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等收入者为何不敢自认中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 07:42 东方早报
陈序 “中产”是个很时髦的词。中国“中产”更诱人浮想联翩。受次级贷款危机拖累,欧美“中产”消费信心大不如前。全世界银行家、企业家及受雇于银行、企业的经济学家都鼓起腮帮子吹出和煦暖风,希望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中产”像无土栽培的豆芽一样在温室里疯长,一夜之间长到又白又胖,可以尽情收割。 显然,他们都深信“预言会自我实现”。这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提出的概念。他的儿子罗伯特·C·默顿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并创办了使华尔街陷入上一次危机的LTCM(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对“中产”的兴趣资助了对“中产”的调查。 最近,一项由国内知名纸媒和国际知名中文网站携手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网民认为“中产”应具备以下混合特征:“收入稳定,有房有车”(83.6%);“教育水平高,有良好修养”(68.5%);“职业声望高,工作体面”(56.1%)。另一项调查结果由某国际知名银行和国内知名大学联合公布。主要结论是,10年内,中国内地年收入达到7500美元至2.5万美元的“中产”将超过1亿人。表面上看,预言源自调查。实际上,预言塑造了调查,并通过对调查的分析指引未来。正因为种种以“中产”为名的调查更像是设定一条发展路径,我以为,定义“中产”须在形成“中等收入阶层”之后,定义“中等收入阶层”则应该使用单纯的经济指标,不宜与政治、社会、文化指标挂钩。 中等收入阶层形成以后,会引起政治、社会、文化各领域中或显或隐的结构调整,渐至出现非经济学意义上的“中产”。这是果,不是因。当大多数人收入还达不到中等时,用政治、社会、文化的帽子替代收入指标,只会让人戴着头晕,失去方向。用这样的筛子筛出来的“中产”数据,既误导致力于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政府,也误导致力于提高生活水平的个人和家庭。 即使同意“中产”等于“中等收入阶层”,很多拥有中等收入的人也不认为自己已然“中产”。为什么? 据财政部测算,个人所得税实行每月2000元的新减除标准后,工薪阶层纳税人数降至约30%。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2006年底,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总人口56%,约为7.37亿人。除去农村人口和城镇非工薪阶层(包括未成年人等),内地工薪阶层不过4亿人,30%约1.2亿人左右。根据上述后一项调查结果,设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变,意味着到2017年,中国内地有逾1亿人年收入要从24000元人民币以上区间跃升至55000元人民币至185000元人民币之间,基本上要翻一番。 欲保证十年内年收入至少翻一番,每年年收入增长不能低于7%。但是,如果发生通货膨胀呢?引入通货膨胀因素后,要保证与实际购买力相对应的收入翻倍,收入的年增长率就得超过7%才行。 豆芽可以无土栽培。而所谓“中产”和中等收入者们,离开了收入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的经济大环境,只会在开放前枯萎。前途未卜,又怎敢以“中产”自居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