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降温需要优化制度安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0日 11:01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李学宾 犹豫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在用行政手段还是市场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争论中,在加息与否的等待中,在对房地产行业是保还是压的踌躇中,国际资本已经掀起了“中国需求”的炒作狂飙。无论是原油还是铁矿石,众多炒家都试图成为这轮原材料价格暴涨盛宴的食客,当然,买单者将是中国人。
在世界经济大循环中,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着极为尴尬的处境。一方面“中国需求”大幅度推升了基础原材料价格,蚕食着企业原本微薄的利润;另一方面“中国价格”在世界各地遭遇阻击,反倾销诉讼时时威胁着中国货在国际市场的销售。 输入性通胀将会使央行的努力无功而返。央行管得住信贷,但管不住价格。在部门利益和地方政府利益的推动下(无论这种推动来源于GDP崇拜还是寻租的需要),中国“需求”面对基础原材料的如虹涨势,似乎表现出了过强的“钢性”。而要素市场上,包括利率、劳动力、煤电油运等价格的扭曲,也使市场自发的投资需求极为活跃。 但无论怎样,国际游资已经成为最大的赢家。在套汇的巨大诱惑下,它们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中国,FDI、地下钱庄、QFII甚至是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运送现金。在过去的四五年中,外资蜂拥而入,房地产市场成为它们最大的栖息地。在国内市场上利用银行贷款杠杆,在境外利用期权杠杆,近瞄房地产溢价,远博人民币升值,同时在期货市场上豪赌“中国需求”,席卷着巨额财富。 银行不良资产是中国经济的心头之痛,更成为外资赌博的筹码。国际炒家们笃信,中国政府绝不敢冒银行不良资产大幅增加的风险对经济进行严厉的调控,包括不会对房地产价格进行严厉打压,但是他们却极有可能忽略,在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疯狂的炒作已经逼迫中国政府必须做出更符合长期利益的选择。 压力和问题更多的来源于内部。在央行、建设部、发改委、商务部之间;在房地产业、汽车业、金融业的取舍之间;在扩大就业、稳定币值、稳定物价之间;上演着一幕幕左右手的博弈。央行能选择跟所有的人博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尝试了连续提高利率后,央行的政策遭到了如潮的围攻。实际上,所谓货币传导不畅的另一面是由于大家各自站在自己的利益山头,只争朝夕。 4月3日,关于房价的问题终于由国务院统一了口径。按照新华社公开播发的评论员文章的定调,第一次把稳定房价列为当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住房价格,必须承认,在此之前,我们由于对房地产行业的认识不足,已经浪费了太多的调控时机。 也许部分效果已经显现,人们注意到,报纸上的房地产广告已经呈现出缩减的势头。在北京和上海,二手房市场已经有逐渐放量的趋势。这应该是一个良性信号,虽然出现得太晚。 但我们必须面对的另一个现实是,庞大的投资热潮远未退却。在连续的降息操作之后,在住房改革启动之后,在汽车需求被成功启动之后,在消费信贷政策启动之后,中国经济已经热得发烫,巨大的惯性使降温之举知易行难。中国成功地启动了一台巨型经济机器,但还没有学会如何去驾驭。我们甚至没来得及读懂操作规程,甚至刚开始意识到安全须知的重要。这些须知至少包括,不能由政府制定价格,不能用政府投资替代民间投资,经济政策的决策过程必须透明,必须重视信用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等等。其实外资博弈人民币升值,炒作“中国需求”同样有其理性的一面,他们看中的也正是中国经济制度中存在的缺陷。 在网上看到评论,“21世纪什么最贵,制度!”,所言甚是,科学的发展观要有科学的制度做保证,而不是油涨了就去找油,铁矿石涨了再抑制钢铁出口。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