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中国宏观调控何以如此频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2日 09:55 中国经营报

  作者:北京中市研信息中心蔡未名

  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一连串儿“过分红火”的宏观经济统计数字排队出炉,贷款和投资增长尤其显得“高烧不退”。官方立刻在第一时间有所动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可能会对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微调,尤其是货币政策。而新华社发表评论:“当前我们必须坚决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

  中国宏观经济新一轮调控正在平静起步。

  【主持者言】当今世界,除了极少数仍然坚持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如朝鲜,在其他两百多个国家中,中国大概是政府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最频繁的,其所用的手段也是最多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宏观调控”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家常便饭”。这一现象或可说明,我们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已经面临着一种制度性的瓶颈。

  回顾一下改革的初期和中期,“

宏观调控”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因为那时的改革主要表现为“增量”,而在“存量”与“增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开阔地”,实行“双轨制”尚可以“相安无事”。然而现在不同了,“增量”的发展已经饱和,而“存量”又不肯退让,两者之间不再有那片“开阔地”,原先并行不悖的新旧体制开始“短兵相接”,使经济的运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和摩擦。而身兼“裁判员”和“运动员”双重身份的政府又无法超脱地实施真正“宏观”意义上的调控,其“看得见的手”经常不由自主地要干预微观经济领域,结果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其调控也常常是“按下葫芦起了瓢”,于是乎只好“一轮接一轮,永远没个完”。

  事实证明,我们的改革思路还没有真正打破“鸟笼经济”的束缚而转到完全的市场经济上来,我们的意识里还顽强地存在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折衷主义的思维,典型的表现就是不肯更进一步地实行“国退民进”,不肯放弃政府对资源性市场的垄断,不肯放弃自己本不该兼任的“运动员”的角色而去专心致志地当好“裁判员”。

  简而言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到了新旧体制再也无法相互兼容的地步,实行了20多年的“双轨制”已经走到了尽头。尽管中国的经济仍然在高速增长,但如果不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如果政府不肯从微观经济领域全面退出,不肯放弃自己手中配置资源的权力,那么,我们就无法改变目前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政府就无法摆脱现在这种名为“调控”、实为“干预”的经济管理方式,中国也就无法建成真正的、完全的市场经济。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