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周一:大国崛起 来自草根阶层的观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8日 09:26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周一

  中国正走在光复汉唐雄风的大道上。全世界好奇的饱学之士都在刨根究底:一个历尽5000年沧桑的文明“老妖精”,一度百病缠身,为什么到了21世纪,却如“伟哥”附体,一下子又生龙活虎起来?

  掘地三尺,答案可以挖到一箩筐。野人献曝,我也来贡献一个草根层面的观察。我以为,中国这些年竞争力突飞猛进,最大的动力来自中国读书人多,网民多,大学生多,来自老百姓学习能力的惊人爆发。如果要给中国崛起的故事取个贴切的题目,“当好学的中国人粘上了互联网”可以备选。

  举个身边的例子。周末到深圳中心书城和

图书馆转转,见到的无不是书山人海。有的是一家大小,全体出动。这么多人周末都在忙着“充电”,您说深圳的能量怎么能不让人望而生畏?周末“充电”的现象,不独深圳,其他城市也如此。中国的能量又如何能不让人望而生畏?

  再举个例子,感受一下中国资本市场的学习能力。上个月,跟迪博咨询公司的老总胡为民先生见过一面。他是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行家,曾经给柳化股份青松建化等不少上市公司做过相关咨询,今年又出版了一本专著──《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指南》。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这些新鲜概念是怎么样飘洋过海来到中国的呢?据胡先生考证,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大行其道,始于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这个法案为了安抚投资者因安然、世通丑闻而饱受摧残的心灵,本着“宁左勿右”的宗旨,在全球掀起了一波强化内部控制和监管的浪潮。华尔街的紧箍咒一开念,中国同行心有灵犀,观望研讨了几年之后,就跟着开练。

  2006年5月,中国证监会颁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规定:发行人的内部控制在所有重大方面是有效的,并由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无保留结论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2006年6月,上证所出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同月,国资委颁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2006年9月,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2007年3月,财政部发布《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征求意见稿》。

  在此期间,数十本有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译著、编著和专著鱼贯而出,登陆中国大小书店以及各大网站。专业的咨询顾问机构应运而生,胡先生的公司就是当中最早的“掘金者”之一。

  时隔不到5年,华尔街的最新教条已然洋为中用,成为中国上市公司监管治理的行为准则,并衍生出许多新的商业机会。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中国资本市场撵上华尔街,似乎指日可待。难怪海外的交易所都迫不及待,争着来北京挂个号,想多招点中国“学员”。

  中国资本市场今天的崛起及其学习精神,体现了中国崛起故事的一个真实侧面。

  循着上述草根阶层的观察路径,有时候能帮助解决一些很大的疑难问题。比如,时不时会有一些高明之士惊呼:“

中国经济即将崩溃”,“A股泡沫即将破灭”。如果您听了,心里没底,去留彷徨,怎么办?我建议您去书店看看。如果书店人气依然很旺,国外最新畅销书的中文版像往常一样及时上架,巴菲特的书销路依然很好,那么,您该干嘛干嘛,不必为这些宏大预言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当然,如果说仅凭逛逛书店,就能准确预知大国之兴衰,股市之涨落,这样的草根观察法未免太神奇了。书店的人气的确可以反映国民的学习精神和时代风气,但从书本到实践,从学习到行动,毕竟是隔了不短的距离。学起来“形似”,做起来“神不似”;取其糟粕、弃其精华;张冠李戴、南辕北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都可能发生。所以,逛完书店之后,不仅要观其学,最好还要察其行。

  拿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来说,国内的制度框架已经具备,书也出了不少,可是,有多少企业真正实践了呢?德勤不久前调查了80多家上市公司,结果发现,超过70%的公司高管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真正按要求去做的,只有20%。为什么落差这么大?胡为民先生的解释是:中国公司历来就有人治的传统。如果内部控制制度搞得很完备,老总发挥的空间就小了,所以他们的积极性不高。

  知不易,行亦不易。明了知行之间的差距,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有全球最多的推崇者,但投资者照样把价值投资炒到价值投机;为什么中国资本市场能够进步,但离华尔街仍有巨大的差距。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各种主义在中国的书店都能占有一席之地,但“中国国情”仍是中国最大的特色;为什么中国能够崛起,但恐怕永远无法“神似”美利坚合众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