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去掉“过快”是房价的转折点吗?
来源:功夫财经 文|时寒冰
导致民众负债率攀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房价,这也是制约我国消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在贸易战恶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支撑房价的力量已经耗尽。
房地产所导致的就业岗位的减少,要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新增就业。
7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过去的重要会议,每当提到房价,用的表述都是“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从决策出发点看,调控的重点是要控制涨速不能“过快”。在这种思路主导下,调控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扮演者支撑房价的作用。这次,第一次把“过快”去掉了,直截了当:“遏制房价上涨”,又加上了“坚决”两个字,连起来就是“坚决遏制房价上涨”。
这种表述跟过去是截然不同的。
决策者终于认识到,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巨大障碍。
其一,高房价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房价上涨带动地价上涨,地价上涨又推动房价上涨,二者互为推手,最终,无论是房价还是地价,近年来,都持续大幅度上涨。这种上涨速度无疑将大大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这种成本的上升,别说是小企业,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受不了。
华为从深圳迁往东莞,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不仅内资,外资也受不了,许多外资企业相继撤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其二,高房价大大增加了民众的生活负担,抑制了消费
衣食住行本是基本的生活所需,而住房现在事实上已经变成了奢侈品。最近,崔永元先生爆出一些明星在美国买的豪宅,如果大家对照一下豪宅的照片和价格,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豪宅对应的不过是北京的一套公寓价格而已。人们突然发现,我们的房价竟然已经高得如此离谱的地步!
一套房子,几乎把几代普通人的积蓄洗劫一空,还不够,还要背负贷款。1996年,我国的居民杠杆率仅为3%,而2017年,已经涨到惊人的48.97%。
导致民众负债率攀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房价,这也是制约我国消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计算,仅2000年至2017年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就高达84.3万亿元,相对应的,是我国住户贷款的持续增长,央行公布的数据:2017年12月末,我国境内住户贷款余额为40.5万亿元,在这些贷款当中,绝大部分为购房贷款。
当住房从必需品变成奢侈品,当住房洗走普通家庭几代人积蓄(外加贷款),民众的生活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其三,高房价毁灭了就业
房地产增加就业是一个非常具有迷惑性的骗局。我以前在《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中,详细论述过这个问题。在2003年,房地产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以前,中国发展最快的是制造业,是生产型企业,需要大量知识型、专业性人才,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会计、出纳、研发、设计、包装、营销、策划、公关、翻译、仓储、质检、维修等等,还有许许多多种类繁多的行业专业人员,需求量都非常大。
而在2003年,房地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地位被确立后,房地产业成了主角,这个领域远没有像制造业那样渴求知识型人才,它更需要的是建筑施工工人等不具备高知识素养的劳动力。这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而建筑工人越来越抢手,并且,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的工资收入水平甚至比不上一般的农民工。
高房价不断推升制造业的成本,最终,导致很多制造业不堪重负,被迫迁往越南等国,使得中国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削减,失业上升。房地产所导致的就业岗位的减少,要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新增就业。
其四,房地产兴助长了不劳而获的投机思想
在中国,一些所谓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是做资源整合而已,它们在事实上扮演着皮包商的角色,比如,工程设计由设计机构做,建筑施工承包给建筑企业做(很多时候还让这些企业垫资做)等等,这些所谓的房地产商,相当一部分并不从事实质性的劳动,但这些皮包商却攫取了绝大部分利润,成为暴富者,成为财富排行榜上的标志性符号。
另一方面,这个群体的一些人,却又非常冷血,他们视工程质量为儿戏,甚至偷工减料,以牟取更大利润。这种不劳而获的群体,极大了助长了社会上不劳而获投机潮的蔓延。
其五,房地产架空或化解了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
当国家去杠杆的时候,资金首先从实体经济中退出来,流向虚拟经济,通过炒房等,做最后的赌博,由于大量资金流向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缺资金,需要宽松。而推出宽松政策,资金还是流向虚拟经济,推高资产泡沫,而资产泡沫吹大,又需要通过降息、降准等来宽松。如此,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而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很难实现预期效果。
从2003年至今,房价的一路上涨,已经成为蚕食民众福祉的噩梦,它同时导致民众的积蓄被套在房地产当中,那些背负着沉重贷款的人更是压力重重。在贸易战恶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支撑房价的力量已经耗尽。
于是,“坚决遏制房价上涨”显露出来。再想通过炒房掘金,就可能需要考虑一下“风险”二字了。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孙剑嵩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