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7月5日电 (记者 卢娟 戴劲松) 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范春歌重走郑和航线摄影展”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举办,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回忆起几年前追寻郑和下西洋历史遗踪的那段旅程,范春歌依然感慨:“先辈留下的这份和平遗产让我深感自豪。”
此次展出的250幅作品,展现了郑和航线上的文明遗踪和生活情态:生活在泰国清迈
的郑和后裔,自称祖先来自中国的法茂人,印度科钦岛的中国渔网……这些留有郑和足迹的照片,向人们讲述着“睦邻友好、科学航海”。
现在武汉晚报就职的范春歌是中国首位“重走郑和路”的女记者,自2000年7月起,她用两年多时间采访了18个国家。今年1月,她撰写的《被遗忘的航行》一书也正式出版。
范春歌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促进了中国与海外的友好交往。直到今天,散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一提起郑和都引以为自豪。但数百年来,中国人远航的光芒一直为欧洲航海家所掩盖。所以,我决定重走郑和路,来唤起人们重温这段历史。”
她忘不了在巴基斯坦首都街头送花给她的那位少年,只因为“我喜欢你的微笑,喜欢中国人”;她更忘不了南非国会的贝利先生,他送给她珍藏多年的一张中国人早在西方人抵达非洲之前便已绘制的非洲大陆古地图,因为“这是南非送给友好的中国人民的一份礼物”。
“一路上,时时能感受到各国人民对中国人的友善,这是因为先辈留下了丰厚的和平遗产,使我们至今还能享用。” 范春歌说,走进马六甲历史博物馆,展品多是表现西方殖民者当年登陆马六甲的油画,充满剑拔弩张的血腥场面,而唯有两幅描述中国人在马六甲活动的油画没有硝烟弥漫,那是身着朝服的郑和率领使节与当地头领会晤的场面,并赠送了大批丝绸、瓷器等珍贵礼品。范春歌说:“郑和为中国人书写的是友善,留下的是尊敬。”
在斯里兰卡科伦坡的国家博物馆,范春歌看到了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来到斯里兰卡时立下的“布施碑”,碑文由汉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组成。她说,这表明了中国对印度半岛地区的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不同文化信仰的同等尊重。郑和下西洋的年代,也正是亚欧大陆另一端的西方各国向海洋进军的开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认为,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军,同时代任何欧洲国家都无法与之匹敌,但这支庞大的舰队并没有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传播友谊。
范春歌说:“从郑和下西洋所经国家遗迹看到的,是一个大国‘外抚四夷、共享太平’的胸襟和气度。而今,这一传统还在继续,中国正在努力实现和平崛起的目标,我们为祖国感到骄傲,更要为世界和平而呐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