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银行综合评选正式启动】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9(第七届)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拟定于7月下旬在京举行。作为年度盛会的重头戏,本年度银行评选正式拉开帷幕。Pick中国好银行,你为谁打Call? 【网络投票】
原标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聚合模式将成普惠金融破局之道 来源:界面新闻
记者 | 杨芮
1
6月28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普惠信贷聚合模式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其中指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行业依然存在结构性空白市场,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自营就业者、生产性农户等群体的信贷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这些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有个共同点:需求多元、地域分布广泛且分散、风险复杂且识别成本高、金融素养参差不齐等特点。与之相对的是单一机构往往囿于业务范围、客群偏好、风控技术、服务网络、资金成本等方面的局限性,难于同时兼顾专业化、规模化和风险可控三个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报告》指出,聚合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普惠金融的破局之道。
截至 2018 年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机构覆盖率达 96%,2013 至 2018 年,全国 人均拥有的银行账户数由 4.1 个增加到 7.2 个,全国银行卡人均持卡量由 3.1 张增加到 5.5 张。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与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相关的小微企业、 农户等群体的融资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如何提升现有金融体系对这部分人群的信贷供给质效成为下阶段普惠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是我国普惠信贷供给端的主导力量。其他类型的机构,如村镇银行、金融 科技企业、融资担保和保险等,也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报告》分析,在传统的借贷业务中,金融机构通常独立完成从贷前申请到贷后管理的全部业务环节,这种“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也一度被移植到普惠信贷领域。
但是普惠金融服务的客户群体具有金融需求多元、地域分布广泛且分散、风险复杂且识别成本高、金融素养和互联网接受及运用程度参差不齐等特点,而单一金融机构在普惠信贷业务开展中,存在获客渠道单薄、自有数据风控效果不理想、风险自担情况下风险过于集中、资金供给受限从而影响规模成长等诸多问题。
业务可持续性方面遭遇的瓶颈,,从业机构在“单打独斗”模式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科技赋能”模式。赋能模式是指互联网企业向传统金 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弥补其技术短板,通过对既有业务的线上化、智能化、数据化提 高运营效率,人工成本,同时改善用户体验。这种模式促进了新旧动能融合,在一 定程度上促进了普惠信贷发展。
但是,互联网企业所能输出的能力存在明显的边界,即: 其优势主要集中在线上。一方面,纯线上经营模式能支持传统机构为移动互联网族群提 供契合他们习惯的快捷服务,但难以覆盖大量存在于线下、互联网能力薄弱的长尾人群。 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积累和融合的线上数据能够支持其有效进行身份识别和欺诈风险 辨识,开展小额、短期、消费性贷款业务,但在中大额、中长期贷款的信贷风险甄别上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限制其对小微企业、农户等群体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的服务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报告》强调,一种新模式—普惠信贷聚合模式被提出并应用。
《报告》将聚合模式定义为依托金融科技搭建开放平台,将在获客、数据、风控、增信、资金 等业务节点中各有所长的机构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生态体系的普惠信贷业务模式。在聚合模式中,诸多业务参与方在遵循自身经营资质要求和机构间合作规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自在业务属性、服务网络、数据沉淀、科技研发、融资渠道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 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从而为普惠金融人群提供多元化、价格可承担、体验便捷的信贷解决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相比单打独斗模式和科技赋能模式,聚合模式更具灵活性与机动性,其实质是主动找到业务经营中的缺陷,整合在该环节具有比较优势的机构,通过协同作用消除短板,用专业化分工的方式化解前两种模式无法突破的客群下沉瓶颈,同时通过最大化普惠信贷业务中各核心节点的产能,降低成本,惠及民生。
据了解,该《报告》在“2019普惠金融高峰论坛”上发布,论坛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建设银行、平安普惠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陈鑫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