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并购完全分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 11:45 《全球财经观察》 | |||||||||
并购分析第二篇: TCL所剩的整合期并不那么充裕了。本文分析了目前市场公开的所有信息,并提出问题,无非是想为热切的“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一些我们的思考 文|孙凡 薛唯佳(苏州大学法学院)
“做大才能做强”,似乎在2002年后成了李东生的口头禅。当时的李东生的底气来自企业逐年增长的销售数据。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中国2000年彩电产量为3754万台,销量为3833万台,其中国内销量为2801万台,出口为1032万台。而就在2000年, 70万台彩电以TCL商标或以OEM形式销往国外,同比骤增了77%,这个数据在当年中国彩电的出口量中不可小觑。 天时? 2003年,TCL公司按照零售额的排名为全国第二位;TCL集团在彩电业务上的优势更体现在利润指标上:根据TCL国际(1070.HK)的2003年年报,TCL彩电业务的盈利为5亿元左右。TCL彩电业务2003年上半年的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达到9.01和125.59,远远高于同行业的康佳、长虹和海信的水平。从而在单位营业费用、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2003年起,一贯谨慎而低调的李东生在资本之手的裹挟下一次又一次地走向台前,这个一年中一半时间都置身香港的中国电视巨子,开始频频成为内地公众视线的焦点。也许是巧合,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CEO课程班5个课程模块进行之时,TCL集团完成了它的“泰山项目”——TCL国际(1070.HK)重组法国Thomson的模拟彩色电视机业务和 “阿波罗项目”——集团整体上市。 转折就在一瞬间。中美之间紧张的贸易形势已经强烈地触动了人们的神经,人们想看看形势紧张到要派出以副总理吴仪为团长的代表团访美谈判的同时,TCL自身能有多大腾挪的空间。加入世贸组织两年后,密集的反倾销调查让中国人有些措手不及: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中国彩电已经失去了欧洲市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的2003年11月关于彩电倾销的初裁,让人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 北京时间2004年4月13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公布了中国彩电反倾销案的终裁结果。从裁定的倾销税率上看,TCL的22.36%比长虹的24.48%仅少了两个多百分点,但是TCL仍居被征收反倾销税第二的位置。向美国国内的进口商课征反倾销税,就意味着渠道之失。 对于消费类电子产品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使资金流动起来。有市场销售,则能保证开工足,才能以规模效益使微薄的利润集腋成裘,这样方能形成一个良性的资本循环。 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读到2004年TCL的年报,但是国内市场容量的饱和;数字电视业务尚在逐鹿;以贸易形式的海外业务的丧失缮让我们不得不抱一种谨慎的态度:TCL经历的是一个复杂的天时。在这个微妙的时刻,管理层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曾经“做大做强”的憧憬,现在可能仅仅是图存的一个手段,甚至会因为操作不慎而让这个曾经强壮的企业转瞬间气若游丝。 人和? 2004年4月17日,TCL集团在《中国证券报》上发布公告,其董事会在否认倾销之余,表示:“不论后续的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终裁结果如何,TCL的国际化的策略将不会因此改变。”这种坚定而温和的措辞让一种乐观的情绪弥漫开来:TCL与Thomson已经签订了组建合资公司TCL-Thomson Electronics Corporation(TTE)的协议。TTE将拥有Thomson包括墨西哥玛其兰多(Maquliadoras)的3家电视机生产工厂在内的7家工厂,这三家厂将为北美特别是美国及加拿大市场提供Thomson和RCA品牌的电视机。 人们用混沌的词汇——“文化”来诠释人的整合的困难。跨上产业整合的并购战车,TCL如何驾御Thomson彩电业务这匹洋马? 选择国际化,就意味着要学会与多元文化共处,此次并购所涉及的七家工厂需要TCL面对墨西哥、印度和波兰的工人、美国的销售团队和法国的管理人员,也许李东生充满协调性的性格特质能为“人和”加上正分。 当然,现在还不能说TCL有成功的国际企业整合经验,收购施耐德后,与荷兰CEO亨利莱克曼的蜜月是如此短暂,TCL旋即派出孙熙伟执掌施耐德帅印,但是直到2003年,施耐德仍处于亏损状态。 走向国际化的TCL现在也许真的对人才非常渴求。2004年TCL还高调地进行了全球招聘。也许TCL的国际化有点像NOKIA的当年:当NOKIA的员工不再穿着网球袜而是穿着和西服一样颜色的袜子参与谈判的时候,他们渐渐发现坐在谈判桌前强劲的国际对手不比他们更聪明。 现在的问题是,协调性极强的领导人,能否保证那些拖着旅行箱,像商业广告中奔波于各个飞机场的精英们真的融入新的企业文化及当地文化?
相关专题: 《全球财经》特别报道系列文章:解剖海外并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