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神”的积极意义在于推动医保改革
证券时报记者 李曼宁
《我不是药神》火了,并带火了药价降费的话题。这部影片用喜剧的形势包裹了悲剧的内核,之所以能得到豆瓣电影9分的超高分,正是源于它对现实问题的探讨,引发大众共鸣,而这种探讨也已经从电影里发酵。
围绕《我不是药神》,有人吐槽电影把药厂描绘得唯利是图,有人扼腕国内为何缺少评价有效的仿制药。对于前一个问题,批评者认为新药研制周期可能长达数十年,投入成本数亿元甚至更多,若打破规则,企业就没有动力研发“救命药”了。对于后面这一疑问,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过去国内进口抗癌新药的审批流程很长,加上关税和增值税,使得正规途径的进口抗癌药药价非常高。至于仿制药研发乏力的问题,则指向了国内药企面临仿制药审批周期长、缺乏评审标准、公立医疗机构缺少购销仿制药的动力等几大因素。
尽管触碰民生痛点,《我不是药神》最终仍然过审,并且伴随点映场积攒的超强口碑,电影提前了一天上映。实际上,政府一直在努力解决高价药的问题。在影片的结尾,程勇(电影里的主人公)获得减刑,政府持续推动医疗改革,大批慢粒白血病人陆续得到有效救助。片尾字幕显示,治疗慢粒白血病的格列宁已纳入医保,2018年,慢粒白血病患者生存率达到了80%以上。
电影里大家感到痛心的高药价问题在现实中正逐步改善。譬如,今年以来,国家层面推出了一系列抗癌药新政,今年5月1日,进口抗癌药零关税政策正式实施,对于“瑞士格列宁”这类的正版药,将实行更低的市场价格。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6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为让群众早用上、用得起好药,解决好重点民生问题,确定加快已在境外上市新药审批、落实抗癌药降价措施、强化短缺药供应保障。一是有序加快境外已上市新药在境内上市审批;二是督促推动抗癌药加快降价;三是加强全国短缺药品供应保障监测预警。
可以看到,政府在解决抗癌药的问题上,从加快新药上市和加快药品降价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并且提出了对治疗罕见病的药品和防治严重危及生命疾病的部分药品简化上市要求等许多实质性的举措。
抗癌药新政的陆续出台,将吸引更多海外创新药进入国内市场,从而倒逼国内医药企业更加重视创新,加大医药创新研发投入。从这个角度讲,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药企之间的差距,拥有核心研发技术的药企将迎来发展良机。
电影几度更名,从《生命之路》到《印度药神 》、《中国药神》,到现在的《我不是药神》,大概也在表达:最能鼓舞人的不是“神”,药神的意义在于推进药品进口管理和医保改革,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期待的还是更好的医疗环境。
责任编辑:王潇燕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