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开伟:如何调动银行对民企小微的贷款热情?

2019年06月28日09:55    作者:莫开伟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莫开伟

  要让银行机构在支持民企及小微企业信贷上能阔步前进,消除一切后顾之忧,还需多部门共同发力,出台信贷政策“组合拳”。

  近日,在第13届全国人在第11次会议上,《国务院关于201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出炉,报告指出银行在支持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方面仍存在门槛较高、环节多、周期长等问题,使得民企及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6月26日国家审计署官网)。

  看到报告指出的这个问题,说实在话,我认为应该基本符合当下客观实际,且这个结果依然令人十分纠结,也让人对民营及小微企业的发展前景担忧;尤其是在当下实体企业不景气情境下,民营及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话,对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将带来不利影响。

  而且,在近年中央政府接连频频出台各种支持民企及小微企业优惠财税金融政策的当下,民企及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依然得不到有效改观,也会让人对银行支持民企及小微企业的信贷诚意及能力表示怀疑。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底,审计署抽查的18家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中信用贷款仅占18.36%(低于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且抵质押时银行大多偏好房产等“硬”资产,专利权等“轻”资产受限较大。这还只是审计署抽查显示的数据,如果对全国银行机构民企及小微企业信贷进行全部清查的话,可能数据更难如人意。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银行机构对中央政府出台支持民企及小微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视而不见,或者根本只是装装样子,没有从实际上进行认真落实,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还有人会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银行机构在支持民企及小微企业信贷上瞻前顾后、行动迟缓?

  从现实中分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银行机构主观意识里对民企和小微企业的前景不看好,从骨子里抵触对民企及小微企业的贷款,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左右,在信用贷款支持上也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已,使得民企及小微企业在客观上陷入信用贷款获得能力低下的困局。二是民企及小微企业市场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加上一些民企及小微企业本身经营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使得信用能力被极大地弱化,银行对其信用贷款支持也随之减少,这应该是当下民企及小微企业存在的一种普遍信贷现象。三是目前国内国外经济环境使得民企及小微企业整体经营业绩下滑,加上近几年一些民企及小微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破产、关门跑路的不在少数,使得社会整体信用环境恶化,让银行对民企及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敬而远之,口上喊得震天响,而事实上却无动于衷。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才使银行对民企及小微企业贷款产生了一种天然的畏惧感和抗拒感,在贷款上尽量压缩信用贷款,提高抵质押及担保贷款比重;尤其重视信贷中的固定资产这些“硬资产”抵押物,对专业权等“轻资产”抵押物往往采取拒绝的手段。而很多民企及小微企业缺乏的正是“硬资质”抵押物,拥有最多的都是些专业技术及其他方面的“轻资产”抵押物,这使得民企及小微企业在信贷资源竞争中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处于信贷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更使得民企及小微企业在信贷市场总额中的占比不是逐年增长,而是呈下降趋势。

  当然,这个也不能全怪银行,银行也有银行的苦衷,毕竟银行是企业,追求经营利润是经营重要目标之一;而且,银行也要出于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防风险能力的需要,选择优质信贷客户,将贷款投向大型国企、房地产及其他高回报信贷项目,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的。从2019年1至5月月央行金融统计数据可看到这一点,信贷投放结构依然不合理。比如5月份增加的1.18万亿元贷款中,住户部门为6625亿元,占比高达56.14%,比4月占比提高了4.71个百分点,说明一半多贷款投放给了居民个人购买房产及其他贷款,对民企及小微企业贷款偏低,这是很不合理的,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没有完全到位。而且,还有不少的银行机构根本没有把民企及小微企业放在自己经营的战略重心,人为设定民企及小微企业贷款高门槛,审批环境多,使得民企及小微企业离银行信用贷款的要求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

  从审计署抽查的18家银行机构对民企及小微企业信贷问题中,我们可看到,如果一家银行过分依赖担保及抵质押贷款,在支持民企及小微企业中,这种信贷管理模式已经落伍了,更没有与时俱进,它表明当前银行机构依然没有根据民企及小微企业经营特点开拓出新的信贷服务模式及信贷服务产品,银行的服务明显落后于民企及小微企业对银行的金融服务要求。而且,还要看到,若要改变民企及小微企业信贷弱势地位,优化民企及小微企业信贷环境,仅靠银行自觉行动、或者只靠政府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已经于事无补了。很明显,若想民企及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能得到真正解决,政府应在构建民企及小微企业融资政策框架上该出大的政策动作了。近年,虽然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推出了“三支箭”的政策组合,包括增加民企的信贷、设立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创设民企股权融资支持工具等;而且为了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再次强调今年需继续发挥“几家抬”的合力,金融监管政策、财税政策等需要综合施策、协同发力。今年初,我国出台了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年内还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同时,还将加大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力度,释放的资金全部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些政府还远远不够,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加大力度。

  因此,要让银行机构在支持民企及小微企业信贷上能阔步前进,消除一切后顾之忧,还需多部门共同发力,出台信贷政策“组合拳”:一是提高对政策意识的把控力和推动力,要充分意识到推出严格的支持民企及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固然重要,但督促落实更加重要。为此,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应加大各类优惠政策的督导力度,将中央政府支持民企及小微企业优惠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比如在存款准备率、再贷款等方面对支持民企及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成效明显的银行机构实行再加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更多的再贷款等优惠奖励政策,反之亦然。二是在监管上实行倾斜政策,比如对支持民企和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成效突出的银行机构,在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进行适当放宽,在贷款追责方面要区分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消除不分青红皂白的处罚现状。三是政府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组成银行机构、政府财政部门等出资建立民企及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损失准备基金,对银行机构给民企和小微企业贷款给予担保,对其信用贷款损失进行弥补,低利率贷款进行贴息等,调动银行机构对民企贷款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民企及小微企业贷款的活力。四是银行机构自身应提高大局意识,把支持民企及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放在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消除一切模糊思想认为及各种畏难情绪,加大对民企及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研发力度,胆子再大一些,步子再稳一些,推出更加适合民企及小微企业经营特色的信贷服务模式和产品,将中央政府支持民企及小微企业的各类优惠政策落到实行,真正破解民企及小微企业融资困局。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财经评论人、独立经济学者)

责任编辑:赵子牛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小微企业 信贷 民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