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义兴:境外理财产品应当反省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 14:30 新浪财经
民生银行3月19日发布公告称,其非凡理财“港基直通车”产品由于净值低于50%,将进行清盘,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当初买入了10万元的这款理财产品,那么到本月18日的净值就是49890元,损失超过了50%。对此,民生银行表示,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股市调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民生银行这款QDII产品因亏损清盘外,国内的QDII产品基本都面临着普遍亏损,多数亏损在15%到40%之间,最严重的亏了60%,只是由于没有达到产品设计清盘条件,而没被迫清盘(《东方早报》3月27日)。 应当说,谁也不曾料想,曾经在去年下半年在国内市场发行时一度风风火火的QDII理财产品,如今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却在海外市场竟败得如此凄惨,可以说是真正地让众多的投资者尝到了“一败涂地”的苦涩。然在这投资败绩面前,应该吞下这个苦果的决不应当只是投资者,相关的理财机构,甚至于有关的决策部门都应当对此有所反省。 其实,正如市场所了解,最早的QDII(合格境内投资机构)理财产品在国内市场推出的时间是去年10月,而美国次贷危机的显现则是在8月。可令人感到迷惑不解的是,尽管如此,当时或许是因为流动性过剩方面的宏观调控的需要,有关的管理部门仍然在次贷风险已清晰可见、可以说海外市场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利的市场情况下,坚持在国内推出了QDII理财产品。对此,现在回过头来看,宏观管理部门在当时作出的这个决策,不仅对海外市场风险缺乏应有的预期与把握,并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个病急乱投医的行政失误。 其次从理财机构与投资者关系看,同样犹如人们所了解的,国内推出相关QDII理财产品的金融机构、或者说银行,事实上大多没有独立的产品设计能力,其产品设计靠的大多也是海外机构。所以说穿了,国内金融机构扮演的就是一个“二道贩子”市场角色,在其中赚的就是没有任何风险、却可以旱涝保收的中间费用。对此,人们不妨想想,如此不具风险与利益共担的理财产品设计,不仅有失起码的市场公正,而且在如此的制度环境中,完全还可能会使相关金融机构在市场操作时出现:置投资者利益于不顾,却只顾自身单向谋利的道德风险。而在亏损出现的事后,就像现在人们所看到的,理财机构就会将“合同条款早有规定”作为针对投资者不满的“挡箭牌”。就此,投资者也许不得不想问:如此的金融机构、如此的理财产品设计,难道这就是合格的市场经济、合格的金融机构所应有、所可存在的行为吗?想结论同样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如果人们承认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不符合市场公正的产品之所以能够存在,总是与一定的市场制度、环境缺陷有着某种相互影响及依赖关系。那显然就此可以对QDII目前的困境作出如此判断:不但是投资者,有关的理财机构,包括有关的管理部门,都应该对此要反省并扪心自问:对此其中自已是否有错,如有,又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承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