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改变世界的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2日 13:46 华夏时报

  左 岸

  比尔·克林顿、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这些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普罗大众首先想到的是:他们都是或曾经是“大人物”。克林顿是美国前总统,后两位分别是世界首富、《福布斯》中位列“世界富人俱乐部”的成员,其财富甚至可以匹敌小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他们拥有的无上权力和财富无疑使他们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然而在克林顿的新书《付出》中,他们还有被大众忽视的另一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慷慨的慈善人士。与权力和获取财富相比,更大与更有效地改变这个世界的力量是给予与付出,从权贵政要到财阀大亨莫不如此。当远离权力顶峰的浮华与喧嚣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告诫我们:假如人人都能真诚地付出,哪怕仅仅做一点好事,我们就能改变世界。

  2004年克林顿突发心脏病,之后,他开始更加认真地反省自己的人生。在他眼里,伴随了自己大半生的政治经历就是一个不断索取的过程,索取越来越多的金钱,竞选所需的经费总是高得吓人。而且,为索取越来越多的选票,竞选者不惜互相攻讦、诋毁乃至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索取越来越多的权力——不仅要领导美国,还希图统治世界。即使在政府中为公众服务,亦不过是为纳税人履行自己的应尽职责。因此,克林顿写到:他在离开白宫时就决心已定,要在有生之年为有意义的事业奉献时间、金钱和技能——那就是投身慈善事业,致力于改变全球人民的健康、贫穷、环境和经济问题,他以自己的克林顿慈善基金会实现着这个伟大的目标。

  “人人皆可为尧舜。”克林顿在自己感悟与行动的同时,通过《付出》一书鼓励读者尽其所能地帮助他人。书中介绍的人士莫不是付出与奉献的典范。48岁时的比尔·盖茨成立了世界最大的慈善基金会——“比尔及梅林达·盖茨(盖茨夫人)基金会”,旨在促进全球卫生和教育领域的平等,他向外界公布自己的遗嘱,将财产的98%留给基金会。沃伦·巴菲特更是将相当于300多亿美元的股票捐赠给盖茨基金会,成为美国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私人捐款。甚至年仅6岁便开始组织清洁海滩运动的麦肯齐·斯坦纳,都在身体力行着付出并品尝由此而来的快乐。

  然而克林顿也承认付出金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如比尔·盖茨所说:“捐出这笔钱可能比挣这笔钱还要难。”令我们许多人惊奇的是富豪们面对此事时少有的坦率与谦逊,沃伦·巴菲特说:“我捐的钱算不了什么。我用不到1%的财产就能满足所有的日常需求。我恰逢其时地出生在一个3/4经济发达的国家,比起教师和士兵,我的工作报酬高得不成比例。我捐出的只是对我来说毫无价值但能为别人做许多事情的多余之财。我真正钦佩的是那些小额捐款人,他们付出看电影或去饭店的钱来帮助更贫穷的人。”这一段话恐怕令我们许多人,特别是国内的许多富人汗颜。尽管他们在财富榜中位置不断上升,但在慈善榜中却长期缺席。而根据克林顿的统计,2006年,美国人的捐款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2%,总额约为3000亿美元。这个数字同样使我们反省与深思。

  克林顿指出: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是在时间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在美国,每年有8400万成年人自觉花费一定时间来义务为他人服务,书中介绍的马克和谢莉的例子更像是美国的“活雷锋”。他们建立了非政府组织——美国-非洲儿童联谊会。在两年时间里,他们找到35所美国学校与津巴布韦学校结成姊妹学校,向那些学校运去了超过15万册书籍以及教学用品等。克林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向读者推广付出的理念,他甚至告诉大家当志愿者的具体方法,他在书中不像政治人物,更像一位教育工作者,这就是真实的克林顿,在政坛的浮沉中厌倦、摆脱了政治权谋,坚定了自己信仰的克林顿,他的信仰就是:每个生命的价值都是平等的,付出比索取更令人感到满足。

  政治人物的著作以披露秘闻,或炫耀政绩自我吹嘘者为多,如克氏这般推广慈善事业的公益类实不多见。再看看我们国内的道德环境,其现状早已不容乐观。早先经济学家茅于轼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从经济学角度审视并力图修复转型期的道德缝隙,今克林顿以慈善观念弘扬付出的道德理念,殊途同归,也算一种不是巧合的巧合吧。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