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不再只是口号 中国经济需要挺直腰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 10:01 新华网 | |||||||||
新华网武汉1月31日电 (记者 戴劲松 李云路 蔡敏) 继“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之后,中国现在又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分析人士指出,这显示了中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决心。
在月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次被列为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会议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专家评论说,这预示着中国的区域战略开始由非均衡增长转向互动协调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多轮驱动”的新格局正在逐步成形。 事实上,在去年春天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此后的一年里,“中部崛起”成为中部地区各省擘划经济蓝图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据悉,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正在研究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财政和税收政策,显示2005年“中部崛起”战略将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山西、安徽、江西6省在内的中国中部地区,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0.7%;人口3.61亿,占全国28.1%;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23%。中部地区处于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著名的“粮仓”或“鱼米之乡”。 然而,近年来中部地区却出现了经济放缓的趋势,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的背景下,位于中国版图中心的这一地区正面临“凹陷之忧”。中部地区的官员们也不讳言自己的失落。 科技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显示:中部地区的人均GDP,在1980年时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1990年下降到83%,到2003年时只有75%;在GDP总量上,中部与东部之间的差额在20多年间增加了6倍。 令人关注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GDP与全国GDP的相关系数正逐渐增大。区域经济专家、武汉理工大学教授胡树华指出,这说明中部的经济发展与全国的关系随着时间推移日渐紧密,中部经济发展的速度将直接影响到全国经济的发展。” 胡树华认为,中国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是有远见之举。“一个人只有腰板挺直了,才能立得正、看得远、走得稳。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对于全国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至关重要。” 中部六省的区位优势明显、综合资源优势突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和能源基地,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作为中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中部地区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也比较雄厚。专家认为,中部如果能够崛起,就能为中国东西互动、南北合作提供坚实的支撑点,实现全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令人兴奋的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中部省份显露出崛起的姿态。安徽省2004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72家、合同利用外资12.1亿美元,均创新高,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跃居全国第15位,比上年提高了3位。江西省去年固定资产投入和引进资金增幅均列全国前三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部各省就如何实现崛起展开积极筹划。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说,有竞争力的产业将是中部崛起的基石。湖北将做大做强包括钢铁、汽车、光电子在内的优势产业。 安徽省则期望“打造制造业基地,加快融入‘长三角’,在中部崛起进程中率先突破”。新上任的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表示,除了采取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外,工业化将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引擎”。 如何在促进中部崛起的具体政策上有所突破,中部各省如何形成既“竞赛”又“协作”的长效机制,已成为实现“中部崛起”刻不容缓的重大议题。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中部崛起”将不再只是一个口号。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终身高级顾问邹恒甫说:“中部将是中国经济未来最重要的增长极,它的崛起不仅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国家战略,更是中国能否真正实现复兴的关键所在。”(完)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