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环保情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2日 09:46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谢扬林 在数月前的都灵冬奥会上,意大利政府在环保上用尽了心思。以氢为动力的新型环保公交车第一次在该国进入实际运营。 对散漫的意大利人来说,对汽车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环保意识的转变。
当他们意识到过多的私人汽车对环境的破坏时,搭乘公交车就成为了一种时髦。去过意大利的人发现,旅游手册上会有专家建议尽量避免自驾车。1999年2月,92座意大利城市的市民参加了“无车日”活动。 环保部门的诱人的口号是:“如果你能为了环保放弃爱车一天,这是多么时髦的事情啊!” 但在今年6月28日“中意环境周”的媒体见面会上,意大利环境与领土部环境研究与发展司特别顾问马蒂内利告诉记者,意大利在环保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对环境保护法规和公约的自觉遵守。 “一是立法先行,做事之前先立法,譬如上世纪50年代对水和大气保护,包括对工业污染处理机制;二是在对环境保护公约的遵守”。马蒂内利说。 还以汽车为例,为鼓励市民多乘坐公交车,罗马和米兰这样的大城市,会分日期单双日控制进城车辆,而一些小城,譬如意大利北方的维琴查市,甚至颁发过一周的禁车令。 意大利的环保政策不仅基于本国法规,欧盟诸国共同制定相关政策,甚至全球公约都是意大利本土环保法规的一部分。 都灵冬奥会在环保上同样具有马蒂内利所说的特点,政府引入了欧盟的“主动自愿环保管理体系”,对29个奥运会内外场馆的建设进行了环保监控,并主动在颁奖广场上设置了环保信息指示牌。而在室外,则依据周边的群山地形,尽量减少人工造雪对环保的影响。 现代化城市发展怎么才能跟环境更加友好?意大利人长期以来有思考这个问题的传统。早在1968年,诸国就在意大利成立了“罗马俱乐部”,他们试图对“人类困境”进行研究,以证实如不考虑环境改变,经济高速发展将带来消极后果。 按照马蒂内利的说法:“城市的建设不仅是兴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更要让设施符合环保要求,让居民获得长久的益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