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专栏互动 > 第三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 > 正文
 

夏斌:所有的改革到最后都需要国家财政拿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 15:16 新浪财经

  

夏斌:所有的改革到最后都需要国家财政拿钱

  2006年1月20日,第三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和谐社会的政府职能”圆桌讨论会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举行。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6年1月20日,第三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和谐社会的政府职能”圆桌讨论会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举行。新浪财经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视频直播。以下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发言实录:

  夏斌:今天讨论的问题主要是公共服务和政府职能转换的问题。我只能从金融的角度来谈,虽然我不知道具体的改革方法,但是只要政府展开讨论并且下定决心解决问题,一定
能够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所有的改革到最后都需要国家财政拿钱,我就从资金的层面来谈一些我的观点。

  第一,现在只有解决社保、卫生、教育等社会问题,才能解决经济中的诸多问题。20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认为要建立中国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一个制约因素是没有建立社保体制。我同意易纲关于政府职能需要转换的观点,政府的职能从理论上把它极端化,就是政府管公民,不要管经济建设,我在20年前就提出这样的观点。除了一些战略、军事和国防领域以外,公共财政应该慢慢离开经济建设的舞台,这关系到当前的经济能不能持续稳定的增长。

  第二,现在已经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20年前,我国的

外汇储备只有80亿美金,现在已经是8000多亿美元,人民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并且外汇还在源源不断的涌进来。这些外汇储备可以用于购买美国的医疗设备,也可以变成社保资金的一部分。执政党和政府在当前确实有条件解决历史中长期没有解决的关键性的体制问题,以及改革继续往前走的难点问题,现在与20年前不一样了。目前我国财政收入3万多亿,但是有些人依然说实在没办法扶助弱势群体。如果政府下力削减政府开支削减5%-10%,只要命令下去,不可能削减不下来。非典时期的
公务员
不怎么上班,机器照样运行,这说明在削减政府开支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关键是认识水平和决心的问题。

  第三,决策部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让富于民、藏富于民”的观念。目前政府财政面临着众多问题,从社保的缺口到医疗卫生体制和教育的问题等等,政府应该思考,能不能把政府手中的资金转移到人民的手中。政府在目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出台一些体现“让富于民、藏富于民”的措施,因为执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只要老百姓高兴,又何尝不好呢?

  第四,政府要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的支出。政府对财政赤字的认识不能太简单化和国际化,所谓的国际化,就是认为财政赤字超过GDP的3%就会有危机,政府完全没有必要沾沾自喜财政赤字控制在3%以内。国家财政曾经吃过财政赤字的苦头,那是因为当时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隔绝,而且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职能没有分离,采取央行直接拿钱的透支方法弥补财政上的不足,这种做法现在已经不允许。在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高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财政透支央行的钱所造成的,但是那已经成为过去。目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很高,全世界都不得不关注中国,这种情况下,全球紧密联系,人民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挑战。与此同时,国内的物价压力并不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专家学者甚至于国务院都认识到,必须加快拉动中国的内需来缓解这些矛盾。但是发展内需谈何容易?这是一系列制度变革的结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债券从市场上筹资可以刺激内需,也有利于减轻

汇率压力。对于这笔资金的使用方法,如果是进行项目建设,那是另外一个概念,但是至少要用于解决财政赤字的问题。美国虽然有庞大的财政赤字,但是照样吸收世界的资金。政府需要重新认识财政赤字,现在的财政赤字与和80年代的财政赤字完全是两个概念,这对政府转化职能、增加公共支或许有一些启发。

  第五,要善于运用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和国有资产存量的调整资源,来解决我国体制中间还没有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例如社保的问题,卫生教育的问题等等。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能够直接进入银行,也应该拿出一部分来解决一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本难以解决的问题,解决的数量和方法都可以研究。政府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也应该考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