显,8个月左右 88个月以上 房价涨跌趋势 再也难大涨 只涨不跌,一年翻番都可能 炒房 炒房成高风险行当,再也难找接盘者 稳挣不赔 建安成本 全国基本相同,每平米1-3千 每平1千-8万,大城市虚高 开发商 无法屯房屯地,利润来自服务和劳动 屯房屯地,利润来自房价上涨 土地供应扩大 住房供给同步增加 住房供给五六年也没变化 建材价格 房价随建材价格同步涨跌 房价只涨不跌,与建材无关 政商关系 权利与资本的利益联盟不攻自破 权利、地产、金融成铁三角联盟 利益分配 居民受益,地产金融利益受损 地产金融暴利,居民买单 楼市调控 调节土地询价中签率,立竿见影 穷尽所能也无济于事 购房最低首付 建安成本,一般40万以内 20%房价,几十万上千万不等 市场关系 开发商同建筑商竞争,求买房人建房 建筑商居民求开发商建房买房 住房不管怎么炒,最终都得以更高的价格卖给真正需要房子住的人后才能获取利润。现有房地产商供给制度下,地价越拍越高,开发商再分期开发,楼房售价越卖越贵,等房地产商将房价拉到足够高的价格时,炒房客再将手里的房以低于新建商品房的价格,卖给真正需要住房的人,获取暴利。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普通商品房供给制度,让真正需要住房的人,靠运气直接买到崭新的低价房。比如北京,首付2-3百万、总价八百万以上的新建商品房工薪阶层买不起,但首付40万的土地询价,大多数人都有资格参与。投放10万套房的土地,就立马减少了10万套二手房购买者。投资房产的人再也难套现,彻底斩断炒房的利益链条。本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普通商品房供给制度构想,可望一劳永逸解决大中城市的商品房供给问题。 为什么两种不同普通商品房供给模式,地方政府在限购上的态度截然不同呢?新的制度下,几万人买几百套房的地,卖地不是难事,积极限购,符合土地询价的人少,土地供应少,减少的是有效供应,对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及其周围人群所拥有的投资性房产高位套现有利;而现有供给制度下积极限购,减少的是有效需求,几家房地产商竞拍,土地难卖出,更卖不出价钱,影响当地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对政府工作人员及其周围人群所拥有的投资性房产套现不利。 (2)弊端 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端消费不利。靠屯房屯地操控房价暴富的路被堵死,游学爬山泡妞的、买游艇买私人飞机的、买马戏团足球俱乐部的将大幅减少;高价房难套现,卖房移民海外的将大幅减少,海外留学的大中小学生等将大幅减少。金融机构利润受损,投资性房产难套现,可能引起非议。 业主对楼层位置房型各有喜爱,可能难分配。容许建好后转让就可化解,这种房成本低,卖出可大挣一笔,另买合意的房子。再说住房朝向、房型单一,问题多不到哪去。 一线城市供给少而需求旺,土地询价门槛又低,上十万人去买几百套房的地可能推高地价。土地供给扩大后又可能拉低房价,引起存量业主不满。也有办法克服:严格控制土地询价中签率,逐年慢慢提高;同时严格遵守取中间报价均价作为最终地价。 对国内高端商学院、商业论坛有不利影响。整个利益链条被彻底斩断,制造舆论、误导国家政策、引导购房需求,各色利益人等将树倒猢狲散,影响高端消费。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普通商品房供给制度具体设计 本制度主要分土地询价、住房建设招投标及分配、资金划拨管理、产权过户转让等 1、土地询价 参与条件,参与土地询价,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 当地土著居民,当地工作5年以上外来劳动人口(包括新落户人口) ※ 高于建安成本的保证金,一线城市不低于40万 ※ 没有土地询价中签记录 询价过程 ※  指定时刻,同时报价,唯一一次。 ※  地价计算公式(可建x套房的地,n户参与): 土地询价结果确定后,中签者的保证金划转政府指定帐户,供住房建设用,超过部分作为土地购买资金。未中者退还个人专户。 税费:将现有房地产法定税率费率求和后,乘以土地成本与建安成本之和,就是业主所要缴纳的税费。新的供给制度下,没有了漫长的囤地周期,土地增值也就不存在了。当然,对那些土地询价后迟迟不能建好使用的,应该强化土地增值税的征管。 土地资金延迟1年支付 2、住房建设招投标及建设资金划拨 中签者组织选举业主委员会,负责必要管理。住房建设招投标需经60%以上业主同意,建设施工监理方的费用,经60%以上业主同意后,从政府帐户直接支付。 3、产权过户转让           土地询价一年后,不管住房建好与否,都得全额上缴土地款项;需要贷款的,办理贷款手续。对房型位置不满意的,或无力支付土地成本的,可以在住房建设好后转让;规定期限内拒不办理手续的,由政府拍卖,拍卖所得在上缴土地成本、法定税费(包括个人所得税)后的利润归中签业主所有。一年内建设分配完毕的免征土地增值税。通过这些促使业主相互忍让、团结,尽快形成有效供应。同时也让那些经济能力不强的中签者,在住房建设好后获利退出;获利去买个小的二手房住,减轻国家住房保障负担。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1、限购政策要周到细致,防止产生专业土地询价打新群体。要建立举报惩处制度,不能让钻空子的人得到半点好处。 2、以人民为中心的普通商品房供给制度,特别适应住房紧缺的大中城市。同时应看到这是利益调整,推行需要注意策略,讲求技巧,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3、住房供给以人民为中心,开发商由强势变弱势,房型层高面积容积率等都将迁就买房人,合理合法的要支持,不合理的要坚决制止。这其中的监管,政府要有准备和预案。 【相关报道】 国家信息中心邹蕴涵:区域、碎片化贸易非永久的趋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盘和林:房价或将阶段性见顶 木丁:减税改革要兼顾地方政府利益 叶秀亮:封堵汇制隐患以控制人民币与A股跌幅[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8年08月13日 15:56
盘和林:稳健基调不见"中性" 货币政策呈边际宽松趋势
新浪财经 | 2018年08月13日 13:38
叶秀亮:封堵汇制隐患以控制人民币与A股跌幅
叶秀亮:封堵汇制隐患以控制人民币与A股跌幅

   新浪财经启动“宏观经济形势大讨论”,诚邀经济学家、知名学者等参与,采用专访、专稿形式,共同探讨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与未来走向。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蓝图,需要每一个人的细心耕织,需要每一件事上的锱铢必较。新浪诚挚希望每一位经济学家挥袖舞墨,坚定信心稳中求进。(征稿邮箱:finance_biz@sina.com,联系电话:18910629946) 原标题:封堵汇制隐患以控制人民币与A股跌幅 作者:叶秀亮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现今汇率制度中的重大隐患 作为中国2005年汇制改革的原设计者,笔者将解释中国现今的头号金融稳患,其实是上届人民银行在汇改后期偏离了原来的汇制设计,以至才会在2015年8月因被“有心人”在之前的股汇攻击而引发“资本外逃→大量外汇储备流失→人民币汇价暴挫→股市再暴挫→资本再外逃”的恶性循环,而近期人民币汇价下挫和中国股市下挫也是源於此汇制设计上的偏离,若中国不修改此隐患,人民币和股市下挫可引发更严重的恶性循环:现在已有早期迹象,显示国内企业和个人,因人民币和股市持续下挫、与及其它不明朗因素,开始缩减其投资与消费,若一任其持续发展,将会透过乘数效应大幅拉低中国的GDP,比如说,即使投资在GDP的占比下降五至十个百分点,其所造成的经济下行压力将是惊人的(这还未计消费和出口的下行压力),若经济下行压力足够引发金融领域的恶性循环,则后果会更严重。 要了解此汇制上的隐患,读者须以较大耐性容许笔者先解释当年定下的汇改设计、人民银行早期的成功采用和其后的偏离:在2004年至2007年的百多篇汇改设计文章中[注一],笔者先以国际宏观经济学内的“三元悖论”,解释—个经济只能在(一)资本自由流动; (二)独立货币政策 (即控制货币供应能力); 和(三)控制汇率能力中三择其二。若选了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货币政策,汇率可被过多资金流入大幅推升至该经济难以承受的水平、也可被过多资金流出引发汇率危机。 考虑到中国当时必须控制汇率升幅(现在则是控制汇率跌幅)、和控制货币供应以达至内部平衡(即接近完全就业与低通胀),笔者当时就建议了如下的过渡期汇制设计:必须维持当时的资本控制(即短期资本账项非自由兑换),在维持独立货币政策的前提下,以每年1-2%的缓慢升值走出当时8.28的固定汇制,避免了美国的“靠害要求”的同时(一次过大幅升值会中了“震荡式治疗”陷阱,造成经济系统内的coordination failures、出口企业即时大量倒闭和后续经济严重衰退; 每年3-5%的升值率会吸引大量投机流入,造成过多货币供应和后续资产泡沫,直至重陷当年日本泡沫爆破及其后的迷失二十年,从而让美国可再度兵不血刃地继续全球称霸),容许中国继续走其强国之路 (缓慢升值可维持中国当时的强劲经济增长和庞大外贸盈余,前者将意味中国会随时间续步强大,而后者将会大幅减低出现金融风暴的可能、和容许中国持续以外贸盈余购买海外资产至足以配合中国未来大国地位的水平)。 必须强调的是,维持短期资本账项非自由兑换和缓慢升值是此设计的两个重点,前者意味投机流入必须透过非法渠道或滥用合法渠道,以至投机流入牵涉的风险溢价和交易成本将高於每年1-2%的升值利润,从而限制了投机流入的诱因和最终流入的数量。在其后的中长期汇制设计中,笔者指出中国在其后十年仍须继续维持一定的短期资本管制,从而容许人民银行以独立货币政策协助中国达至内部平衡,控制汇率升幅以保持高经济增长、庞大外贸盈余(可提高对金融风暴和汇率危机的免疫力及复原力,与及协助持续透过对外直接投资累积海外资产),和容许中国继续走其强国之路。 值得庆幸的是,人民银行当时还是采纳了这些汇制设计大部份建议,以至容许中国继续走其强国之路,虽然汇改第二年后偏离了每年1-2%缓慢升值的设计,以至造成其后的大量投机流入和过多货币供应,支持和引发了2006-2007年的股市泡沫和房价急升,但还是未至影响全局。然而,更重要的是,人民银行在前数年开始了更严重的偏离,就是未经严谨论证和深思熟虑的开放严重削弱了上述的资本控制(包括容许香港人民币期货的成立、和过度开放一些经常账渠道至足以被滥用作巨大资本外逃),以至在2015年8月容许大量企业和国民透过滥用这些开放了的渠道进行大量资本外逃。 比如说,有些金融机构透过在香港人民币期货、国内现汇市埸和两地货币市场的利率套戥,造成了大量外汇储备流失、国内信贷萎缩、和将外国投机者在香港人民币期货市场的高杠杆沽售转化为中国内地人民币现汇的沽压;有些企业透过以对外直接投资为名进行了大量资本外逃;有些国民用信用卡来支付其在香港购买大量带投资性质和存款性质的保险;有些国民用每年五万美元的汇出额度将资金汇出[注二]。以后者为例,只要有八千万国民滥用该五万美元额度作资本外逃,即可一夜间完全消耗掉当时约四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由此可见当时五万美元的汇出额度的决定其实未经严谨论证和深思熟虑。尤幸中国领导层其后可能在外汇储备上对人行和外管局划了一条三万亿美元的死线,后者和相关部委才在这些渠道上逐步收紧:这包括禁止国内金融机构再做上述利率套戥,禁止国民用信用卡购买上述保险,而后来中央亦对滥用对外直接投资渠道作资本外逃的企业作出惩罚。 封堵隐患可立中国于不败之地 上述的讨论说明,中国现阶段还是要进一步封堵资本外逃的渠道,确保中国的资本控制能力。有了此能力,将意味短期资本账项受控,那影响人民币汇价将主要是正常的经常帐项(如进出口贸易)和正常的长期资本账项(如正常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由于中国仍有相当大的外贸盈余,这些正常变动将不足以对人民币造成贬值压力。此外,有了足够的资本管制能力(即封了资本外逃的主要漏洞),即使人行在“面对外部挑战”期间透过大量货币增发甚至另一轮量化宽松以支持股市、债市和经济增长,也不会造成上述“资本外逃→大量外汇储备流失→人民币汇价暴挫→股市再暴挫→资本再外逃”的恶性循环,从而确保中国将可在此“面对外部挑战” 时期立于不败之地。相反,不封堵资本外逃渠道、或开放更多的短期资本账项(即进一步走向资本账项自由兑换),将造成过多的资本外逃,以至出现汇率危机和上述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近期人民币持续急跌,和其所引发的股价续跌,就反映出已有相当数量的资本透过不同渠道外逃出国,中央宜责成人行和外管局联合各部委封好这些资本外逃的渠道、禁止上述利率套戥死灰复燃、与及废掉为害甚大的香港人民币期货市场(8月3日人行的措施只有暂时作用,笔者《中国汇制改革》一书已详細解释中国容许此市场的利益甚少,但为祸极大,应透过极高按金比例使成交额大幅萎缩至足以饿死此市场),从而确保中国立于上述不败之地。 其它金融隐患和可采经济措施 下文将继续讨论,在中国须处理好的其它金融隐患,有何经济措施可大幅降低中国经济在“面对外部挑战”时所受的伤害。 注一:当中百多篇主要在香港《信报》刊登,也有十多篇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中后期的文章也以内参形式汇报(手稿则在人民银行内部传阅),这些文章的讨论其后亦被收录於笔者“中国汇制改革”一书和两篇学术期刊文章中。 注二:详情见笔者如下学术文章Yip, P.S.L., Tse, Y.K., and Dong, Y.G.(2018), “The Exchange Rate System Reform in China: US Pressure, Implicit Gradual Appreciation and Exchange Rate Bands”, Discussion Papers, Economics Department,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本文有删节)[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8年08月06日 14:06
刘煜辉:资本市场交易者需换位思考 别就想着解放自己
新浪财经 | 2018年08月03日 07:33
木丁:减税改革要兼顾地方政府利益
新浪财经 | 2018年08月02日 17:57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盘和林:房价或将阶段性见顶
新浪财经 | 2018年08月02日 17:33
国家信息中心邹蕴涵:如何解释当前的"生产旺需求弱"
国家信息中心邹蕴涵:如何解释当前的

   新浪财经启动“宏观经济形势大讨论”,诚邀经济学家、知名学者等参与,采用专访、专稿形式,共同探讨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与未来走向。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蓝图,需要每一个人的细心耕织,需要每一件事上的锱铢必较。新浪诚挚希望每一位经济学家挥袖舞墨,坚定信心稳中求进。(征稿邮箱:finance_biz@sina.com,联系电话:18910629946) 如何解释“生产旺、需求弱” 摘要: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根本来源还是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提高经济效率。没有大破大立的勇气,就很难有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持久动力。这个长期性的重大问题不能也不应该由于短期经济形势企稳而被忽视。短期调整不过是给中长期发展提供辗转腾挪的空间。 作者:邹蕴涵(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当前,宏观经济里面有个奇特的现象,生产面运行稳中向好,需求侧表现持续疲软,我将其简单称为“生产旺、需求弱”。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如果需求弱,那么生产者应该及时调整经营计划,不应该出现大量生产的情况,否则就会出现市场滞销,影响企业利润。其实,不是生产者发疯了,而是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形成了这种看起来不正常的现象。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生产和需求的判断,主要还是依据国家统计局的官方公开数据,数据有没有问题(比如是不是虚假)不在此处讨论之列。 第一,本次复苏的生产“旺”主要集中在上游行业和部分中游行业,下游行业并不没有明显改变,传导“不均”造成了供需对接的时滞。 本轮复苏的“大调整”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等去产能重点推行的行业,短期内生产被严重压缩(比如煤炭行业的工作日直接被压缩,其余时间不允许生产),因而即便产能还是严重过剩,在即期市场上(比如一周内),还是出现了一定的供需缺口,特别是煤炭行业更是出现了较大即期缺口,不然不会出现“煤超疯”。与此同时,2013年以来持续的经营困难导致企业库存(主要是原材料库存)持续下跌,甚至出现负增长,即便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经营,企业也有补库存需要。再加上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在危机以后经过一段时期供需调整,开始出现价格回涨的迹象,因而企业在现实和预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开始补库存。这种短期需求与压减的生产相遇,造成了上游原材料价格飞涨,从而拉动PPI脱离负增区间。 PPI回正给企业生产打了强心针,工业产品价格开始快速上涨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上游行业利润以百分之几百的速度报复性恢复,部分中游制造业也出现了百分之几十的增速,但下游行业利润几乎没有明显变化。因此,统计指标“工业企业利润”的良好增长态势主要归结于上游企业的利润好转,与下游企业的经营情况关系不大。 这种产业链从上到下的不同表现,给供需之间的相互对接造成了时间滞后。与终端需求关系最为密切的下游行业,比如生活用品制造行业,一方面要承受上游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增加,一方面还要承受并不强劲的居民需求,短期内很难将这种不利状况传导回上游行业(因为上中游具有垄断能力的企业相对于下游行业来说更多,短期内,下游企业较难具有向上成本转嫁谈判的能力)。2017年,有家电企业因为铝制品涨价太多而开始对空调等产品提价,就是这种被挤压的表现。 当前,对生产较好、需求疲软现象的担心就是因为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时滞是会消失的,下游行业经营压力重重最终通过一段时期后的调整反馈至中上游行业,这样全产业链将再次面对产无销路的局面。 第二,在生产端由“冷”转“旺”的过程中,政府之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既在短期内迅速缓解了供需矛盾,也在无意中带来了扭曲效应,各有功过。 在我的文章中一直强调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互动关系,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供需规律实现的,只有供需实现良好对接,经济才能持续向好。分析总供需的互动,就仿佛将当下的经济运行情况放到了一个最基本的经济模型中来考察,总供需是否实现良好互促循环是决定未来经济走势的根本力量。 在观察本轮经济复苏时,应看到在去产能等供给侧改革政策出台前我们经济的运行情况,最集中最尖锐的矛盾是供需严重失衡,产能严重过剩将经济循环关系打乱。宏观调控方向从扩大内需的需求政策转向调整生产的供给政策本身就说明生产端问题已经严重到需求政策几乎无效的地步。依靠市场经济自发力量可以调整供需失衡吗?可以,但是持续时间将较长,并且附带的后果可能非常苦涩。这才有了政府之手出手(当然供需矛盾激化也与之前政府之手过度出手脱不了关系)。 政府之手调控,优点是短期见效非常快,比如以行政命令强行要求停产整顿,就在短期内显著压减产量,有利于解决燃眉之急;缺点也很明显,企业经营自主权被干涉,市场信号在一段时期内被扭曲,可能在解决当下问题时带来了资源错配之害。这也是经济学界长期争论“政府与市场边界究竟该如何划分”这一问题而无果的原因,各有功过。 政府出手后实际效果如何呢?从2016年四季度到现在,GDP增速触底回弹、工业品产量明显下降、生产价格大幅反弹、产能利用率由降转升、企业效益明显改善等都显示出国内总供求矛盾已经明显缓解,特别是到2017年年底,16个主要行业已经全部脱离产能利用率小于70%的严重过剩区间,并有8个行业恢复到产能利用率大于79%的正常状态。可以说,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经济发展有了喘息的时间,有了可以腾挪转换的空间。 图1:我国市场总供求关系走势图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政府之手出手以后效果明显,不代表这样做就不需要审慎考虑,也不代表这样做就完全正确。当前“生产旺”而“需求冷”,就是调控扭曲市场的后果,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考验我们经济运行效果。 这样做,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权衡取舍。与经济持续萧条、企业大面积亏损、失业增多、发不出工资、居民无力消费等“痛苦”相比(特别是失业增多,这是要了各国政府亲命的“杀手锏”),压减产量这样的扭曲带来的福利损失也许更小吧(没做精准福利研究,不敢轻下妄言)。 必须反复重申的是,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根本来源还是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提高经济效率。没有大破大立的勇气,就很难有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持久动力。这个长期性的重大问题不能也不应该由于短期经济形势企稳而被忽视。短期调整不过是给中长期发展提供辗转腾挪的空间。[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08月02日 17:11
国家信息中心邹蕴涵:区域、碎片化贸易非永久的趋势
新浪财经 | 2018年08月02日 17:10
经济学家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商品房供给制度
经济学家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商品房供给制度

   新浪财经启动“宏观经济形势大讨论”,诚邀经济学家、知名学者等参与,采用专访、专稿形式,共同探讨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与未来走向。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蓝图,需要每一个人的细心耕织,需要每一件事上的锱铢必较。新浪诚挚希望每一位经济学家挥袖舞墨,坚定信心稳中求进。(征稿邮箱:finance_biz@sina.com,联系电话:18910629946) 不用国家减免税费每年降低全社会2万亿以上成本的改革举措 作者:人民经济学家 【摘要】:低成本高效率,是一个国家永恒的持续竞争力。高房价提高了居民生活成本企业运营成本,削弱了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假如房价继续暴涨,过不了几年。全国所有大中城市房价比肩香港,都患上香港病,产业空心化,大量青壮年失业,起来闹事,谁收拾得了?房地产调控得分清楚,到底是谁在炒房?房价由哪些成本组成,哪些是可去掉。本文认为,炒房的不是人民,是各级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房地产商囤积80亿平米大中城市住房建设用地8年,其中所花费的资金利息成本是多余的,应该革除;另外房地产商不合理的管理成本,如千万年薪养闲人,花巨资养足球队,也该革除。合理适度的土地财政是包括买房人在内的国家和人民利益所在,应该维护。但独家计划供应的城市建设用地,放开房价拍卖,使得土地财政无法合理适度,各级地方政府操控地价房价利益驱动强烈。本文提出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商品房供给制度,将城市住房分豪宅、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房三种,满足不同财富阶层需求。豪宅继续采用现有制度,放开一切限制,让富人尽享尊荣。对普通商品房提出了全新的供给制度:限购,限房型、面积、容积率等,用土地询价制度将地方政府操控房价地价的欲望关起来,变开发商为建筑商,变计划供应为市场供应,变土地拍卖为土地询价,变房价由权力与资本共同决定为居民直接决定,将住房的定价权原原本本归还给人民。坚定的人民性立场贯穿本文始终。 住房是民生之要,各国政府都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我国政府更是重视人民的住房问题,设置了专门的住建部,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房、限价房等层出不穷,限购限贷限售等房地产调控措施,更是应有尽有。然而房价却越调越涨,发展到今天,大中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房价不再由居民收入直接决定,而是由资本与权利共同决定,形成地产寡头垄断态势。绝大多数居民再起买不起商品房,人民怨声载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就需要有序化解房地产泡沫,使得房价在大多数工薪阶层购买力以内。消除住房的炒作因素得先弄清楚,是谁通过什么方式在炒房。调控房价化解房价泡沫,得先分清楚房价由哪些成本组成,哪些可消除?连续三届政府穷尽所能越调越涨,甚至一年出台了210余项调控政策也无济于事,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却始终没有在商品房供给制度上下功夫。 现有商品房供给制度及其调控措施 现有城市商品房供给体系,房地产商通过竞拍,从地方政府获取住房建设用地,抵押给 银行获取贷款,建筑商通过激烈竞争垫资为开发商盖房子,市民从开发商手里买房子。最近十几年,政府的调控措施有:建保障房,调节住房土地供应、调节交易税费,调节贷款利率,限购限贷限售,甚至还有舆论引导等。全国少也有上千家房地产商,商品房供应主体众多,似乎竞争很充分。调控政策考虑了供需、交易资金税费成本,好像天衣无缝。其实不然,现有商品房供给制度及其调控政策,存在根本性缺陷,绝无取得预期效果的可能! (一)、以房地产商为中心的现有商品房供给制度 衣食住都是民生产品,居民可以从世界各地买衣服快递回来穿买粮食快递回来吃,但无法买个房子快递回来住!全国房地产商是有上千家,可在市民工作生活半径内的新建楼盘找不出一两家,根本形成不了竞争。楼盘开建销售日期、价格、营销方式等都由房地产商说了算,建筑商、特别是买房人,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这种住房供给方式,实质上是以房地产商为中心。天然地域垄断、计划供应、无法充分竞争的商品房,由房地产商垄断供应,导致屯房屯地、囤积居奇、饥饿供应、恐慌式营销、漫天要价,登峰造极。市民买房,除了新建商品房还有二手房可选,选择范围比中移动买通信系统设备的选择范围要大,为什么中移动所买的通信设备一年比一年便宜,市民买的房子却一年比一年贵呢?中移动购买通讯设备,全球可选范围确实只有四家,可是每一家都能无限量供应。可居民买房时,新建商品房也好,二手房也好,成交一套就少一套,不是无限量供应的。政府官员任期制和以gdp为导向的升迁激励机制,使得部分丧失了信仰的地方各级官员,追求短平快,没有人顾及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纷纷伙同房地产商操控房价、通过拍卖住房建设用地,获取巨额收入,用于投资和市容改造,建设学校医院市政交通等公共设施,甚至搞形象工程;创造政绩获得升迁而拍屁股走人。各级地方官员本能地希望地价涨,地价越卖越贵。房价涨、地价涨,银行借贷稳挣不赔;房价跌,地价跌,银行借贷无法收回。从而房地产商、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形成了事实上的炒房利益联盟,房价只涨不跌才符合他们的利益。不打破这个利益联盟,任何楼市调控,都是扬汤止沸,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性成效。 (二)、屯房屯地炒房牟取暴利的房地产商盈利模式 一提及房价暴涨,就有人说面粉贵过面包,言下之意,房价暴涨是地方政府高价卖地所致。开发商提高楼盘售价,是成本上涨不得以而为之。也有很多人说是全民炒房炒高了房价,反正房价暴涨与房地产开发商无关。让我用房地产上市公司及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数据来揭露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居奇、操控房价、牟取暴利的真相。 1、中国房地行业与其它行业的库存周转率 国内几大行业2011-2016年库存周转率见下表: 行业 通信设备 电气设备 电子设备 汽车 造纸 家电 地产 库存周转率范围 范围 8.3—0.9 13.3---2 12.8--3 12.4--4.3 6.74-2.76 3—16.8 0.01-0.4 平均          3 4 6.5 7 5.5 7 0.13 采用国家统计局2014-2016数据,用竣工面积除以施工与待施工面积之和,计算房地产行业库存周转率,见下表: 年份 施工建筑面积 待施工建筑面积 竣工面积 库存周转率 囤积时长 2014 72.6482亿平米 4.2136亿平米 10.7459亿平米 0.139 86个月 2015 73.5693亿平米 3.6638亿平米 10.0039亿平米 0.129 93个月 2016 75.8975亿平米 22025万平米 10.6128万平米 0.1359 88个月 2016年的待施工面积国家统计局网站没查到,以当年新购土地面积代替 制造业库存周转率普遍在3倍以上,十倍以上的企业都很多;从原材料买入到加工制造销售完毕的周期普遍在4个月以内,最短的甚至只十几天。国内房地产开发商的库存周转率低得出奇,2014-2016才0.13上下,从土地买进到建设销售完毕的时间周期在86个月以上。比如保利地产2014年年竣工面积1363 万平方米, 规划总建筑面积12458 万平方米,其库存周转率仅为0.109,需要109个月才能将全部土地储备建筑面积开发完。承担社会责任的央企尚且如此,民营外资企业就更加无法无天!是不是房地产行业太特殊?下面是1998-2003年美国房地产商的库存周转率。 美国房地产库存周转率普遍在1.1倍以上,从拿到地到房屋开发完毕的周期8个月左右。 2、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库存周转率奇高的原因 所有制造业都竭力缩短从原材料买进到生产制造卖出商品的周期,周期越短,企业利润就越高。国内房地产商的库存周转周期比制造业长三十余倍,比美国房地产开发商长10倍以上。原因在制造业的原材料和美国住房土地是无限供应的,囤积生产资料的成本无法转借。而我国人口众多,国家资源又按城市权限分配,就业机会、公共资源、人口等都聚集在大中城市,住房需求旺盛;可大中城市住房建设用地有限。计划供应的住房建设用地,使得大中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住房供应非常有限,如未来五年深圳计划供应住房建设用地800万平米,年人均才0.075平米。2017年前十个月上海供应居住用地面积165.49万平方米,扣除动迁房和保障房,商品房用地人均不到0.05平米。开发商不但可转借屯房屯地的成本,而且可大挣特挣,如李嘉诚在重庆囤地10年,什么事也没干,获利上十倍!计划供应的住房土地采用拍卖的方式,为房地产商操控房价,提供了制度保证。 3、房地产开发商炒房炒地的伎俩 房地产商对所买地块,采用羊拉屎式的分期开发,售价一期比一期高,制造涨价预期。甚至有开发商虚张声势,恐慌式营销。如2017年8月深圳湾悦府二期350套单套售价在1100万元-3650万元间的住宅,几千人排队,半夜开盘天没亮就宣称被抢光。更有甚者,采用四两拔千斤战术,先屯地屯房,再炒作地王,制造地价高于房价的假象,所囤积楼盘乘机涨价,对买房人软硬兼施。下面从恒大地产2014年以来公告的财报来揭示房地产商炒房真相。恒大地产财报关键指标数据: 截止日期 土地储备建筑面积(亿平米) 累计平均成本 (元/平米) 新增土地储备建筑面积(万平米) 新增储备平均单价(元/平米) 销售面积 (万平米) 平均售价 (元/平米) 2014.12.30 1.47 997 841 2588 1820 7225 2015.12.30 1.56 1173 3484.7 2045 2551.2 7892 2016.12.30 2.29 1570 10238 1996 4469 8354.7 2017.6.30 2.76 1658 6763.6 2039 2475.1 9862 恒大地产上述数据可见如下事实: 土地储备规模三年翻番,逐年快速膨胀,形成寡头垄断态势。 楼盘平均售价逐年增长,2015年1月到2017年6月,楼盘涨价36.5%。 新增储备土地平均成本,2015年初至今总体呈下跌后的震荡走势。 2015年1月至今销售房产总面积,小于1.47亿平米,说明最近3年恒大所售房产楼面土地平均成本为997元/平米,眼下恒大售价每平近万的房产,土地成本只有997块。 最近几年建材相对2014年价格大幅下降,人力成本也没有明显增长,银行贷款利率大幅下降。恒大所售房产成本总体下降不少,可楼盘售价却平均涨了36.5%!住房建设成本下降,可住房售价却大涨。特别是最近两年,地价贵于楼价的舆论满天飞,可事实是恒大楼盘土地成本只占房价的10.11%。恒大地产扣除土地成本的楼房售价,今年高达9000块/平,是三四线城市同品质楼盘房价的几倍,恒大股价暴涨。被人攻击垄断的中石油,股价不到十年前的1/5,而房地产股万科、保利、金地、恒大、碧桂园等十年股价翻了好几番。股民都知道房地产开发商的暴利,可房地产商却喊冤,说是地价高于房价误导舆论,将高房价的责任全部推给政府,自己暗中将榨取的巨额民膏转移海外,李嘉诚、潘石屹、王健林无不如此。 也有全民炒房炒高房价一说,房地产商制造房价只涨不跌趋势。买得早的居民,在房地产商将房价操控到某个价位后,以低于新建商品房的价格出售,获取不菲收益。城市里收入低的,或新市民,先买个小点的、或破旧点的二手房;几年后再将小的卖掉,添进积蓄,再借些钱,买个大点的或新点的。这些人最多就是跟风者,在只涨不跌的楼市,跟风的普通群众,多少挣了钱。如果未来楼市下跌,那些没来得及套现的炒房客,将整体性亏损而成为牺牲品。认定是谁炒房的问题,是立场问题,更是政权人民性立场的试金石。 (三)、现有商品房提供制度的巨大危害 现有商品房供给制度造成房价虚高,其危害全社会讨论已经很多。这里仅罗列几个数据,美国2016年家庭年收入中位数是59039美元,这收入在中国相当夫妻俩人月工资各1.6万人民币的样子,去掉社保个税,不到1.2万。一线城市租套两房房租6千/月,买套破50平的一室一厅要270万,以美国中等收入家庭不吃不喝也要积攒10年!更何况我国居民收入远低于美国!工薪阶层生活之艰辛,自不待言。如果不改变目前的商品房供给制度,继续如此,未来大中城市房价达将到目前香港的水平。今年香港向月收入6.8万港币(大约相当美国10万美元年收入)以下家庭提供保障房。即使在美国,年收入达到10万美元的家庭也仅仅占比9.5%。房价高居民生活企业运营成本也高,成本比人家高,企业就会迁离,就业机会就会减少。产业空心化的香港,几百万人口,背靠大陆好乘凉,占中运动也起不了多大波澜。中国14亿人口,如果产业空心化,几亿就业无着落的人起来闹事,谁收拾得了?房地产商获取暴利巨富后将责任全部推卸给政府和共产党,自己移民海外,留下大量房奴等待党中央去扶贫!这样的国家哪来的希望? 天然地域垄断的商品房,在秉承公平正义的政府与基本民生之间,横插一个以牟利为唯一目的的房地产商,阻断了住房供需关系,无法扩大有效供应。政府向市场投放的土地,开发商囤积起来。不少地方商品房紧缺不得不采用摇号卖房;可开发商囤积的土地可建设80亿平米房屋,可解决3.2亿市民住房问题。地方政府开发商金融机构共同利益太强,形成了事实上的权利资本联盟。最近一年多出台调控政策两百多项,收效甚微;原因是负责执行调控的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利益捆绑,共同进退,暗中积极帮助化解。如长沙大专以上学历首套购房不受限制,武汉的人才先落户再就业政策,今年8月深圳湾悦府二期350套单套售价在1100万元-3650万元之间的住宅一夜间全“抢光”等。 (四)、现有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有人说,多年来的房地产调控,地价涨了,房价涨了,房贷利率也涨了;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房奴也没因此闹事,不是调控效果是什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民对房地产调控的无奈和不满。比如有关部委的《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集体土地被地方政府征用,转手一卖可获取巨额资金,地方政府怎么可能乐意执行?政策出来已有时日,各地一点动静也没有。限购,房子卖不出,地价也受影响,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利益都受损,地方政府怎么可能去积极执行?限贷就更不用说,银行不贷款吃什么?现金贷消费贷小额贷各种理财典当,将限贷化解于无形。假离婚、补缴个税社保、“人才引进”,将限购束之高阁。至于限售就更离谱了,减少市场供应。还有地区性差别利率政策,山东不让贷,山西可以贷。国家为减轻居民负担,或降低税费、或责令国有银行下调首套房贷利率,房地产商乘机涨价,居民购房花费反而更高,国家和国有银行的让利,变成了房地产商的暴利。有的调控政策甚至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前些年,国家严禁违规发放或挪用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严禁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加强房地产信托业务合规经营;用意是阻断房地产商囤房屯地的资金来源。可房地产商到海外高息融资,拿到央行兑换成人民币继续屯房屯地,央行再拿外汇去买年回报1%都不到的美国国债。资金一进一出,外汇依然在外国人手里,国家和人民却承担了其中的利差损失。如恒大在香港融资几百亿,年利率12%以上,全体人民通过通货膨胀所承担的利率损失每年近百亿,几年下来,恒大屯地规模翻翻,总面积高达2.76亿平米,成了比刘文彩更大的地主。 总之,现有房市调控政策,逻辑混乱,心不在焉,树敌太多,漏洞百出,强化了地方政府、开发商和金融机构的铁三角利益联盟;有的政策损害了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不可能取得预期调控效果。如限购,减少了不合理需求;可地方政府减少土地供应,开发商放慢土地开发,捂盘惜售,供应减少得更多。房价并没有因此下跌,居民照样买不起。政府、银行、开发商、富翁老板、工薪阶层,都没有得到好处,这样的政策难以持续;最终将不得不放弃,带来房价再次暴涨。房地产调控必须尽快寻求新的办法。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商品房供给制度 房价越调越涨根本原因是商品房供给不是以人民为中心,是以房地产商为中心。房地产商谋求的是利润,住房姓炒才符合他们利益。坚持“住房是拿来住的,不是拿来炒”的定位,必须革新大中城市商品房供给模式,使得房价在多大多工薪阶层的购买力以内,地方政府合理适度的土地财政不受影响,同时照顾到存量房主的利益关切。这就需要建立以人民(真正需要房子住的市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商品房供给制度。 (一)大中城市商品房供给制度要维护政府正当权益 不少人认为是地方政府卖地推高了房价,土地财政不合理,要求废除;好像国外城市住房土地是免费供应似的。实际上,即使在美国住房土地也是要买的。不同的是,国内土地转让款归政府,而美国则归私人所有。政府卖地,所得收入用于学校、医院、市政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解决民生问题,是公共利益所在。因此,土地财政有其合理的一面,维护合理适度的土地财政,就是维护包括买房人在内的人民利益。同时也应指出,我国土地国有,独家计划供应的住房建设用地,采用拍卖的方式无疑是欠妥的;很容易被利益集团利用,成为房价上涨的推手。取消土地财政,住房建设用地免费,房价就会跌下来么?不会,前文恒大地产数据就说明了这一切。其实大家都知道房价为什么涨,房地产商等利益集团却故意忽悠,误导舆论,浑水摸鱼。投鼠忌器的政府却不知道怎么回事,半推半就一年内断断续续出台200多项调控政策也没见效果,人民怀疑政府的立场,不是没有道理的。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商品房供给制度构想 科学的理论建立在合理的假设上,假设城市居民按收入分高中低三种收入阶层,分别占比为10%、70%、20%;假设城市住房分豪宅、普通商品房、保障房;高收入阶层住豪宅,中收入阶层住普通商品房,低收入阶层住保障房。豪宅继续采用目前的供给模式,土地计划供应、拍卖转让、价高者得,开发商代理一切;其土地供应在住房用地中占比不超过10%。豪宅放开户型面积层高最低容积率和限购等一切限制,档次足够高,价格足够贵,一切靠经济实力说话,让富人尽享尊荣。有的人一个月挣几十亿很痛苦,住套售价上百亿的房子,尽享尊荣,也缓解了钱没处花的痛苦。普通商品房则限面积、限层高、限最低容积率,甚至限房型(比如面积小于120平,层高小于3米,容积率不低于2倍),采用新的供给方式:在限购的基础上,让真正需要住房的居民,通过土地询价的方式,向政府申购土地,参与者都有唯一一次申购成功的可能;开发商建筑商等向土地拥有人竟拍承建。中央政府根据各个大中城市具体情况,设置最低年平均中签率,申购的人多,多供地,申购的人少,少供地。买普通商品房类似股市打新,能否买到需要靠运气。所谓土地询价,就是符合条件的参与买地人,在规定时刻同时报唯一一次价,偏高偏低都不算数,取报价分布中间区域的均价为土地最终成交价。比如,一块地,可建成一千套房,2万个家庭参与土地询价,报价偏高的9千家不算、偏低的9千家不算,取报价中间2千家,求和再除以2千,得到的平均价为土地最终成交价,往上最靠近该价的报价人,为中签者。至于保障房、豪宅,下文不予讨论。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普通商品房供给制度利弊 (1)优越性:不用政府减免税费,平均每年降低全社会成本2万亿以上 新的普通商品房供给制度实现了房地分离,变居民买房为买地,变房地产开发商为建筑商,变居民求开发商买房为开发商求居民建房;彻底消灭操控房价囤积居奇的房地产商。变土地计划供应为市场供应,变放开房价向开发商拍卖土地为通过询价方式让真正需要住房的居民直接向政府购买土地。如果今年恒大地产所售房产采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普通商品房供给制度,每平米住房,地价成本997块,建安成本2000块,税费1000块,居民到手房价每平米最多4000块,绝不是9900块;居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政府的土地财政、税费收入不受影响。而买地要靠运气,不是按需供应,中签率很低,存量房也不会因此暴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房地产商囤积80亿平米住房建设用地,平均囤积90个月,算7年,资金利率平均算8%,地价均价算2千,则(1.08^7 -1)*80*2000/7=1.43万亿。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商品房供给制度,居民从购地到拿到房子,只有8个月左右,每年降低房地产商囤房囤地资金利息成本1.43万亿以上,加上房地产商不合理的管理费用,如养足球队的钱,拿千万年薪常年不上班爬山游学泡妞的钱,公关策划营销开支,及房地产的利润,一年可降低全社会2万亿以上的成本。 其主要显著优越性见下表: 供给制度 以人民为中心的住房供给制度 房地产开发商为中心供给制度 定价权 房价由居民平均收入直接决定 房价由开发商直接决定 土地供给方式 市场供应、用土地询价决定最终地价 计划供应,拍卖最高报价为地价 利率下调 对新建普通商品房房价没有影响 房地产商借机涨价,影响巨大 地价下降 新建商品房价格跟着下降 房价照涨不误 买房条件 一般经济实力就行,买新房靠运气 靠绝对经济实力,不靠运气 地方政府限购 影响有效供给,积极强化限购 影响有效需求,积极化解限购 土地开发周期 与国家或行业差别不明显,8个月左右 88个月以上 房价涨跌趋势 再也难大涨 只涨不跌,一年翻番都可能 炒房 炒房成高风险行当,再也难找接盘者 稳挣不赔 建安成本 全国基本相同,每平米1-3千 每平1千-8万,大城市虚高 开发商 无法屯房屯地,利润来自服务和劳动 屯房屯地,利润来自房价上涨 土地供应扩大 住房供给同步增加 住房供给五六年也没变化 建材价格 房价随建材价格同步涨跌 房价只涨不跌,与建材无关 政商关系 权利与资本的利益联盟不攻自破 权利、地产、金融成铁三角联盟 利益分配 居民受益,地产金融利益受损 地产金融暴利,居民买单 楼市调控 调节土地询价中签率,立竿见影 穷尽所能也无济于事 购房最低首付 建安成本,一般40万以内 20%房价,几十万上千万不等 市场关系 开发商同建筑商竞争,求买房人建房 建筑商居民求开发商建房买房 住房不管怎么炒,最终都得以更高的价格卖给真正需要房子住的人后才能获取利润。现有房地产商供给制度下,地价越拍越高,开发商再分期开发,楼房售价越卖越贵,等房地产商将房价拉到足够高的价格时,炒房客再将手里的房以低于新建商品房的价格,卖给真正需要住房的人,获取暴利。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普通商品房供给制度,让真正需要住房的人,靠运气直接买到崭新的低价房。比如北京,首付2-3百万、总价八百万以上的新建商品房工薪阶层买不起,但首付40万的土地询价,大多数人都有资格参与。投放10万套房的土地,就立马减少了10万套二手房购买者。投资房产的人再也难套现,彻底斩断炒房的利益链条。本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普通商品房供给制度构想,可望一劳永逸解决大中城市的商品房供给问题。 为什么两种不同普通商品房供给模式,地方政府在限购上的态度截然不同呢?新的制度下,几万人买几百套房的地,卖地不是难事,积极限购,符合土地询价的人少,土地供应少,减少的是有效供应,对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及其周围人群所拥有的投资性房产高位套现有利;而现有供给制度下积极限购,减少的是有效需求,几家房地产商竞拍,土地难卖出,更卖不出价钱,影响当地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对政府工作人员及其周围人群所拥有的投资性房产套现不利。 (2)弊端 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端消费不利。靠屯房屯地操控房价暴富的路被堵死,游学爬山泡妞的、买游艇买私人飞机的、买马戏团足球俱乐部的将大幅减少;高价房难套现,卖房移民海外的将大幅减少,海外留学的大中小学生等将大幅减少。金融机构利润受损,投资性房产难套现,可能引起非议。 业主对楼层位置房型各有喜爱,可能难分配。容许建好后转让就可化解,这种房成本低,卖出可大挣一笔,另买合意的房子。再说住房朝向、房型单一,问题多不到哪去。 一线城市供给少而需求旺,土地询价门槛又低,上十万人去买几百套房的地可能推高地价。土地供给扩大后又可能拉低房价,引起存量业主不满。也有办法克服:严格控制土地询价中签率,逐年慢慢提高;同时严格遵守取中间报价均价作为最终地价。 对国内高端商学院、商业论坛有不利影响。整个利益链条被彻底斩断,制造舆论、误导国家政策、引导购房需求,各色利益人等将树倒猢狲散,影响高端消费。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中城市普通商品房供给制度具体设计 本制度主要分土地询价、住房建设招投标及分配、资金划拨管理、产权过户转让等 1、土地询价 参与条件,参与土地询价,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 当地土著居民,当地工作5年以上外来劳动人口(包括新落户人口) ※ 高于建安成本的保证金,一线城市不低于40万 ※ 没有土地询价中签记录 询价过程 ※  指定时刻,同时报价,唯一一次。 ※  地价计算公式(可建x套房的地,n户参与): 土地询价结果确定后,中签者的保证金划转政府指定帐户,供住房建设用,超过部分作为土地购买资金。未中者退还个人专户。 税费:将现有房地产法定税率费率求和后,乘以土地成本与建安成本之和,就是业主所要缴纳的税费。新的供给制度下,没有了漫长的囤地周期,土地增值也就不存在了。当然,对那些土地询价后迟迟不能建好使用的,应该强化土地增值税的征管。 土地资金延迟1年支付 2、住房建设招投标及建设资金划拨 中签者组织选举业主委员会,负责必要管理。住房建设招投标需经60%以上业主同意,建设施工监理方的费用,经60%以上业主同意后,从政府帐户直接支付。 3、产权过户转让           土地询价一年后,不管住房建好与否,都得全额上缴土地款项;需要贷款的,办理贷款手续。对房型位置不满意的,或无力支付土地成本的,可以在住房建设好后转让;规定期限内拒不办理手续的,由政府拍卖,拍卖所得在上缴土地成本、法定税费(包括个人所得税)后的利润归中签业主所有。一年内建设分配完毕的免征土地增值税。通过这些促使业主相互忍让、团结,尽快形成有效供应。同时也让那些经济能力不强的中签者,在住房建设好后获利退出;获利去买个小的二手房住,减轻国家住房保障负担。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1、限购政策要周到细致,防止产生专业土地询价打新群体。要建立举报惩处制度,不能让钻空子的人得到半点好处。 2、以人民为中心的普通商品房供给制度,特别适应住房紧缺的大中城市。同时应看到这是利益调整,推行需要注意策略,讲求技巧,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3、住房供给以人民为中心,开发商由强势变弱势,房型层高面积容积率等都将迁就买房人,合理合法的要支持,不合理的要坚决制止。这其中的监管,政府要有准备和预案。 【相关报道】 国家信息中心邹蕴涵:区域、碎片化贸易非永久的趋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盘和林:房价或将阶段性见顶 木丁:减税改革要兼顾地方政府利益 叶秀亮:封堵汇制隐患以控制人民币与A股跌幅[详情]

盘和林:稳健基调不见"中性" 货币政策呈边际宽松趋势
盘和林:稳健基调不见

   新浪财经启动“宏观经济形势大讨论”,诚邀经济学家、知名学者等参与,采用专访、专稿形式,共同探讨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与未来走向。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蓝图,需要每一个人的细心耕织,需要每一件事上的锱铢必较。新浪诚挚希望每一位经济学家挥袖舞墨,坚定信心稳中求进。(征稿邮箱:finance_biz@sina.com,联系电话:18910629946) 稳健基调不见“中性”,货币政策呈现“边际宽松”趋势 作者: 盘和林(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继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之后,8月1日上午,央行也召开了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对于上半年的工作成果进行了总结、对于下半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关于上半年的工作成果,会议指出进入2018年以来,央行系统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结构性去杠杆和防控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总结了上半年的工作成果、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之后,对于下半年的工作,央行也做了部署,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二是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三是继续改善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四是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五是更加注重和市场的政策沟通,六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关于货币政策的描述跟以往有所不同,2018年前段时间,包括在6月27日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8年第二季度例会中,也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松紧适度”,然而在本次会议中,稳健的基调虽然整体不变,但是“中性”一词已经不在。 实际上,本次央行工作会议关于货币政策的内容在7月份央行的操作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早在上月23号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提出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23号当日,央行便投入了巨量资金,开展了502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整个7月间,央行对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的操作总金额达到了6905亿元。 不过,在向市场投放资金增加流动性的同时,为了避免流动性过于宽松,央行也做了相应的操作来对冲,8月1日央行就发布公告称受到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的影响,8月1日暂时不展开公开市场操作,这已经是连续第九个交易日央行暂停了公开市场操作,随着部分逆回购的到期,央行也实现了连续六个月的资金净回笼,累计净回笼达到了5500亿元,甚至超过了上月23号释放的5020流动性空间。 各种操作加上没了中性的稳健描述,或许正在预示着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的趋势。 此外,在本次会议上,央行还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由于在今年上半年受到M2增速放缓,社融增速下行的双重影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有所上升,社融作为真正代表了实体经济融资水平的指标,若是大额缩减,必然会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局面自然不能令其发生。在“把好货币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目标下,或许在今年下半年还会迎来一到两次定向降准,为商业银行增加资金支持,从而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因此,保持M2增速稳定和维持社融水平也是今年下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当然,货币边际宽松的另一原因是去杠杆仍然是经济金融的工作目标之一,而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自然是不利于金融去杠杆的实施。 也就是说,稳健灵活适度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真正状态,稳健才是政策的基调,预期会有边际宽松的存在,但是真正的实施方案还是要根据实际经济状况决定。 【相关报道】 国家信息中心邹蕴涵:区域、碎片化贸易非永久的趋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盘和林:房价或将阶段性见顶 木丁:减税改革要兼顾地方政府利益 叶秀亮:封堵汇制隐患以控制人民币与A股跌幅[详情]

叶秀亮:封堵汇制隐患以控制人民币与A股跌幅
叶秀亮:封堵汇制隐患以控制人民币与A股跌幅

   新浪财经启动“宏观经济形势大讨论”,诚邀经济学家、知名学者等参与,采用专访、专稿形式,共同探讨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与未来走向。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蓝图,需要每一个人的细心耕织,需要每一件事上的锱铢必较。新浪诚挚希望每一位经济学家挥袖舞墨,坚定信心稳中求进。(征稿邮箱:finance_biz@sina.com,联系电话:18910629946) 原标题:封堵汇制隐患以控制人民币与A股跌幅 作者:叶秀亮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现今汇率制度中的重大隐患 作为中国2005年汇制改革的原设计者,笔者将解释中国现今的头号金融稳患,其实是上届人民银行在汇改后期偏离了原来的汇制设计,以至才会在2015年8月因被“有心人”在之前的股汇攻击而引发“资本外逃→大量外汇储备流失→人民币汇价暴挫→股市再暴挫→资本再外逃”的恶性循环,而近期人民币汇价下挫和中国股市下挫也是源於此汇制设计上的偏离,若中国不修改此隐患,人民币和股市下挫可引发更严重的恶性循环:现在已有早期迹象,显示国内企业和个人,因人民币和股市持续下挫、与及其它不明朗因素,开始缩减其投资与消费,若一任其持续发展,将会透过乘数效应大幅拉低中国的GDP,比如说,即使投资在GDP的占比下降五至十个百分点,其所造成的经济下行压力将是惊人的(这还未计消费和出口的下行压力),若经济下行压力足够引发金融领域的恶性循环,则后果会更严重。 要了解此汇制上的隐患,读者须以较大耐性容许笔者先解释当年定下的汇改设计、人民银行早期的成功采用和其后的偏离:在2004年至2007年的百多篇汇改设计文章中[注一],笔者先以国际宏观经济学内的“三元悖论”,解释—个经济只能在(一)资本自由流动; (二)独立货币政策 (即控制货币供应能力); 和(三)控制汇率能力中三择其二。若选了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货币政策,汇率可被过多资金流入大幅推升至该经济难以承受的水平、也可被过多资金流出引发汇率危机。 考虑到中国当时必须控制汇率升幅(现在则是控制汇率跌幅)、和控制货币供应以达至内部平衡(即接近完全就业与低通胀),笔者当时就建议了如下的过渡期汇制设计:必须维持当时的资本控制(即短期资本账项非自由兑换),在维持独立货币政策的前提下,以每年1-2%的缓慢升值走出当时8.28的固定汇制,避免了美国的“靠害要求”的同时(一次过大幅升值会中了“震荡式治疗”陷阱,造成经济系统内的coordination failures、出口企业即时大量倒闭和后续经济严重衰退; 每年3-5%的升值率会吸引大量投机流入,造成过多货币供应和后续资产泡沫,直至重陷当年日本泡沫爆破及其后的迷失二十年,从而让美国可再度兵不血刃地继续全球称霸),容许中国继续走其强国之路 (缓慢升值可维持中国当时的强劲经济增长和庞大外贸盈余,前者将意味中国会随时间续步强大,而后者将会大幅减低出现金融风暴的可能、和容许中国持续以外贸盈余购买海外资产至足以配合中国未来大国地位的水平)。 必须强调的是,维持短期资本账项非自由兑换和缓慢升值是此设计的两个重点,前者意味投机流入必须透过非法渠道或滥用合法渠道,以至投机流入牵涉的风险溢价和交易成本将高於每年1-2%的升值利润,从而限制了投机流入的诱因和最终流入的数量。在其后的中长期汇制设计中,笔者指出中国在其后十年仍须继续维持一定的短期资本管制,从而容许人民银行以独立货币政策协助中国达至内部平衡,控制汇率升幅以保持高经济增长、庞大外贸盈余(可提高对金融风暴和汇率危机的免疫力及复原力,与及协助持续透过对外直接投资累积海外资产),和容许中国继续走其强国之路。 值得庆幸的是,人民银行当时还是采纳了这些汇制设计大部份建议,以至容许中国继续走其强国之路,虽然汇改第二年后偏离了每年1-2%缓慢升值的设计,以至造成其后的大量投机流入和过多货币供应,支持和引发了2006-2007年的股市泡沫和房价急升,但还是未至影响全局。然而,更重要的是,人民银行在前数年开始了更严重的偏离,就是未经严谨论证和深思熟虑的开放严重削弱了上述的资本控制(包括容许香港人民币期货的成立、和过度开放一些经常账渠道至足以被滥用作巨大资本外逃),以至在2015年8月容许大量企业和国民透过滥用这些开放了的渠道进行大量资本外逃。 比如说,有些金融机构透过在香港人民币期货、国内现汇市埸和两地货币市场的利率套戥,造成了大量外汇储备流失、国内信贷萎缩、和将外国投机者在香港人民币期货市场的高杠杆沽售转化为中国内地人民币现汇的沽压;有些企业透过以对外直接投资为名进行了大量资本外逃;有些国民用信用卡来支付其在香港购买大量带投资性质和存款性质的保险;有些国民用每年五万美元的汇出额度将资金汇出[注二]。以后者为例,只要有八千万国民滥用该五万美元额度作资本外逃,即可一夜间完全消耗掉当时约四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由此可见当时五万美元的汇出额度的决定其实未经严谨论证和深思熟虑。尤幸中国领导层其后可能在外汇储备上对人行和外管局划了一条三万亿美元的死线,后者和相关部委才在这些渠道上逐步收紧:这包括禁止国内金融机构再做上述利率套戥,禁止国民用信用卡购买上述保险,而后来中央亦对滥用对外直接投资渠道作资本外逃的企业作出惩罚。 封堵隐患可立中国于不败之地 上述的讨论说明,中国现阶段还是要进一步封堵资本外逃的渠道,确保中国的资本控制能力。有了此能力,将意味短期资本账项受控,那影响人民币汇价将主要是正常的经常帐项(如进出口贸易)和正常的长期资本账项(如正常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由于中国仍有相当大的外贸盈余,这些正常变动将不足以对人民币造成贬值压力。此外,有了足够的资本管制能力(即封了资本外逃的主要漏洞),即使人行在“面对外部挑战”期间透过大量货币增发甚至另一轮量化宽松以支持股市、债市和经济增长,也不会造成上述“资本外逃→大量外汇储备流失→人民币汇价暴挫→股市再暴挫→资本再外逃”的恶性循环,从而确保中国将可在此“面对外部挑战” 时期立于不败之地。相反,不封堵资本外逃渠道、或开放更多的短期资本账项(即进一步走向资本账项自由兑换),将造成过多的资本外逃,以至出现汇率危机和上述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近期人民币持续急跌,和其所引发的股价续跌,就反映出已有相当数量的资本透过不同渠道外逃出国,中央宜责成人行和外管局联合各部委封好这些资本外逃的渠道、禁止上述利率套戥死灰复燃、与及废掉为害甚大的香港人民币期货市场(8月3日人行的措施只有暂时作用,笔者《中国汇制改革》一书已详細解释中国容许此市场的利益甚少,但为祸极大,应透过极高按金比例使成交额大幅萎缩至足以饿死此市场),从而确保中国立于上述不败之地。 其它金融隐患和可采经济措施 下文将继续讨论,在中国须处理好的其它金融隐患,有何经济措施可大幅降低中国经济在“面对外部挑战”时所受的伤害。 注一:当中百多篇主要在香港《信报》刊登,也有十多篇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中后期的文章也以内参形式汇报(手稿则在人民银行内部传阅),这些文章的讨论其后亦被收录於笔者“中国汇制改革”一书和两篇学术期刊文章中。 注二:详情见笔者如下学术文章Yip, P.S.L., Tse, Y.K., and Dong, Y.G.(2018), “The Exchange Rate System Reform in China: US Pressure, Implicit Gradual Appreciation and Exchange Rate Bands”, Discussion Papers, Economics Department,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本文有删节)[详情]

刘煜辉:资本市场交易者需换位思考 别就想着解放自己
刘煜辉:资本市场交易者需换位思考 别就想着解放自己

   【相关阅读】刘煜辉:我们应该克服去杠杆的“心魔”  刘煜辉驳高善文的手术论:改革的问题 锅却让去杠杆背 新浪财经讯 今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教授、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在微博表示,现在只是宽贷款(银行背锅),各种缓释资本,帮助庞氏翻滚,但仍有点儿架不住“影子银行”系统的崩溃之势。资产交易者不能一门心思就想着解放自己,挣脱锁链,然后带众骂几句“蒙古大夫”,以宣泄股票民粹,木有用的。 以下是微博全文: 现在只是宽贷款(银行背锅),各种缓释资本,帮助庞氏翻滚,但仍有点儿架不住“影子银行”系统的崩溃之势。某个局,多数人都看穿了后,资产交易者不能一门心思就想着解放自己,挣脱锁链,然后带众骂几句“蒙古大夫”,以宣泄股票民粹,木有用的。 所有关系都是带约束条件的,比方说这样做,两头可能都有人刨了你的根。想想中央政治局会议如此时坚困顿,为什么仍执意(下决心)还是要冻楼,还是要去杠杆。 不是特别好弄了,现在是有点儿弄成一致预期了,以前还有顿悟者和渐悟者之別,现在大眼瞪小眼,全是顿悟者。熊市状态就是信息弯曲程度越来越小。围城中的人。全是博弈,而且是越来越接近于肉搏。 今天的外面又全是胀,从这个角度看宏观,纯学理的感觉,可能只有一把总需求弄到供给之下,然后放水,才有用。不然,越放越旱,华北地陷,因为要水的口会越来越多,历史经验,既救机构又救流动性,是救不起的。 “存地失人”和“存人失地”的关系。今天坛坛罐罐都要带上,似已不复当年扶施之勇了。 偶个人回忆这两年多大概在以下这三个时点曾产生过特别強烈的感觉。青苹之末、认识川建国、剃刀与钝刀。2016年12月14日天风证券年度策略会:青苹之末,中国正在做正确的事情;2017年4月对特朗普经济策略的认知和判断;2017年5月25日接受券商中国访谈:在流动性收紧的市场,寻找有流动性的资产 现在想想去年那史诗般的“新周期”多好,迄今虽已时过境迁,斗转星移,但今天还是这个有点残酷的意思。[详情]

木丁:减税改革要兼顾地方政府利益
木丁:减税改革要兼顾地方政府利益

   新浪财经启动“宏观经济形势大讨论”,诚邀经济学家、知名学者等参与,采用专访、专稿形式,共同探讨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与未来走向。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蓝图,需要每一个人的细心耕织,需要每一件事上的锱铢必较。新浪诚挚希望每一位经济学家挥袖舞墨,坚定信心稳中求进。(征稿邮箱:finance_biz@sina.com,联系电话:18910629946) 如何协调推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向发力 摘要: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这一改革聚焦企业创新发展推出的减税政策。但是推动创新发展,企业是市场主体,但关键靠人才。因此,更要给个人减税,特别是要给高科技从业者和依靠工资和劳动收入的高管等高收入者减税。因此,建议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提高起征点的同时,减并税率级次,降低45%的边际税率至30%左右。 作者:木丁(真名:李宁,财经评论员,注册税务师,公共管理硕士,专栏作者。长期从事财政、税收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从会议透出的信息看,面对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的新形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将进一步提高,助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不管是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还是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也就是说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财政政策一方面通过减税让利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提升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进而实现更多的就业,提高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补齐短板方面发力,比如根据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短板,加快相关项目建设的力度,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因此,金融系统落实国务院常委会议精神往市场投放5020亿MLF的基础上,更应该重视金融系统的内部治理和监督管理,切实推动和监督投放的资金流入到实体经济,防止再次进入房地产市场等,形成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财政政策首先应进一步加大减税力度,与货币政策形成同向力量,以此相互作用,共同发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另外,完成好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努力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早见成效。 在减税方面,中央政治局提出“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因此笔者预期,下一步结合扩大开放,相关关税政策以及消费税等会有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减税,还要结合一下三个方面,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 一是将减税的着力点放在引导金融企业服务实体经济上。“营改增”之后,由于金融行业难以取得进项税发票抵扣等因素,导致整个税收负担相对来说有所提升,影响金融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因此,为了鼓励更多的金融企业将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财政政策应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振兴乡村战略、扶贫攻坚等方面的借款利息收入出台免征增值税,或者对金融企业服务实体经济取得的借款利息收入税负超过一定比例(比如3%)实施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等优惠政策。通过这些精准性减税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确保宏观调控政策实现预期目标,防止央行投放的资金流入房地产等不需鼓励发展的行业。 二是减税改革要兼顾地方政府利益。不管是增值税改革还是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改革,减税大多数影响到地方政府的收入。在当前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等大背景下,减税改革如果让地方政府买单,或者承担大头,对于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防风险来说是不利因素。因此,减税改革应将着力点放在中央政府减税让利上,比如降低燃油消费税的定额税率,不会伤及地方政府的收益。因为燃油消费税目前全部为中央收入,通过转移支付给地方。2015年前后,国家抓住国际油价较低的窗口,连续三次提高燃油消费税,提至汽油每升定额税1.52元,柴油每升定额税1.2元,之后再没有调整。由于燃油占到部分运输成本的40%-60%,所以降低燃油消费税的同时引导油价下调,对于降低运输成本具有重要作用,运输成本降低,可以降低企业和产品的物流成本,提升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盈利能力,是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重要体现。其实,通过燃油消费税等改革减税让利,对于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缺口来说,由于中美贸易战等导致增加相关关税带来的收入可以弥补,确保中央财政收入的整体稳定。 三是降低劳动收入税负,激发劳动生产率。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这一改革聚焦企业创新发展推出的减税政策。但是推动创新发展,企业是市场主体,但关键靠人才。因此,更要给个人减税,特别是要给高科技从业者和依靠工资和劳动收入的高管等高收入者减税。因此,建议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提高起征点的同时,减并税率级次,降低45%的边际税率至30%左右。所以通过降低个税税负,在减少中高收入者避税行为的同时,积极推动企业吸引高层次创新和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将是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重要方面。[详情]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盘和林:房价或将阶段性见顶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盘和林:房价或将阶段性见顶

   新浪财经启动“宏观经济形势大讨论”,诚邀经济学家、知名学者等参与,采用专访、专稿形式,共同探讨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与未来走向。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蓝图,需要每一个人的细心耕织,需要每一件事上的锱铢必较。新浪诚挚希望每一位经济学家挥袖舞墨,坚定信心稳中求进。(征稿邮箱:finance_biz@sina.com,联系电话:18910629946) 房价或将阶段性见顶,经济稳中向好可期 摘要:此次会议给我们释放的信息是积极的,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基建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同时基于国家决心,房价或将阶段性见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有望在三大攻坚打一场漂亮的仗。 作者:盘和林(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石智库高级研究员)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开会议,本次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式并且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首先针对我国上半年经济发展的总体运行状况进行了总结,比较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会议特别指出我国经济运行稳重有变,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作为定调经济的高级别会议,对于2018年下半年经济发展无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给我国下半年经济持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提供了坚实基础,给公众和市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影响有较大空间 这预示着,下半年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将正面回应这些问题挑战与外部环境变化,实施“相机抉择”。相机抉择是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 当前,重要的外部环境变化主要有两个:中美贸易摩擦和美元加息周期的影响。美元加息周期影响从去年就开始了,从目前来看,央行等应对有力,保持了较小影响。 而对中美贸易摩擦,相关部门其实也是早有应对,此前召开的央行、银保监会会议以及两周前召开的国常委会议事实上都是围绕拉动内需,结构调整和刺激实体经济采取的针对性举措。本次会议又一次重申了经济增长动力的结构性调整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足以证明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加码的状态下,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化已经迫在眉睫,扩大内需以及开辟其他国际市场是接下来我们将要解决的重要议题。从目前来看,我国扩大内需的空间仍然较大,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影响是有相当大空间的。 接下来货币供给、流动性不会特别紧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采取的基调依旧是稳中求进,要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这里有个细微的差别需要注意,货币政策稳健而财政政策积极。从纵向来讲,相对两周前国常会所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明显本次会议则显得更加谨慎,这里对相关经济部门对松紧适度的把握要求更高。从横向来看,本次会议显现出调控对财政政策的偏重。 之所以采取积极财政,稳健货币这样一个组合,其实是和此前会议提出的有大水漫灌转向针对性调控一脉相承的。从内需动力构成来讲,消费是不能在短时间快速提升的,制造业发展后劲不足,而房地产自顾不暇,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基础建设将会承担起我国内部增长的重任,这也是目前防止经济下滑,保证我国经济稳步发展必须要完成的艰巨任务,所以财政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都将保持积极的态势。 从表述来看,货币政策的基调仍为稳健,没有发生转向。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要求,“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预示着,接下来货币供给、市场流动性不会特别紧,相对上半年而言,“适度宽松”是可以期待的。 货币政策的这个变化不仅仅是完善了货币政策机制本身,疏导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同时也是将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重大风险有机的结合起来。货币政策在支撑实体经济的道路上保持稳健的步伐,是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重大风险的。从目前采取的货币政策来看,政策已经由大水漫灌向定向放水积极转化。房地产市场、股市等虚拟经济目前已经积聚起大量的资产价格泡沫,资金的流入将会使得泡沫进一步膨胀,目前我国所谓的防范金融重大风险,其实指的就是控制好虚拟经济的泡沫,防止泡沫破碎,导致经济下滑。 坚决遏制房价上涨,房价或将阶段性见顶 当然此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首次出现对房价坚决遏制上涨提法。从历史上来看,国家对房价的调控通常的说法是防止房价过快的上涨,对比之下,传递出的信息有两个。首先,房价已达高位,房价大顶已经形成,房价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横向运营。其次,国家下定坚定的决心表明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目前的房价已在风险边缘,需要得到有效的控制,以防止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对社会安定产生威胁。 房地产作为一个具有较强民生属性的特殊性行业,对于房价的调控,一方面是为了完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以稳定国民整体经济,另一方面它也是保障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还是脱贫攻坚,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对于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都至关重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调控好房市对于打好三大攻坚战将有巨大的帮助。 当然,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最重要的还是就业,罗斯福新政基建对于就业和经济的刺激作用可见一斑。所以不论从民生还是从经济增长内动力来看,基建都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最佳选择,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吸取教训,建立长久机制,防止经济资源的无效与浪费,为经济发展注入长久动力。 总体来说,此次会议给我们释放的信息是积极的,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基建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同时基于国家决心,房价或将阶段性见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有望在三大攻坚打一场漂亮的仗。[详情]

国家信息中心邹蕴涵:如何解释当前的"生产旺需求弱"
国家信息中心邹蕴涵:如何解释当前的

   新浪财经启动“宏观经济形势大讨论”,诚邀经济学家、知名学者等参与,采用专访、专稿形式,共同探讨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与未来走向。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蓝图,需要每一个人的细心耕织,需要每一件事上的锱铢必较。新浪诚挚希望每一位经济学家挥袖舞墨,坚定信心稳中求进。(征稿邮箱:finance_biz@sina.com,联系电话:18910629946) 如何解释“生产旺、需求弱” 摘要: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根本来源还是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提高经济效率。没有大破大立的勇气,就很难有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持久动力。这个长期性的重大问题不能也不应该由于短期经济形势企稳而被忽视。短期调整不过是给中长期发展提供辗转腾挪的空间。 作者:邹蕴涵(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当前,宏观经济里面有个奇特的现象,生产面运行稳中向好,需求侧表现持续疲软,我将其简单称为“生产旺、需求弱”。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如果需求弱,那么生产者应该及时调整经营计划,不应该出现大量生产的情况,否则就会出现市场滞销,影响企业利润。其实,不是生产者发疯了,而是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形成了这种看起来不正常的现象。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生产和需求的判断,主要还是依据国家统计局的官方公开数据,数据有没有问题(比如是不是虚假)不在此处讨论之列。 第一,本次复苏的生产“旺”主要集中在上游行业和部分中游行业,下游行业并不没有明显改变,传导“不均”造成了供需对接的时滞。 本轮复苏的“大调整”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等去产能重点推行的行业,短期内生产被严重压缩(比如煤炭行业的工作日直接被压缩,其余时间不允许生产),因而即便产能还是严重过剩,在即期市场上(比如一周内),还是出现了一定的供需缺口,特别是煤炭行业更是出现了较大即期缺口,不然不会出现“煤超疯”。与此同时,2013年以来持续的经营困难导致企业库存(主要是原材料库存)持续下跌,甚至出现负增长,即便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经营,企业也有补库存需要。再加上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在危机以后经过一段时期供需调整,开始出现价格回涨的迹象,因而企业在现实和预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开始补库存。这种短期需求与压减的生产相遇,造成了上游原材料价格飞涨,从而拉动PPI脱离负增区间。 PPI回正给企业生产打了强心针,工业产品价格开始快速上涨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上游行业利润以百分之几百的速度报复性恢复,部分中游制造业也出现了百分之几十的增速,但下游行业利润几乎没有明显变化。因此,统计指标“工业企业利润”的良好增长态势主要归结于上游企业的利润好转,与下游企业的经营情况关系不大。 这种产业链从上到下的不同表现,给供需之间的相互对接造成了时间滞后。与终端需求关系最为密切的下游行业,比如生活用品制造行业,一方面要承受上游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增加,一方面还要承受并不强劲的居民需求,短期内很难将这种不利状况传导回上游行业(因为上中游具有垄断能力的企业相对于下游行业来说更多,短期内,下游企业较难具有向上成本转嫁谈判的能力)。2017年,有家电企业因为铝制品涨价太多而开始对空调等产品提价,就是这种被挤压的表现。 当前,对生产较好、需求疲软现象的担心就是因为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时滞是会消失的,下游行业经营压力重重最终通过一段时期后的调整反馈至中上游行业,这样全产业链将再次面对产无销路的局面。 第二,在生产端由“冷”转“旺”的过程中,政府之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既在短期内迅速缓解了供需矛盾,也在无意中带来了扭曲效应,各有功过。 在我的文章中一直强调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互动关系,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供需规律实现的,只有供需实现良好对接,经济才能持续向好。分析总供需的互动,就仿佛将当下的经济运行情况放到了一个最基本的经济模型中来考察,总供需是否实现良好互促循环是决定未来经济走势的根本力量。 在观察本轮经济复苏时,应看到在去产能等供给侧改革政策出台前我们经济的运行情况,最集中最尖锐的矛盾是供需严重失衡,产能严重过剩将经济循环关系打乱。宏观调控方向从扩大内需的需求政策转向调整生产的供给政策本身就说明生产端问题已经严重到需求政策几乎无效的地步。依靠市场经济自发力量可以调整供需失衡吗?可以,但是持续时间将较长,并且附带的后果可能非常苦涩。这才有了政府之手出手(当然供需矛盾激化也与之前政府之手过度出手脱不了关系)。 政府之手调控,优点是短期见效非常快,比如以行政命令强行要求停产整顿,就在短期内显著压减产量,有利于解决燃眉之急;缺点也很明显,企业经营自主权被干涉,市场信号在一段时期内被扭曲,可能在解决当下问题时带来了资源错配之害。这也是经济学界长期争论“政府与市场边界究竟该如何划分”这一问题而无果的原因,各有功过。 政府出手后实际效果如何呢?从2016年四季度到现在,GDP增速触底回弹、工业品产量明显下降、生产价格大幅反弹、产能利用率由降转升、企业效益明显改善等都显示出国内总供求矛盾已经明显缓解,特别是到2017年年底,16个主要行业已经全部脱离产能利用率小于70%的严重过剩区间,并有8个行业恢复到产能利用率大于79%的正常状态。可以说,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经济发展有了喘息的时间,有了可以腾挪转换的空间。 图1:我国市场总供求关系走势图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政府之手出手以后效果明显,不代表这样做就不需要审慎考虑,也不代表这样做就完全正确。当前“生产旺”而“需求冷”,就是调控扭曲市场的后果,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考验我们经济运行效果。 这样做,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权衡取舍。与经济持续萧条、企业大面积亏损、失业增多、发不出工资、居民无力消费等“痛苦”相比(特别是失业增多,这是要了各国政府亲命的“杀手锏”),压减产量这样的扭曲带来的福利损失也许更小吧(没做精准福利研究,不敢轻下妄言)。 必须反复重申的是,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根本来源还是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提高经济效率。没有大破大立的勇气,就很难有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持久动力。这个长期性的重大问题不能也不应该由于短期经济形势企稳而被忽视。短期调整不过是给中长期发展提供辗转腾挪的空间。[详情]

国家信息中心邹蕴涵:区域、碎片化贸易非永久的趋势
国家信息中心邹蕴涵:区域、碎片化贸易非永久的趋势

   新浪财经启动“宏观经济形势大讨论”,诚邀经济学家、知名学者等参与,采用专访、专稿形式,共同探讨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与未来走向。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蓝图,需要每一个人的细心耕织,需要每一件事上的锱铢必较。新浪诚挚希望每一位经济学家挥袖舞墨,坚定信心稳中求进。(征稿邮箱:finance_biz@sina.com,联系电话:18910629946) 世界贸易往哪里去 摘要:在未来的某一天,大家会发现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系的利大于弊,我们还是应该在这样的框架下沟通协调。现在,就好像一个被压抑很久的孩子想要离家出走一样,他绝对要走,不走不行,任何压迫都压不住他。只有在出走以后,上顿不接下顿的时候,他才能想起之前家里生活的美好。而此时此刻,距离他认识到这一点,还有一段距离。 作者:邹蕴涵(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当前,中美贸易战究竟如何演化发展,吸引了上至庙堂之高、下至江湖之远各行各业人们的关注、研究和推演。这其实是世界贸易整体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虽然经济全球化一往无前快速发展了几十年,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全球化达到了发展的小高潮,但是经济危机以后世界贸易始终未能“重振雄风”引发了人们的揣测,是不是世界贸易不行了。数据上能看出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全球贸易量的增速始终高于全球经济GDP增速,但是危机以后,全球贸易增速down到谷底后,持续低于GDP增速,还未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状态。今天就谈一下我对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看法。 第一、全球经济的“大平庸”增长将持续一段时期,直到科技创新出现真正的、能带动供需两端革命性变化的大创新。 全球经济增长的“大平庸”实质是指经济增长持续疲软,未能重复之前良好的增长态势。这种平庸与科技创新脚步放缓、世界人口结构性变化等长期因素具有直接关系。在这其中,科技创新脚步放缓的作用更为关键。现在一直在说的第四次、第五次新工业革命,真正的核心革命点在哪里,在学术界和实业界还未达成一致,其实也就说明新工业革命的前景还没有真的被看清。究竟是不是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等这些新技术能够产生颠覆性的革命,大家还心存疑问。 所谓新工业革命,不仅是要在生产端产生颠覆性的效果,直接彻底影响生产的各个环节,而且也要在流通、消费等需求侧产生深远影响。 等到真正的、重大的、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出现,世界经济增长可能再次踏入一个高速增长期,就仿佛一个产业落寞了,总要一个新的朝阳产业重新出现、带动经济增长一样。 第二,在全球经济“大平庸”的背景下,经济将全球化回潮将持续一段时期,这个时间很难是短短的几年。 特朗普的变幻莫测也好,欧洲国家的极右翼或者极左翼政党越来越活跃也好,其实都说明世界经济这个大蛋糕在危机以后很难快速做大了,以强硬的姿态在分蛋糕时候争取更多利益,成为首选策略。再加上前期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累积到一定程度,经济全球化遭遇抵制、反抗乃至回潮。 这种回潮很难非常快的迅速结束,因为反对经济全球化的思想正在从理论走向实践,实践出效果还需要时间。只有当这种实践带来具体的经济影响导致发达国家的就业、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之时,大家才能够意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利大于弊,应当继续坚持经济全球化。特朗普现在比较高的支持率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简单粗暴维护美国利益的方式有多么深得人心。 这种简单粗暴维护利益的弊端或者说短处,可能在于忽视事物事情之间的复杂联系,看问题的时间界限较短,从而很难做出符合长远利益的选择。 第三,经济全球化回潮不结束,全球贸易就将经历从多边贸易向双边、区域、碎片化贸易的转变。在大家重新认识到多边贸易的好处时,再回归多边贸易体系。 当前,对全球贸易“不如从前”的解释包括国际分工已经到了非常精细化的程度、国际贸易很难再从细化分工中获得增长动力等。如果从大背景来看,当经济全球化遭遇回潮的时候,全球贸易也将在大家分割、争夺“蛋糕”的过程中,遭遇“低增长期”。由于参与者众多、利益要求更复杂,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沟通乃至达成协议的成本大大增加。于是,就会产生绕开多边体系,增加对双边、区域、碎片化贸易的需求。成立一个新组织,往往是旧组织的弊端、掣肘明显增加,无法满足即使需求了。现在,美国在这方面想法比较多,动作比较大。前几天,欧盟和日本达成的新贸易协议,也是这种趋势的一种反映。 那么,双边、区域、碎片化贸易将持续很久吗?应该也不是永久的趋势。毕竟一个更大范围的贸易合作的利好远大于弊端,在多边贸易体系下的益处也将持续存在。反过来说,双边、区域、碎片化贸易如果发展较好,小范围沟通协调比较成熟,那么也为更大范围内的再沟通打下基础,减少多边贸易谈判的障碍。 还是那句话,在未来的某一天,大家会发现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系的利大于弊,我们还是应该在这样的框架下沟通协调。现在,就好像一个被压抑很久的孩子想要离家出走一样,他绝对要走,不走不行,任何压迫都压不住他。只有在出走以后,上顿不接下顿的时候,他才能想起之前家里生活的美好。而此时此刻,距离他认识到这一点,还有一段距离。[详情]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