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银华基金杯”新浪银行理财师大赛重磅来袭,报名即可领取666元超值好礼,还有机会获得经济学家、高校教授等明星评委专业指导,拿万元奖金,上新浪头条。【点击看详情】
券商中国
贷款利率并轨的路径进一步清晰,国务院作出重磅部署。
继7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商业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后,时隔仅一个多月,国常会就提出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的改革方案。
据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确定加强常用药供应保障和稳定价格的措施,确保群众用药需求和减轻负担。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今年以来有关各方积极努力,全社会综合融资利率总体稳中有降。要保持这一态势,特别是面对当前形势,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坚持用改革办法促进实际利率水平明显下降,并努力解决融资难问题。
对于如何用改革办法促进实际利率水平明显下降?本次国常会有以下几点部署值得关注:
1、明确LPR改革方式: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在原有1年期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品种,由各报价银行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方式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根据报价计算得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并发布,为银行贷款提供定价参考,带动贷款实际利率进一步降低。
2、督促中介机构减费让利:促进信贷利率和费用公开透明,严格规范金融机构收费。
3、加强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对有订单、有信用企业的信贷支持,确保不发生不合理抽贷、断贷。
LPR改革方案公布“正确答案” 两要点惹关注
此前的国常会已有多次部署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解决民企、小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相比以往,本次国常会新提出的政策实则是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改革(即LPR报价机制改革),具体来说,有两个新要点:
1、在原有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中1年期品种的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品种。
2、报价方式改为“由各报价银行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方式报价”。
今年以来,央行频“吹风”通过进一步发挥贷款基础利率(LPR)的市场参考作用的方式实现贷款利率并轨。因此,市场对于LPR改革早有预期,但至于LPR改革的具体方式则众说纷纭,本次国常会给出了“正确答案”。
我国的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于2013年10月正式运行。LPR是由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目前由10家商业银行根据市场供求等因素报出的优质客户贷款利率,并由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在央行的指导下负责监督和管理。
然而,目前的LPR运行机制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近日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称,目前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有限,而且缺乏弹性,这主要是由于目前LPR报价机制并不完善,对信贷市场整体性的影响有限。
从近些年LPR的走势也可看出,其实质与贷款基准利率的走势高度贴合,反而对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动敏锐度不高。此前也有质疑之声认为LPR的报价流于形式,因此,若要让LPR对贷款利率发挥更大的市场化引导作用,其报价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本次国常会对LPR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丰富了LPR的品种,此前LPR只有1年期品种,本次增加了5年期以上的中长期品种;二是将报价方式由各报价行内部的优质客户贷款利率改为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方式报价,相当于LPR直接挂钩政策利率。
对于上述第一点改革,有分析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LPR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本次只是其中一个环节,预计以后期限品种会越来越丰富,甚至有可能划分不同实体经济行业或根据企业大小衍生出更多品种。
不过,对于第二点改革内容则略微超出市场预期,此前不少分析人士预期LPR改革后的报价方式会与某一货币市场利率品种挂钩,央行通过调节政策利率进而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再传导至LPR,对于LPR直接挂钩政策利率则预期较少。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此前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我国贷款利率并轨的核心目的是让贷款利率更有弹性,所以LPR更可行的改革方式是让其与货币市场利率增强联动性,选择更反映真实交易水平的货币市场利率作为LPR的参考利率进行报价。
“1年期的同业存单利率(NCD)和银行间存款类金融机构7天期质押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7)作为LPR的参考市场利率较为合适。”鲁政委称,前者可避免银行资产负债两端过度的基差错配,后者则同时需要考虑期限利差。
降息内涵将发生转变,政策利率下调空间打开
贷款利率并轨、LPR改革,其目的均是要增强央行价格型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运用力度,通过对政策利率的调整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调控。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年初就表示,中国的政策利率与其他国家不太一样,别的国家通常是只有某一个政策利率,我国则是政策利率“体系”,包含短期(OMO)、中期(MLF)、利率走廊等。利率并轨的关键在于发挥央行政策利率的传导机制,不论是市场利率还是存贷款利率,都要与政策利率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未来央行政策利率要发挥更多的作用。
对中国来说,当前进行贷款利率并轨更为迫切的现实考量,在于要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近年来,央行通过多次定向降准、TMLF、调低逆回购和MLF操作利率等方式使得货币市场利率逐步下行,但与此同时,因为贷款基准利率依然存在且多年未动,银行贷款利率的下行幅度远不及货币市场利率,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结构性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及时有效地惠及实体经济。
一旦LPR与政策利率联动更为紧密,央行以后可通过降低逆回购、MLF等政策利率的降息方式,推动贷款利率下行。也就是说,未来降息的内涵也在改变,基准利率都不一定会再公布。
民生银行首席宏观研究员温彬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货币政策要体现更多的灵活性。当前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相差130BP左右,处于相对高位,这对人民币汇率形成一定的支撑,如果美联储短期内降息速度加快,人民币汇率的压力还会进一步减小,我国市场利率水平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建议四季度应加快推进贷款利率并轨,通过调降政策利率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基础利率(LPR)报价机制调整,引导实体经济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以提振消费和需求。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就预计,央行下半年会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推进降息,即通过同步降低逆回购、MLF政策利率10~15个基点的方式引导LPR利率降低。
本次国常会多次强调贷款实际利率进一步降低,其中提出的“确保实现年内降低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1个百分点”是今年以来官方多次强调的内容,目前看,五大行已完成这一目标,行业平均水平也已非常接近目标。
央行近日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2019 年1-6月,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6.82%,较2018年全年平均水平下降0.58个百分点。其中,截至 2019 年 6 月末,五大行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78%,较2018年全年下降0.66个百分点,再加上承担或减免信贷相关费用相当于降低其他融资成本0.57个百分点,合计已超过1个百分点。
利率并轨银行考验大,修炼“内功”迫在眉睫
需要指出的是,本次国常会部署的LPR改革只是贷款利率并轨的一部分。利率并轨看似简单,但需要在其他配套制度的完善下才可水到渠成。鲁政委认为,金融管理部门在推进利率并轨的进程中要“不忘初心”:一方面,贷款定价要更灵活地反映银行的资金成本,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存贷款基差错配,否则会增加银行风险管控的压力;另一方面,逐步构建基于新的贷款定价基准的利率风险对冲工具,使得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
对银行来说,利率并轨的过程中,修炼“内功”显得迫在眉睫,整个行业的分化也会进一步加剧。国信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剑表示,目前,利率市场化形式上已经完成,最后的步骤更多体现在银行的“内功”锤炼上。全行业面临几项艰巨的任务:
(1)需尽快建立健全科学内部定价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目前各银行的贷款风险定价能力不一,这涉及很多因素,首先取决于FTP制定的科学性、及时性,能够把政策效果通过FTP传导至基层经营单位。然后,基层经营单位考核也需科学合理,从而在资产、负债各项业务上体现政策意图。银行内部价格测算不准、机制传导不畅,不仅仅影响货币政策效果,也会影响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策略的合理调整,影响效益最大化。目前,不是全部银行均已建立非常成熟的上述体现,需要尽快建立健全。
(2)尽快建立健全利率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在打通利率传导之后,并不一定意味着利率变高或变低,而是各种利率向市场利率回归。但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环境中,肯定会意味着利率波动、资金波动的加大,银行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加大,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
(3)尽快找到自身的客户定位。一般而言,利率市场化全面完成后,债券市场利率与信贷利率会较接近,存贷款业务“脱媒”会加剧,不同的银行需要找准自己的差异化战略定位。目前,我国银行业客群格局大致为,大型银行服务大型企业,股份行服务大中型企业,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但各类银行均有“傍大款”倾向。未来优质大中型企业贷款脱媒,大型银行会为之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而中小微企业难以脱媒,会成为中小银行的主战场。
明明也强调,利率并轨要选择适宜的利率环境推进,国际经验表明,在利率下行周期推行利率改革更为有利,且要综合把握内外部大环境。商业银行市场化定价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化工程,不仅涉及均衡利率水平的确定,也包括银行如何管理风险、IT系统如何调整等多方面,利率并轨需要稳妥有序推进。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