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力中山飞跃二十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 02:48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谢建超 20年前,当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第10个年头时,1988年,孕育了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岭南小城——中山升格为广东省辖地级市。由此,中山开始了20年的飞跃。 敢为人先,飞跃二十年 1984年,一个欲暖还寒的清晨,在伶仃洋畔的罗三妹山上,一个睿智的老人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不走回头路”。如今,这个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新的传奇。今天的中山,以占广东省1%的土地面积,2.7%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4%的生产总值。经济总量居全省21个地级市的第五位,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时间回到1988年,当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第10个年头时,与顺德、南海、东莞并称为广东“四小虎”的中山升格为广东省辖地级市。正是这次升级,给予了正在起步发展的中山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促进了中山经济发展的腾飞。 站在这个平台上,敢为人先、敢闯敢冒的中山人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从此,一个以农业为基础,农工结合的南粤小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开启了经济腾飞的新时代。 据时任中山市委书记谢明仁回忆:1991年10月,中山市委工作会议提出了五条辨别是非的标准: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群众生活、有利于有效利用生产要素、有利于市场需要、有利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的一切积极因素,市委都大力支持。同时强调,“如果因此犯错误,市委一概承担责任。” 随后,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先后出台,一切有利于中山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春风化雨,这片土地活了、热了、沸腾了!道路平了、直了、宽了!旅外的乡亲、投资的友人、创业的人才、务工的兄弟结伴而来了。 威力、中玻、小霸王、精细化工这些当时红遍全国的品牌,在顺利完成了改制,明晰产权之后,组成了“联合舰队”,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中山品牌,发展壮大了中山经济。 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迅速改变了中山人民的生活面貌。新的“三转一响”:摩托车、计算机、影碟机、手机,进入千家万户。20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山不断进行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以农业为主,到以工业为主,再到追求“三产”协调发展;从中山“加工”到中山“制造”再到中山“创造”,每一次调整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近年来,中山每年以超过100亿元的增幅快速壮大经济总量,新一代“名牌”迅速崛起。非公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已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95%以上。 敢于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没有坎坷的,中山亦然。既然已经上路,就没有理由退缩。面对席卷而来的亚洲金融风暴、国内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山人沉着应对,高擎“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的大旗,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思路决定出路。创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火炬开发区,就是中山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经典之作。经过多年发展,集电子信息、包装印刷、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汽车零配件产业为支柱的火炬开发区,已经建设成为中山高科技产业集聚中心。 与此同时,中山人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小榄五金名扬中外,古镇灯都璀璨辉煌,东凤家电琳琅满目,大涌家具异军突起,黄圃食品四季飘香,沙溪服装享誉南北。特色产业集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至2007年底,中山已经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25个,省级专业镇13个,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7个,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落户30多家。 最适合居住,最具幸福感的文明城市 珠江两岸百花洲,对岸可看对岸村,扯起白帆耕大海……这是一首30年前流传于中山的咸水歌。30年过去了,经历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中山美丽依然,风采依然。早在1987年,中山市就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本世纪初,中山人又提出要努力破解“建设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城市”这个世界难题。 如今,在这块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250多万常住人口的中山市,创造了1200多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工业产值达3500多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逾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目前,中山98.9万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养老保险,以前所向往的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正逐步成为现实。2005年,中山被评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2007年,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揭晓,中山市榜上有名。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