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建国:农村跟着城市自动致富的思维该终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 09:17 中国经济时报 | |||||||||
■岳建国 据12月14日新华网报道,长期以来,中国农村消费增速低于城市消费,城乡之间消费相距较大。近十年来,县城和农村消费品市场比城市消费品市场增速平均低5至8个百分点。有8~9亿人口的落后的农村消费市场,严重地制约着中国整体消费的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从明年起,将在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
笔者认为,中央采取专门的农村战略和具体措施促进农民致富,这种致富思维让人高兴,它表明我们过去长期存在的“农村跟着城市自动致富”的思维方式开始转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启动城市改革起,农村改革就逐渐让位于城市改革,整个城市的空气中开始弥漫着这样一种潜思维:农民的人均收入不可能和城市居民持平。但只要城市快速发展,农村必然会自动地跟着发展,只不过慢半拍而已;只要城市的人均收入快速增高,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会自动地跟着增高,只不过有一个恒定的差距而已。 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社会公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近十年来,县城和农村消费品市场比城市消费品市场增速平均低5至8个百分点”的重要原因。 首先,这种思维方式促使了城市的改革设计避开农村单独进行,即改革的出发点只是为了城市。由于对农村的利益没有给予应有的政策、法律保障,间接地导致某些改革计划或执行者自觉不自觉地将牺牲农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如为了城市改造和扩展,可以低价甚至无偿地拆迁农民的房屋、征收农民的土地,使不少农民由富返贫;如某些城市工业低价甚至无偿使用、开发农村的矿产、水资源等等,使不少背靠资源却无法从中受益。 这种思维还不利于将城市的“放宽政策”和改革成果及时推到农村。如城市内国有资产的产权清晰问题,在农村就没有推行——国有企业能优惠、优先地卖给原国企负责人,成为他们永久性的私人财产,但地处农村、原为集体或国有的山林、矿山、景点、宅地等,却不能同样优惠地、优先地出售给长期承包经营的农民,成为他们的永久性财产。 要知道,如果农村的所有资产因产权清晰而进入市场并流动起来,必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强大动力,成为拉动内需的最大市场! “农村跟着城市自动致富”的思维方式应该终结了。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特殊时代,让“放宽政策”式的改革先从国家的某一个独立板块开始,让某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这不但是必需的,而且充满了大智慧。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各类人群和利益相互交叉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这种改革方式必须有所创新。现在,农村改革绝不能人为地放在次要和后置地位,城市改革必须让农村平等地参与协商和设计,在后果上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只要是同类性质的“放宽政策”,都应为所有涉及的人群所共享。现在,中央已经在这方面带了好头,如果各地都能响应,就能真正实现“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