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福”谈书信的力量:你会彻底被它打动

“卷福”谈书信的力量:你会彻底被它打动
2019年03月26日 11:00 界面新闻

“卷福”谈书信的力量:你会彻底被它打动

书信中的文字写尽了人世间的纷扰悲欢,人们能够从中真切体验他人的情感和经历。

Sian Cain

“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伦敦联合教堂“见信如唔”的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Craig Sugden

那是一个狂风肆虐的周六夜晚,位于伦敦伊斯灵顿的联合教堂外却排着长长的队伍,近千名观众慕名前来,只为亲临《见信如唔》(Letters Live)书信朗诵活动的现场,希望能够在此感受文学与灵魂的碰撞。当晚的嘉宾阵容可谓星光熠熠,包括“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诺尔·费丁(Noel Fielding)、茱丽叶特·斯蒂文森(Juliet Stevenson)和汤姆·约克(Thom Yorke)在内的多位演艺界名流陆续为观众献上了精彩纷呈的表演。《见信如晤》创办于2013年,旨在通过邀请各界名人以现场朗诵的方式,向书信这一伟大的艺术形式致敬。然而,该活动在筹划初期并不被人们所看好,毕竟,有谁愿意花一整晚的时间,只为听一群演员和歌手站在舞台上读信呢?

“当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想法时,也觉得有些可笑。可一旦参与进来,你就会彻底被它打动。”康伯巴奇说。从受邀嘉宾到成为该节目的制作人,他本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们问过许多人,他们全都表示愿意再次参与这个活动,我们希望观众都能有同样的感受。”

同时,出版人杰米·宾(Jamie Byng)也兴高采烈地说,“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托比·琼斯(Toby Jones,英国著名演员)时,他不解地问,‘不就是读信吗,有什么好激动的?’不过现在他已经彻底沦陷其中,完全改变了自己的信仰。”作为Canongate出版社的负责人,宾的人脉关系极广,除了琼斯之外,他甚至还在首场演出中邀请到了澳大利亚歌手尼克·凯夫(Nick Cave)。《见信如晤》的灵感来自英国作家肖恩·亚瑟(Shaun Usher)的同名作品,该节目而今广受好评,最近三场演出的门票更是在一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为了能够接纳更多的观众,节目组于近日宣布,接下来的演出将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进行。

演员谢幕 图片来源:Craig Sugden

名人效应也是《见信如晤》深受大众欢迎的原因之一——节目组会安排吉莉安·安德森(Gillian Anderson)和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分别朗读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和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的信件;在法国加来难民营的演出请来了演员裘德·洛(Jude Law);此外,詹姆斯·厄尔·琼斯(James Earl Jones)、布丽·拉尔森(Brie Larson)和切维·切斯(Chevy Chase)等著名演员也在纽约举行的活动中悉数登场。除此之外,《见信如晤》的高光时刻数不胜数——在伦敦,凯夫为观众朗读了自己写给MTV的信件;而甘地写给希特勒的书信则由曾经饰演过这位印度领袖的演员本·金斯利(Ben Kingsley)进行朗诵;不久前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大奖的奥莉薇娅·柯尔曼(Olivia Colman)更是凭借其完美的表现赢得了满堂喝彩,在朗读维多利亚女王为其长女所写的信件时,柯尔曼还调皮地打趣道:“好大的压力啊。”

“即便这些信件和你毫无关系,你也会不自觉地被它们吸引,”宾说,“这些文字写尽了人世间所有的纷扰悲欢,观众们能够从中更为真切地体验他人的情感和经历,毕竟,我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尝过失去爱子的痛苦,也没有杀过人。通过台上嘉宾声情并茂的朗诵,每一位观众似乎都能对这些信件迸发出的能量感同身受,这与我们坐在家里默默阅读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除了名人因素之外,《见信如晤》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一种更为细腻智慧的沟通方式的渴望。这些信件跨度极大,涵盖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名人逸闻,包括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的登月经历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自杀遗言。当然,这里边也描述了许多普通人不平凡的生活经历——由于受不了邻居总是在凌晨播放吵闹的电子音乐,一名澳大利亚女子决定以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在《见信如晤》的现场,诺尔·费丁的表演将这名女子的愤怒展现得淋漓尽致:“每天早晨,我都会被法瑞尔·威廉姆斯(Pharrell Williams)美妙的歌声、尼尔·罗杰斯(Nile Rodgers)标志性的吉他还有托马斯·邦加尔塔(Thomas Bangalter)和克里斯托(Guy-Manuel de Homem-Christo)的音乐吵醒,我几乎就要崩溃了……大家都在睡觉,这些混蛋就不能有点公德心吗?拜托把你们那该死的窗户关上,别再嗑药了。”

诺尔·费丁与杰米·宾在《见信如晤》的后台进行交流 图片来源:Craig Sugden

费丁似乎对信中所用的“pinger(澳大利亚俚语,意为“迷幻药”)”一词十分喜爱,甚至在表演结束后对着康伯巴奇调皮地喊道:“嘿本尼,你那儿有药吗?”面对费丁善意的调戏,康伯巴奇也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见信如晤》的舞台很像一出校园短剧——工作人员在后台忙碌地传递着信件,嘉宾则躲在幕布后边聚精会神地聆听台上人的演讲。“毕竟,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康伯巴奇说,“这些书信可是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最珍贵的东西。”

在结束了自己的朗诵表演之后,汤姆·约克对费丁的表现赞誉有加:“诺尔读信的时候,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那封信件的作者)表达愤怒的方式是那么粗俗,同时却又如此优雅。”说着说着,约克便开始回忆起信件的内容来,将其主人傲慢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

当康伯巴奇第一次向约克发出邀请时,后者其实并不清楚这究竟是一档怎样的节目,然而不久之后,他便成为了《见信如晤》最忠实的观众。“聆听别人的信件似乎有一种慰藉心灵的效果,”他说,“在当今时代,要想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人特别容易,但这些书信却让我开始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我觉得,写信是人类所有自我表达方式中最为私密和细腻的一种,我们在写信时总会认真衡量自己的情绪表达,但在推特等社交平台上就不会这么做。”

“我的台风属于搞怪型,可有些内容严肃的信件是不能开玩笑的,所以他们从来不会给我关于饥荒或者环境问题的材料。”费丁说,他十分欣赏其他嘉宾莎士比亚式的朗诵风格,“他们的表演实在是太美了,换我永远都做不到。事实上,我一直很惊讶节目组会再次邀请我,如今这已经成为了我最爱的工作之一。相信我,它和你们看过的所有节目都不一样。”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后台为演出做准备 图片来源:Craig Sugden

作为《见信如晤》制作人的康伯巴奇则认为,演出在保证一定娱乐性的同时,应当更多关注那些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信件,比如库尔特·冯内古特在1988年发表的公开信《致公元2088年的人们》中,就对气候变化问题作出了极具前瞻性的预测。在嘉宾朗读信件的过程中,观众的情绪也在不断经历着起伏变化,一位女士告诉我(指本文作者),她曾连续两个晚上来到现场观看演出;另一位女士则表示,每每想到科林·费斯(Colin Firth)几年前的朗诵表演(该信件出自法国记者安托万·莱里斯之手,他的妻子在法国巴塔克兰剧院人质劫持事件中不幸遇难),她就忍不住潸然泪下。

康伯巴奇担心,皇家音乐厅的宏伟会使书信朗诵的私密感大打折扣。当被问及此事时,他不由自主地敲了敲身旁的柜子(表示祈祷),紧接着便皱起了眉头,似乎对自己的举动十分不解。“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样做,没事儿,一切都会非常顺利的。”他说。

《见信如晤》在伦敦联合教堂的演出十分成功,压轴出场的两位青年——安·泰勒(Anna Taylor)和艾芙·霍曼(Ivi Hohmann)满怀激情的朗诵赢得了全场观众的齐声喝彩。她们在两周前向全世界发出了一封公开信,要求各国政界人士对气候变化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

“短期主义(short-termism)是人类身上最大的物种缺陷,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要利用这些活动来不断地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尽可能地扩大这些书信对观众的影响,毕竟,像这样观点明确且论证严谨的交流方式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康伯巴奇笑着说,“当然,除了愤怒的澳大利亚邻居之外。”

(翻译:杨雅兰)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卫报

原标题:Benedict Cumberbatch on the explosive power of letters: 'They're grenades!'

(本文来自于界面)

见信如晤 费丁 书信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17 中创物流 603967 15.32
  • 04-03 天味食品 603317 --
  • 04-02 迪普科技 300768 --
  • 04-02 博通集成 603068 --
  • 03-21 三美股份 603379 32.43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