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WTO多哈回合谈判 > 正文
 

多哈回合:狼永远不会来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2日 03:29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王延春

  特约记者 刘军 北京、日内瓦报道

  “狼来了!”“狼来了!”

  拉米要永远这么喊下去吗?

  如果6月底各成员依然不能就农业、非农业案文达成协议,多哈回合所谓的“最后期限”又将无限期延迟。这将是对多边贸易体制效能的一次沉重打击。

  而上周的日内瓦会议已经导向这个结局。

  “绿屋会议”

  6月28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在日内瓦举行为期5天的成员“绿屋会议”。

  大约40多个成员派出部长级官员参加,就削减工业和农产品关税的具体方案达成协议,并进一步提出开放服务业市场的计划。

  按照去年香港会议达成的“多哈工作计划”时间表,农业谈判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谈判(NAMA),各成员方不迟于2006年4月30日制定模式。但这个原定的4月目标已经不了了之。

  “如果在关键问题上无法很快达成协议,那么整轮会谈将无果而终。”WTO总干事拉米把6月底的会议看作是“最后的关键时刻。”

  会议安排颇为有趣:白天,各成员方的部长们互相串走,密集磋商;晚上则进入“密室”唇枪舌剑,锱铢必较。

  如果这次会议能最终达成减让模式,那么7月底的部长级会议将解决其他剩余问题,所有谈判将圆满结束。

  因此,“这次会议是确定具体减让数据,而不是争吵原则。”中国

商务部世贸司官员说。

  为了会议能取得实际收获,6月22日WTO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的协议草案,以此作为部长们此次谈判的蓝本,目的是避免谈判不着边际地空转。

  而草案的出台已颇费周折,原定6月19日各成员拿出有实际内容的草案,在拉米的再三催促下,草草公布出来的“蓝本”竟有700多处标明尚未取得一致的地方。

  草案约70多页,“农业减让栏,基本上是个大杂烩,简单地将各方冲突的意见堆在了一起;而非农模板的具体减让数据,全是空白,”商务部首席世贸专家、曾任前外经贸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司长的李仲周告诉记者,“基本是一份尚待填写的试卷。”

  在李仲周看来,拿出一个足够全面和平衡的一揽子关税和补贴的削减模式,让WTO所有成员都能从中得到一些甜头非常艰难。

  而如果6月份不能就关税和补贴方针达成一致,年底结束谈判的计划将流产。

  多哈回合谈判正在逼近悬崖边缘。

  “铁三角”的“机关”

  农业一向被看作是谈判的

发动机,而美国和欧盟的立场则是达成协议的关键。

  在李仲周看来,谈判卡在了“铁三角”上,即农业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非农市场准入谈判的三个焦点问题,“只有打破这个‘铁三角’,谈判才能取得进展,而‘机关’就在美国和欧盟身上。”

  但美国面临国内利益集团的压力,让步余地不大。美国新任贸易代表施瓦布不会为此冒险,因为国会施压政府,“要么签定一个好协议,要么不如没有协议。”

  欧盟也不乐观。在25个成员国中,法国、西班牙等国家保护农业的态度强硬,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一直无法说服他们。

  虽然农业是谈判的核心议题,但作为发达国家商业利益的主要目标,服务贸易谈判也成为非常关键的谈判筹码。

  尽管香港会议已明确了服务业谈判路线图和时间表。但到目前为止一些成员仍未提交最初出价。

  而香港会议上的“早期收获”——发达成员应尽早落实给予最不发达成员的“双免”(免关税,免配额)待遇等,也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而变成了画在墙上的烧饼。

  中国此次派去了由商务部、农业部、发改委、

财政部等部门组成的20人代表阵容。

  中国代表希望多哈谈判能有突破,希望在各成员中间发挥桥梁性的、建设性的平衡作用。

  “狼”什么时候来?

  拉米在推动多哈谈判上普遍被认为是一个强硬的人,他在香港会议上让各成员的部长们昼夜磋商。

  然而,他不能替代部长们在协议书上签字。

  自去年香港会议至今,拉米三番五次呼吁“最后期限到了”,而实际上“每次狼都没有来。”于是,成员们也越来越当拉米就是那个不停地喊“狼来了”的孩子。

  难道多哈回合将重蹈乌拉圭回合长达8年的谈判宿命?

  “可能的情况是,谈判突破希望不大。但是,像坎昆会议那样不欢而散,可能也不大。最可能的是成员间体面地维持进一步磋商,继续寻找共识。”李仲周说。

  因为WTO成员已意识到,多哈谈判必须在今年底之前结束,这样美国国会才能在美国贸易谈判权2007年年中失效前,最终达成一揽子协议。当然也有成员质问,为什么150个成员要以美国国内的日程为依归?

  但人们担心的不仅是多哈回合将两手空空,更担心多哈失败将带来的后果。毕竟谁也不愿承受破坏多边贸易体系的后果。

  李仲周认为,不排除在推迟后的任何一个时间点突然突破:“谈判就像‘挤牙膏’,不排除‘牙膏’在最后时刻挤出来了。”

  也有观察家认为,“红灯虽然亮起,但也可能在一个时间变成黄灯,甚至绿灯。”

  但是,是3个月,还是半年,还是1年,绿灯什么时候才会亮?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