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汇于民应对外储暴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2日 09:59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斌 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外汇储备单月增长达300亿美元,为2005年以来单月增长的最高值。即将突破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资产既是中国最耀眼的一笔财富,也成了我们手中的烫手山芋,掌管外汇储备的货币当局在合理使用公共财产方面面临重重困难。
外汇储备是公共财产 对于持有近万亿美元资产的货币当局来说,外汇储备并非天上掉馅饼。货币当局通过发行货币获得外汇储备,与外汇储备增加相对应的首先是铸币税的增加。同时,货币当局为了维护国内物价水平稳定,不得不通过公开市场发行票据的手段从市场上回收货币。因此增加了新的债务——央行票据。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外汇储备的持续高速增长离不开货币当局债务的增加。 铸币税收入与普通意义上的税收并无本质区别,央行票据与国债也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是政府凭借国家信用,以税收和债务方式向居民征集的公共财产,这也正是外汇储备的本质。 合理配置困难重重 合理运用如此庞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资产对货币当局构成了挑战。在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方面,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已经超出了中国所需要的外汇储备资产范围,货币当局应该引入更加积极的外汇储备资产管理政策,强调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性。在外汇储备资产的运用方面,一些积极的观点认为中国应该利用这些资源建立能源战略储备,或者是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再或者是购买其他有形实物资产,尽量避免因美元贬值所造成的外汇储备资产缩水。 这些建议乍听起来都有一定道理,但是现实中的困难往往让这些措施不具备可行性。在外汇储备资产管理方面,引入更加积极的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外汇储备资产争取更好的收益率显然是正确的。但是,由政府通过税收和债务向居民收集资金,然后再由政府用这些资金投资于国外资产,这种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内显得很荒唐。政府并不能保证政府比私人部门进行更有效的投资,经验证明,私人部门投资往往比公共部门投资更有效率。更重要的是,政府在运用外汇储备投资过程中难以接受广大民众的意见和监督,这有悖于运用公共财产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基本原则。 将外汇储备资产用于购买有形实物资产,构建战略物资储备的建议同样难以保障外汇储备有效地服务公共利益。问题是同样的,由政府出面购买战略物资储备并不能确保这些物资储备的保值增值,由政府出面购买更不能确保比私人部门出面购买更有效率。 引入“硬指标” 北京大学宋国青教授曾预测,中国外汇储备将在未来5~10年内迅猛增长,达到2.5万亿~3万亿美元规模。宋教授还建议引入外汇储备资产增长的硬性指标约束。笔者对宋教授的预测和建议都很赞同。解决外汇储备问题的关键是首先是对现有的外汇储备资产做好保值增值工作,这些资产并非免费的午餐,背后有债务的依托和收入的责任。第二,是尽快遏制外汇储备资产快速增长局面。宋教授建议的外汇储备资产增长引入硬性指标约束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法。 这个方法的大致思路是:鉴于目前汇率的调整困难重重,外储的过快增长又带来的是国民福利的巨大损失。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一个国家拥有外汇储备的最高限额,甚至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确定。超过这个限额的外汇,央行在一般情况下将不再干预,可以让市场自行调节。某种程度上,这种制度类似于国外的外汇平准基金,基金的总量是明确确定的。 目前看,这个方案有几方面的好处:通过这种机制,有助于引入更富有弹性、更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同时可以遏制外储超常增长的势头,避免未来国民福利大幅损失的可能,继而也起到了还汇于民的作用,这不仅是效率的问题,也是公平的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