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学宾
美国政府希望给提振经济开一个药方,政客们选择了人民币汇率。格林斯潘也在对人民币汇率施压的阵营中,但显然比一些美国的政客更懂得克制。近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警告国会不要通过针对中国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惩罚性法案。格老早就提出过警告,如果中国马上对人民币汇率实行自由浮动,将对全球经济造成危害。向人民币汇率施压
的确并非良方,事实上,美国经济正在从较低水平的人民币汇率中受益。
到目前为止,中美两国间的资本流动大多是流向中国的,官方统计口径内的美国公司在华投资高达数百亿美元。由于中国实施的是结售汇制度,这些美元中的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最终都被央行用于购买美国国债,中国央行的这部分投资收益率是3%左右,而美国公司在中国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所获得的收益却是巨大的。
美国参议院正在考虑向进口中国产品征收27.5%的关税,这项提议得到了国会的大力支持。而根据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的估计,这会让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成份股公司利润减少500多亿美元,降幅高达8%。谈到先行人民币汇率对美国经济的好处,谢国忠举出的例子也很有代表性,“只有中国才有可能让沃尔玛用区区2美元就生产风扇,然后到美国卖40美元。” 我们设想,如果针对美国民众做一项关于人民币升值的民意调查,问问美国的老百姓是否愿意多花10%到25%的成本购买充斥在超市各个角落里的中国货,答案大概是否定的。
中国的出口从绝对量上的确庞大,但我们得到大都是低附加值的贸易顺差。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遗留的社保亏空、银行烂账、环境破坏等等因素其实都是未计入到便宜中国货里的潜在成本。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中国正在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贸易伙伴提供补贴。就算没人逼我们动汇率,我们也应该作出主动调整,贵买贱卖的生意毕竟做不长。所谓汇率调整的主动性,应该被理解为充分考虑中国经济自身的特点和未来需求,至于外界是否有压力应放在其次考虑,实际上,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但汇率调整不可能长期不做。
由于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大,汇率调整可能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政府部门必须考虑的因素,最大的担心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会使金融业风险暴露,这使得我们下决心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调整时显得过于犹豫。
从联想收购IBM、中海油的购并计划到海尔的海外购并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减压的新路径正在形成。我们相信,到2006年上半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改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高潮的来临,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最佳时机的谜底也将揭晓,那就是:随时!
“市场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交给市场。”时文朝表示,“要让行政部门从对发行人的实质判断中摆脱出来,防止把间接融资体系下集中到银行的信用风险转变直接融资体系下的政府风险。”
“市场成熟是等不来的”
“凡事稳健的中国监管部门这次怎么有这么大的动作和决心?在市场看来,这相当激进。”欧阳的惊诧溢于言表。
“加快发展金融市场面临许多理念、制度、习惯和技术方面的挑战。市场的成熟是等不来的,而且经济发展对金融市场的迫切要求也不允许等待。”时文朝反问记者,“为什么市场主体不成熟?事实上,我们一直都没有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一个真正的市场环境。市场上现有的产品——包括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券实际上是没有信用风险的,企业债券的风险稍高,但管理上要求国有银行担保,几乎也没有信用风险。没有风险的市场环境,如何让市场参与者在市场竞争中锻炼成熟?”
货币政策调控在商业银行中屡屡失灵也是央行此次决意“激进”的重要理由。“银行监管职能从央行分离后,通过微观管制提高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可能性降低。当经济趋热的时候,央行往往会提高利率或法定准备金率来收缩信贷,而这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不断消耗超额储备来解决流动性问题,维持信贷扩张;同时在信贷结构上首先压缩对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的贷款,使这些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向各方面诉苦,对货币当局形成较大压力,这在2003年到2004年表现得非常典型。”该人士分析。
“这些问题靠商业银行自身来解决并不现实,而短期融资券就成了央行借以增强货币政策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分析人士表示。
但市场仍有忧虑。“我们的担心在于,一旦市场出了问题,有关方面会不会对央行的市场化改革大棒相加,从而使改革停顿?毕竟,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讲,央行在承载市场希望的同时,也承载着诸多风险。
银行失意融资垄断
“央行大力推行短期融资券,对银行而言,意味着他们的垄断借贷局面将被打破。”的确,如果像GE这类银行争夺企业能顺利地获得债市低成本融资,银行恐怕将损失一大批优质客户。
国内某知名股份制银行行长就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警告下属:“国家正在鼓励企业更多地进行直接融资——短期融资券的推出就是个例子——可以预见,未来银行对优质客户的争夺会愈演愈烈。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必将形成贷款增长持续缓慢的局面,进而影响利润目标的完成。”他同时提醒,“优质企业即使不通过发债融资,也会通过与银行博弈讨价还价,在这种博弈中银行往往是处于弱势地位。”
投资者热烈追捧
华安基金公司一位债券经理分析认为,短期融资券市场将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以前的债券基本上都是政府信用,可以说没什么风险;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起来,主要将依靠企业信用,市场风险肯定会增加,规模扩大的同时必然会泥沙俱下。随着市场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利率将成为反映风险成本的主要工具。
而市场对此报以相当正面的反映。银河证券分析师冯琛告诉记者,5月底央行放行短期融资券后,市场对已经发行的债券反应热烈,一些投资机构甚至抱怨主承销商分销时不积极,自己持有较多,给予其他机构份额较少。而且发行后交易量一直不大,说明投资者买进后都不愿出手。
从此次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的出台来看,央行显示出依责、遵法、按规矩出牌的行事风格。但毕竟市场对央行寄予了过多希望,央行能否承载这些希望?激进推进短期融资券的胆量和智慧是否会再次显现?“在当前资本市场积弱、借贷市场高度垄断的情况下,短期融资券对企业和投资者的好处日益显现。3年期、5年期的企业债市场能否也很快放开?”一家企业负责人充满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