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南:为什么需要关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持续问题?

2019年06月28日19:44    作者:李庚南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庚南

  行稳方能致远。在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我们既要有缓解当下困境的举措,更要有立足长远可考量,关键是尊重规律,尊重市场,遵循商业可持续的原则。

  日前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了的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白皮书,充分展示了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新政策、新做法和新成效,很好地回答了社会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关注;但同时,小微企业贷款高达21%的增速与高达5.9%的不良率的反差,无疑也引起了市场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持续性的关注。

  可持续性是当前小微金融服务需要直面的问题

  相对于社会各界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关注,业内人士或许更关注的是小微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问题。这包括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金融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或小微企业金融获得感的可持续性。目前聚焦于小微企业的各项金融政策、模式乃至方式是否可持续,是否会陷入“运动式”的“俗套”,以至于最终让小微企业感觉相关金融服务政策“惠而不实”,在金融服务获得感方面缺乏稳定的预期?

  另一方面,当前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模式、手段和方式是否可持续。从趋势上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是呈上升态势。小微企业贷款的快速增长与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上升这两种逆向趋势的对比,从商业逻辑看显然值得推敲。小微金融是否面临可持续的问题,是业内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是从稳经济角度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如何保障小微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保持小微金融服务力度不减,企业获得感不打折扣?

  关键是要增强相关政策措施的客观性、针对性,构筑有利于小微金融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使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相关政策措施真正落地,形成长效机制和稳定预期。

  所谓客观性,就是要承认金融内生的管理风险、追求盈利的需求。必须承认,小微企业天然存在的缺乏抵押担保、资信弱等融资短板,客观上需要通过其他增信手段或价格机制来弥补;某种程度上,通过适当的利率调节能避免金融机构在支持小微企业上的信贷配给行为(即出于风险的考量,金融机构宁愿将贷款投向风险相对低、要求利率也低的大型企业),有助于提高小微企业的金融获得率。

  所谓针对性,就是要深入剖析 “痛点”所在,区分哪些是长期性问题,哪些是短期性问题;哪些是制度层面需要创新的问题,哪些是企业自身需要努力克服的、改善的“短板”。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我认为是结构性的失衡,这种结构性失衡表现为三个层面:

  一是市场融资供给结构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错配。主要是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市场以及小微企业自身积累方面不均衡。小微企业普遍缺乏自身资本积累,过于依赖外部融资;而在外部融资方面又过于依赖间接融资。表现为银行体系融资供给总量理论上难以满足所有企业的需求。一个简单的估算可以佐证:以目前全国7500万小微企业单户授信200万元测算,需要的信贷总量应该是150万亿元;而2019年5月末全国本外币贷款余额仅为150万亿元。而我们的银行不仅需要面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还需要满足大、中型企业以及政府基础设施和住户的融资需求。显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缓解这一错配的有效途径,而强化企业自身积累也是必要的。

  二是时间上的融资供需失衡。表现为不同时期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不同表征。2018年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所表现的更多的是一些企业前期过度融资、过度负债所形成的滞后负反馈。企业信用债违约风险、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应该是当前融资矛盾的关键。对于这类融资问题,或许更多地是通过合理的机制安排督促企业“瘦身”,而非一味地强调追加融资支持。另外,在外部市场压力下,环境、用工、原材料等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资金占用的增加,加上大、中型企业风险通过供应链、产业链向小微企业传导(表现为大企业对小企业的账款拖欠),共同叠加为小微企业资金链压力。这方面则需要综合施策。特别要防止大企业风险向小微企业外溢,清理企业间应收账款拖欠或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切入口。

  三是空间上的融资供需失衡,表现为金融资源在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企业间配置的失衡。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性会很顽强地诱导金融资源向基础设施、政府平台、大型国企及个人贷款领域集中。要避免这种势头,就需要切实强化对地方政府负债及隐形负债的管理,要防止国企财务软约束对金融资源的侵蚀,更要关注个人信贷领域的异象,强化对个人信贷的监管。另一方面,在小微企业领域,好企业与坏企业在融资市场的优劣是必然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回到一个问题:是否凡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就必须支持?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总之,对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呼声,既应该认真对待、积极回应,又应理性地分析。在问题的剖析方面,要仔细甄别,分析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同时要兼顾金融机构的反应,避免偏听偏信。

  如何保障金融机构小微业务本身的可持续性,保持内在驱动力不削弱?关键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商业可持续问题。即能否真正践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商业可持续原则,使金融机构小微金融服务的收益能覆盖成本(包括风险成本),使其因有利可图而“愿贷”。一方面,从银行自身看,可以通过改进负债管理,加强成本核算,运用金融科技、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实现科技赋能,提升批量化营销能力,降低营销和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并营造良好的氛围,要避免因价格约束导致金融机构的逆向选择。应在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基础上,给予金融机构充分的定价自主权,建议逐渐淡化央行MPA考核对机构自主定价的约束,把定价权真正交给市场。同时要切实关注小微金融生态的重构,促进小微金融供给的市场合理分层,警惕国有大型银行的低利率政策对中小银行可能形成的市场挤出效应。

  二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关键是从金融基础设施入手,着力构建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体系,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金融机构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使其“敢贷”。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和完善具有震慑力的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加大失信成本。从外部机制上增强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融资的信心。从银行自身出发,还抓住考核激励与尽职免责这一“牛鼻子”,通过建立完善与小微金融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细化和操作的尽职免责机制,有效激发基层经营行和客户经理拓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内在动能。

  三是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问题。即从供给能力入手,改善中小法人机构负债能力与结构,使其“能贷”毫无疑问,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是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和基础力量。但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无论是被动负债还是主动负债能力方面显然都弱于大型银行。特别是在央行主导的公开市场,中小金融机构往往处于资金链的末端。负债端面临的压力将逐渐凸显。这势必削弱对中小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与后劲,从而可能对小微金融服务可持续性产生负效应。因此,监管上应关注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压力,除了继续在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方面给予差异化支持外,还应逐渐扩展中小法人机构参与公开市场交易的空间。同时,积极推动中小法人机构发行永续债,以增强其长期、稳定的负债来源,进而提升小微金融服务业务的可持续性。

  行稳方能致远。在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我们既要有缓解当下困境的举措,更要有立足长远可考量,关键是尊重规律,尊重市场,遵循商业可持续的原则。

  (本文作者介绍:先后供职于工商银行、人民银行,现为银行监管部门人士,长期负责小企业金融服务推进工作,潜心研究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

责任编辑:陈鑫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融资 投融资 银行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