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 新浪首页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中国股市成立十数年来,大浪淘沙几番沉浮,造就无数英雄,也湮灭了几多人物。
  想当初,不少投机分子凭借着不凡的头脑,趁着中国股市这个新兴市场尚存诸多问题之际,使出浑身解数弄虚作假巧取豪夺,敛聚了巨额的财富,一度风光无限。
  不过俗语说得好:“真金不怕火炼”,不是真金自然就经不起考验。已经在中国股市肆虐数年的大熊市也并非全无是处,至少它起到炼金之火的作用,烧毁了股市中一切虚假的繁荣,也让那些欺世盗名之辈难逃炼狱之苦,最终必将现出原形。
  顾雏军与他的格林柯尔系也正在现出原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系的前世今生。[发表评论]
  出道
  1989年1月6日,顾雏军携他的“顾氏热力循环系统”首次出现在首都两份大报上。
  但随后迎接他的,却是无情的质疑,因为如果顾氏理论能够成立,则意味着热力学理论将被改写,用中国制冷学会秘书长曹德胜的话说:“那是要得诺贝尔奖的”。但至今诺奖也与顾先生无缘。
  国内制冷学界的大部分专家对顾氏理论投了反对票,连顾雏军的研究生导师、天津大学教授吕灿仁也说顾氏循环“是骗人的”。
  1994年8月13日,《上海科技报》发表了记者朱克华的文章:《一个神话的破灭——顾氏循环的前前后后》,随后还举行了“清除伪劣科技--‘顾氏循环’座谈会”,第一轮反顾呼声达到高潮。
  不过不管外界如何喧嚣,顾雏军却不为所动,并用行动作出了反击,在2000年7月将其核心企业格林柯尔科技控股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该公司一度成为香港创业板公司中的盈利状元。[全文][发表评论]
小调查
您如何看待顾雏军的“顾氏热力循环系统”极其格林柯尔系列制冷剂?

全部都是骗人的,欺世盗名的谬论
部分真实,但效果被人为夸大
货真价实,只是不为外界所了解
尚不能下定论,有待时间验证

 GREENCOOL制冷剂是世界上技术最成熟、最早商品化的新型环保节能型制冷剂,不含CFC,不可燃、无毒、无腐蚀性,具有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增大设备制冷量,降低用户运行费用的优势。(摘自格林柯尔网站)
  造系

(点击查看大图)
  2001年10月,顾雏军收购中国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科龙电器,迈出其造系的第一步。但媒体依旧不认可顾雏军和格林柯尔,当年年底,国内几大媒体几乎同时发表文章,推论格林柯尔是个“骗子公司”。
  曾独家披露“基金黑幕”和“银广夏骗局”的著名媒体《财经》杂志也于2001年12月5日发表了《细探格林柯尔》一文,从多个方面质疑了顾雏军及其神奇的创业经历、顾氏理论以及格林柯尔的技术神话、高额收入等等。
  12月6日、7日两天,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的股价就从3.5元跌到2.55元,市值蒸发10亿港币。2001年12月10日, 自称“深感受伤”的顾雏军召集50余家京穗港媒体记者澄清事实,可顾雏军对《财经》的质疑并未做出正面有力的回击。
  2002年7月20日,《财经》杂志再度推出了质疑格林柯尔的文章--《天津格林柯尔探秘》,文中称“天津格林柯尔2000年的销售额不过300多万元,这使香港格林柯尔利润过亿的业绩失去了基本支持”。
  面对愈演愈烈的媒体攻势,顾雏军故技重施,再度遵循“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法则,展开了一系列并构,以行动来回击质疑。继2001年斥资6.6亿收购科龙电器之后;2003年5月,另一冰箱巨头美菱电器被顾雏军以2.07亿的价格收入囊中;同年12月10日,以4.178亿人民币借道亚星客车进入汽车业;2004年4月,以1.01亿元的价格入主襄阳轴承;同年8月,以1.84亿的价格收购商丘冰熊;11月25日,通过境外子公司GRC capital正式收购法国汽车配件生产商Tomkins和英国汽车设计公司LPD。至此,格林柯尔造系完成。 [发表评论]
  围攻
  郎咸平
  这人一得意就可能忘形,一忘形就可能惹祸。
  2004年的顾雏军可谓风光无限,连续的收购不但让其身价倍增,更让顾雏军和格林柯尔名扬四海,往日的种种质疑也变得遥不可及,似乎只是格林科尔帝国创建中的小插曲。
  顾雏军在踌躇满志之际,言必称“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不知顾先生说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世界上还有盖茨和巴菲特的存在。
  顾的嚣张终于给他惹来了“灭顶灾星”--香港中文大学金融教授郎咸平。
  郎咸平素有“郎监管”的绰号,香港的问题公司是“深受其害”,对他是又恨又怕。郎咸平曾在2002年撰文单挑号称当时“中国第一强庄”的德隆系,称德隆系的“资金链必将断裂,大家投入德隆系的钱是拿不回来的”,结果两年之后,德隆系全面崩溃。这次郎监管将枪口对准了格林柯尔系和顾雏军。
  如果谈什么热力循环理论、环保节能型制冷剂,郎咸平在顾雏军面前恐怕只能哑口无言,乖乖地听讲;但是,剖析资本市场上的种种鬼魅伎俩,郎咸平可是个中顶尖人物,顾雏军的所谓资本运作就难逃郎监管法眼了。
  2004年8月16日,郎咸平在新浪网财经频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的文章,对顾雏军进行了全面讨伐。郎咸平将顾雏军在资本市场上的巧取豪夺归纳为“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借鸡生蛋”等七种手段,并分别进行了详细分析。由此也引发了中国经济学界的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发表评论]
  黄昕
  注册证券投资分析师黄昕2005年1月18日在新浪财经发表文章《格林柯尔异数》,寥寥数段,却再次命中格林柯尔要害。
  据格林柯尔招股说明书介绍:格林柯尔制冷剂不仅环保,而且较现行CFC制冷剂节能15~25%。因此,公司采用了一项创新的定价政策。根据该政策,客户非直接按替换工程所耗用的格林柯尔制冷剂的数量和工人工时付费,而是按客户空调系统所用电费的10%收费。
   根据格林柯尔年报披露,公司2000年有125个客户,1999年57个客户。两年的工程收入分别为3.18亿和不到9200万。这样,1999年每个客户的平均收入161万,而2000年平均则为254万。
   姑且认为这是由于公司销售的客户变大了,但是再分析一下2000年的情况:254万是平均每个客户8个月电费的10%,即客户一个月的电费为317.5万,按照全国28家电力企业上网电费的平均价每度电0.42元计算,这相当于每月耗电756万度。再除以30×24小时,每个客户的中央空调每小时耗电1万多度。
  2000年,28家电力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小时发电才42万度。也就是说,为了满足这254家公司的用电,需要6家电力上市公司专门为这些客户发电。可能吗?
  常识表明,耗电如此惊人的中央空调,是不可能被客户接受的,电管部门也不可能允许安装使用这种电老虎的。[发表评论]
  飞草
  国家会计学院注册会计师飞草(化名),也于2005年1月27日给新浪财经发来稿件--《德勤为何无法揭穿格林柯尔神话》,从专业会计人士剖析了科龙电器2002年的年报,并得出了结论:
  “笔者分析了科龙公司2002年报,怀疑事实上ST科龙并没有扭亏,扭亏只是一种会计游戏的结果。”
  科龙2001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净利1975万元;可是到了年报,实现收入47.2亿元,净亏15.56亿元,谁也不相信科龙2001年下半年会出现近16亿元亏损。导致科龙2001年报出现巨额亏损主要原因之一是科龙新管理层在2001年报净补提减值准备6.35亿元(主要是坏账准备2.04亿元、存货跌价准备1.26亿元、长期投资减值准备0.71亿元);到了2002年,科龙转销坏账准备0.55亿元、存货跌价准备2.21亿元(已扣除保留意见涉及0.25亿元)、长期投资减值准备0.74亿元,上述转回减值对2002年利润影响数是3.5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减值转回,科龙2002年将出现2.5亿元的亏损(扣除账面利润1亿元)。[发表评论]

单位:万元

2002

2001

转销

坏账准备 ( 应收账款 )

14501

19082

5475

存货跌价准备

11173

32398

22104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7120

14533

7413

合计

32794

66013

34992

  枪挑

  继多位经济界专业人士对顾雏军和格林柯尔“拳打脚踢”之后,法律界人士也加入到反顾行列,并发起了一场公开的全面的彻底的倒顾运动。
  在红光案、银广夏案、大庆联谊案等多起证券市场维权诉讼中有出色表现的著名律师严义明,于2005年7月11日晚在新浪财经发表《致科龙电器全体股东书》,并委托新浪财经和上海证券报进行投票权征集,以求罢免科龙电器现任董事顾雏军。
  严义明在文中称:
  “此次,我们之所以对罢免科龙电器现任独立董事进行投票权的征集,一方面是因为科龙电器的现任独立董事,拿着当前中国证券市场最高的独立董事津贴,但却未见其真正从上市公司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来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能通过选出新的“独立”董事协助证监会进行调查,或自行进行独立调查以澄清种种“疑云”,并在此基础上切实维护科龙电器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进而在可能的情况下,利用法律手段挽回投资者的巨额损失。
   另考虑到顾雏军等三名现任非独立董事在科龙电器的巨大影响力,客观上可能对将来当选的独立董事查清上述“疑云”产生不利影响,为排除潜在的不利影响,我们本次也同时征集对上述董事罢免的提案权及投票权。”
   随后,严义明又奔赴香港、北京、上海等地,为争取机构投资者支持奔波,最终结果我们拭目以待。[发表评论]

  坍塌
  内忧外患之下,格林柯尔系终于开始坍塌,问题最先爆发的地方就是当年顾雏军造系的初始之地--科龙电器,随后蔓延到格林柯尔系内其他成员,最终四分五裂。
  真可谓“成也科龙,败也科龙”。[发表评论]
  科龙之变:
  2005.03.31:联交所谴责科龙7位董事 格林柯尔系成监控对象
  2005.04.25:科龙电器遭四省证监局巡检 称结果应该是没问题
  2005.04.28:科龙业绩离奇大幅变脸 科龙变脸印证郎咸平观点
  2005.04.30:科龙年报被出具保留意见 巨额计提可能另有玄机
  2005.05.10:科龙身处风口浪尖 面临证监会立案稽查结果考验
  2005.05.13:德勤拒绝续任科龙审计 指出其销售收入多个可疑
  2005.05.12:科龙13亿应收帐款疑被挪用 格林柯尔系面临崩溃
  2005.06.17:科龙电器已开始减产裁员 部分贷款银行展开谈判
  2005.06.29:顾雏军失约股东大会 科龙空调生产厂部分停产
  2005.07.08:科龙天价独董危急时刻忙撤退 是否尽责值得商榷
  2005.07.14:科龙业绩再坐过山车 2005年中报预计大幅亏损
  2005.07.19:科龙电器屋漏偏逢连夜雨 资产冻结而且工厂停产
  2005.07.22:证监会调查组撤出科龙 最终结果有望八月初公布
  2005.07.26:美菱力图摆脱顾雏军控制 格林柯尔系逐渐瓦解
  2005.07.30:顾雏军拟售格林柯尔45%股权 挽救目前科龙危机
   格林柯尔系分崩离析:
   美菱电器:美菱又欲脱离格林柯尔系 格林柯尔系濒于全面崩溃
   华意压缩:格林柯尔系内讧开始 子公司华意压缩已起诉科龙
   襄阳轴承:证监会尚未给出无异议回复 顾雏军搁浅襄阳轴承
   亚星客车:顾雏军一年扭亏神话被破 亚星客车面临退市
   格林柯尔系:格林柯尔系股票市值蒸发147亿 投资者倍受煎熬
  曲终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格林柯尔系的坍塌尽管有诸多外力在起作用,但是这个结果其实是一种必然。
  用一个又一个的不合理理论,用一次又一次的无法解释的构建起来的帝国,怎么可能基业长青?!
  顾雏军与格林柯尔,以及格林柯尔旗下公司的命运最终将会如何还有待时间来验证;但是以诚信立业,用踏实做事才应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如果这个企业真的希望成为未来的百年老店。[发表评论]
  囹圄
顾雏军等6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中国证监会已将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雏军等人涉嫌经济犯罪的有关资料移交公安机关,经公安机关审查立案。……[ 专题][发表评论]
 
  策划及制作:云舞 来电:010-82628888转5173
  欢迎投稿 信箱:finance2@staff.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