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岭资本金斌:股市不怕缺少机会 最怕错了翻不了身(2)

丰岭资本金斌:股市不怕缺少机会 最怕错了翻不了身
2018年07月17日 18:52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第四届金牌董秘入围名单出炉!7月18日上市公司高峰论坛暨金牌董秘盛典隆重召开,重磅大咖、金牌董秘将集体见证荣耀时刻!【点击查看】

  推荐文章:2016年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

  不光各个行业是这样,大市也一样。我记得我在十几年前看过一本书叫《似火牛年》,这是美林证券前董事长写的。

  总结了美国20世纪100年的历史,从中找出了10个最大的牛市,想看看有什么规律。

  一般人会觉得经济好有牛市,经济不好没有牛市,因为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其实不是这样。结果发觉美国20世纪10个最大的牛市,有很多是在经济很差的时候发生的。

  如果每个人知道经济不好了,每个人很悲观,都不想买股票,都想卖股票,结果熊市后期股票都很便宜。但经济不好的时候,全世界的政府都一样,往往会通过放松货币的形式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所以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如果股票很便宜+政府意外货币放水,来大牛市的概率就很大。

  2014年的A股是很好的案例。当时宏观经济很差,2013年6月份还有个钱荒。我2013年7月从公募基金离职的时候,本来计划过3年熊市的,但没想到2014年大牛市。

  2014年上半年有一个券商的策略研究员,上证指数2200点时说看400点大反弹,过了一个月大盘又跌了100点,很多人都嘲笑他们说离400点大反弹还有500点。

  结果,那时候是股票悲观到极致的最底部。当时A股无论是市盈率还是市净率,都是过去10几年的低点。2014年、2015年经济依然非常差,但股票涨了很多。

  估值定价:起点和终点

  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做研究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买卖股票赚钱,而不是为了纯做学术,毕竟是商业机构。既然涉及到买卖,合适的价格就是所有问题的核心。

  我们研究收入、成本、利润等等,最终是为了计算公司到底应该值多少钱。大家都觉得一个行业很好,一个公司很好,但再好的公司也要有个价格,买得太贵了也不合适。

  可能一只股票很好,值50块,现在涨到200块了,股票该买还是该卖?我们定价的过程中有很多方法,市盈利、市净率,各种各样的方法,很多人会困惑我们到底应该怎么估值,用哪种方法?

  在我们看来,所有的估值方法,归根到底就是DCF的简化版。你按照DCF思维去理解和解释各种估值方法,就不会纠结了。

  马斯克创建特斯拉之前,卖了个做支付的公司,就是后来的PAYPAL,当时是亏损的,怎么定价?DCF。

  DCF有很多缺陷,不完美。做模型会研究很多参数,稍微的调一下,结果误差会很大。很多人说精确的错误不如模糊的正确。

  为什么看到有些股票是5倍的市盈率,有些是200倍的市盈率,因为你对未来的盈利和现金流的预测、前景的展望不一样。

  5倍市盈率的股票有价值还是200倍市盈率的股票有价值,这不是问题的焦点,焦点是背后的假设,这其实就是DCF思维。

  DCF虽然会出来一个定价结果,但我们的目的并非只是一个结果这么简单,其背后的假设是大家讨论和交流的基础。

  我们定不同的行业,定价的区间会不一样,我觉得一家公司的盈利模式很简单,盈利预测很好做,就定15-25元,如果波动很大,定10-50元也行,但总归需要有一个标准。

  如果没有一个定价的标准,只看基本面趋势,股票价格在10元、50元、100元,公司的基本面可能没啥变化,但在不同的价格位置上,我们做的决策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这是市面上有很多报告的问题,只谈趋势,没有定价,哪怕是一个很宽泛的定价区间,也是有用的。我不喜欢买不知道怎么定价的股票。

  我们定价参考两个维度:绝对维度和相对维度。

  绝对就是我们不用参考历史和同业,就是简单的根据自己的判断设定参数,看看公司值多少钱;相对就是参考历史和同业的当前定价水平,来给自己定价。最好的情况,就是两个维度都指向一个方向。

  PE、PB、PEG等等,其实都是DCF模型的简化版。如果DCF模型做多了,看一些简单的指标就能知道一个大概。

  就好比我们看一个人有多重,一般会用秤秤一下,但如果看这个人是胖还是瘦,不用秤也知道。

  听自己的

  还有一点,我自己体会很深。做研究员的时候觉得股票很好,领导觉得不行,或者你觉得不行领导觉得很好,写报告到底该按照领导的意思还是自己的思想?

  如果是证券公司的研究员去基金公司路演,你很看好但基金公司不看好。这时候该怎么办?

  我自己之前做过研究员、研究总监,在公募当过基金经理,我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我希望你讲实话,这才是你的价值。

  如果研究员或者基金经理对市场或者个股的看法与领导不一样,如果按照领导的,对了是领导的功劳,如果错了领导不会说是我搞错了,还是会说是你搞错了。

  对卖方而言,你的客户不是只有一个人,这个人不认可会有那个人认可,只要你是对的,认可你的人一定会比不认可的人多。

  我做私募,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诉求,有人不愿意承受一点点风险,有人希望忍受一点波动去赚更多的钱,你永远无法满足每一个客户。我还不如把我自己的想法直接说出来,认可的就来,不认可的就别来。

  做研究也是这样,因为你的价值在这儿,如果你对自己有信心就听自己的。当你觉得和领导的观点、客户的观点不一致,才是展现你价值的地方。

  如果你对自己没有信心,只会拍领导和客户的马屁,那只说明单位给你的工资奖金发多了,你不值这个价钱!

  真正好的领导不是希望你完全迎合他的观点,特别在我们这个行业,在这个行业做领导很吃亏,管研究、管基金经理很吃亏,为什么?因为要管很多行政的杂事,有能力的人又都不太听话。

  基金经理业绩好的时候,一般都喜欢翘尾巴;但业绩不好的时候,再听话,领导也没法喜欢。行业研究员也是这样,如果研究员很厉害,你每次都是对的,你不听话领导也很喜欢你;如果你经常看错,再听话也没有几个人喜欢你。

  我自己感觉这个行业有这个行业的好处,很多人很讨厌新财富,因为每次投票是一场战役。

  我虽然没有得过新财富,但我觉得我是新财富的受益者。新财富把人本身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了,很多研究员的收入比公司总裁还高,这是中国最市场化的行业。

  中国很多行业都是资本比人值钱,领导比员工值钱。唯独这个行业,优秀的人才比资本更加值钱。

  如果别人告诉我的重仓股有问题,我觉得很开心。你告诉我股票不行,我卖了就好了。如果你天天说我的重仓股好,有什么用呢?我也觉得好才买的。

  坚守与改错

  很多人会问我一个问题,有时候拿股票,运气不好买了就跌,如果相信你买的股票是正确的,要不要坚守?你坚守了还在跌怎么办?

  我觉得这有个问题问错了,如果我知道我买的股票100%没有问题,跌了肯定会补仓。但绝大多数的时候,你并没有那么强的信心,特别是在股票下跌的时候。

  没有投资者买股票是准备让它跌的,如果知道会跌就不会买了。股票买完就开始跌,一定是有些地方你没有想到,自己犯错的概率是在变大的。

  这个情况下我的第一反应,不是要考虑要不要坚持,而是要反思一下,我是不是搞错了?

  索罗斯说过一句话,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并不可耻,比较可耻的是当错误显而易见的时候你还不改正。

  所以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讲,每个人都会犯错。自我从业到现在所看到的、听到的、在书上看到的,没有哪个人不会犯错,差别在于有些人犯错他改了,有些人犯了错不改正。

  说得好听是坚持,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你坚不坚持,问题核心是你对自己的判断有多少信心。有些人觉得就是有信心,光凭信念就好了,这是最危险的。

  股票行业最缺少的不是投资机会,而是怕错了翻不了身。有信念很重要,信念是建立在你对股票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如果都很了解,所有风险搞得很清楚了,为什么买的股票还会跌呢?

  你要问自己这个问题。投资没有信心不行,但太有信心的另外一面是固执。

  这个情况下我们要做更多的研究,我自己是不是搞错了,到底什么是风险我没有想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知识的盲点,不可能把所有的风险都考虑清楚,怎么办?

  我和别人不一样,很多人的重仓股,你讲它好就开心,讲它不好就不开心。

  我是反过来,我觉得股票很好,我专门问一下不看好的人,为什么不看好,你跟我讲一讲,如果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我就把它卖了,如果我觉得你没有道理我就更放心了,又排除了一个风险。

  多听一下反对的声音,看一下自己错在哪里,如果真的错了改正了就好。因为巴菲特、索罗斯也会犯错,金斌犯错也很正常。

  如果我做足了研究,把所有不看好的人都问了一遍,我觉得没有太大的问题,很可能我也会坚持一下。信心不是盲目的自信,盲目自信是很危险的。

  最后的结果,我们会做很多研究,如果实在不清楚我们就会放弃。如果研究之后觉得自己还是考虑正确的,有可能会稍微坚持一下。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学统计学上课第一天老师跟我们说,对于统计学来讲,没有100%的事,可以说99%,甚至更有信心可以说99.9%的把握,但不能说100%,因为没有100%的事。

  所以不利的时候,核心问题不是要不要坚守,而是你做了多少功课,你对自己的判断多有信心?没有做功课支持的盲目自信,是最害人的,还不如直接认错算了。

  关于风格变化

  因为我最早做港股研究入行,过去十几年我许多做港股、美股的朋友们很少讨论风格,A股讨论风格的非常多。

  记得以前读过一本书,写黑天鹅的那个哥们写过另外一本书《随机致富的傻瓜》。投资经理挣钱的时候往往自信心爆棚,会认为是因为自己的水平很高,其实有时候赚钱是仅仅只是因为运气好。如何区分能力和运气,这个很关键。

  有量化工具对基金业绩做归因分析,这个有点用,但我觉得不太准。还是自己否定自己,或者很熟关系很好的朋友之间,互相批判一下,这个可能会更加直接和深刻。

  关于风格变化,这个东西很难猜测。

  但是在过去A股市场上,我记得2007年、2008年以前,研究A股基本面、价值投资的比较容易挣钱。

  但2009年至2015年,A股是买小盘股很赚钱,价值投资不太行。2017年大家觉得价值投资又很好,年初的时候大家在想2018年风格要不要变回去。

  我在2014年,刚刚做私募的第一年,当时我的重仓股偏好是白马股,导致2014年上半年净值从1块赔到0.92元。

  我合伙人就说金斌你的想法不对,你要看过去几年A股是什么人赚钱?我想想有道理,研究一下那些做得好的同行。

  然后我就去学习,看看人家都是怎么赚钱的。后来我发现他们和我说的很多理由都不太靠谱,但他们都赚钱了,为什么呢?最后得出共同的关系是这些人都买了小股票。

  我是学统计的,马上做回测、检验,结果让人很崩溃,2009年至2015年只要买小股票业绩都非常好,从2009年平均买入市值最低的100支股票做组合,不用研究基本面、也不用听消息。

  第二年再换一遍,到2015年累计回报超过30倍,非常高。

  那段时间A股的壳公司,在2008年的时候市值最低的只有1.5亿,2015年A股市值30亿以下的没有了,到2016年A股卖壳最高可以卖到100亿。从2009年至2015、2016年,A股的壳公司平均涨了20-50倍。

  我当时崩溃了,我一直搞研究基本面研究和定价,活见鬼了,挣不到钱,人家搞这个很挣钱。我们当时就想这么简单的赚钱策略,什么时候会失效,不可能一直有效。

  他们有效最核心的两条,一是股权分置改革,另一条是IPO管制。在2008年前A股做庄的人很多都破产了,因为大小非不能卖股票,上市公司没有动力。

  2009年开始股票全流通了,上市公司动力很强劲。全世界所有民营企业老板动力都很强劲,都希望自己股票天天涨,为什么香港、美国壳公司都炒不起来呢?

  所以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候IPO被管制了,上市唯一的方式就是借壳,所以壳公司价值水涨船高。现在IPO放开了,政府又打击监管套利,这玩意儿基本就不行了。

  我自己的感觉,说A股的投资人喜欢炒,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全世界的投资人都是一个德性,都想赚钱,哪个模型比较容易赚钱,大家都按照这个模型操作。

  我看到很多A股炒得很欢的人,去炒港股或者美股时,要么被消灭了,要么变成价值投资者。

  你会发觉,很多时候投资风格的变化并不是投资者的心情,一会儿喜欢炒小的,一会儿喜欢炒大的,和证券市场的制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

  过去的制度设计导致你炒这个最赚钱,现在的制度设计导致你炒那个不赚钱,只能研究基本面才能赚钱。

  我自己的感觉,政策有时候也经常变,但是你把时间拉长了,经济规律是不会变的。你如果把时间拉长了,风格就没有这么重要了。

  我刚刚入行的时候,经常有人说,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买股票很容易,卖股票很难。我刚开始觉得说得很对,有很多股票买了以后也挣钱了,但没有及时卖,又赔回去了,大家觉得卖很关键。

  但如果你真买对了股票,什么时候卖其实没那么关键。股票都是波动的,但有的长期是向上波动,有的是向下波动。如果买到往上波动的股票,哪怕短期买错了,长期也是赚钱的。

  所以我们做投资或者做研究的,有的研究是浪费时间,有时候做的研究是在积累。如果你把很多时间放在研究短期交易性的机会,那么对于长远来看是没有积累的。

  有时候我自己研究一些公司,研究完哪怕暂时我不买,但长期是有机会的。

  因为人的精力有限,今年研究5个、明年研究5个,后年研究5个,做10年可以研究50-100个股票,研究得很深入,这50-100支股票中长期是往上走的,就有很大的积累。

  有些股票永远都是交易性的机会,今天交易一下可能对也可能错,有可能赚钱了,明天再重新研究,永远没有积累。

  我们做研究的时候要做一些有积累的事,一个行业100-200家公司,哪怕一个行业配5个研究员,配10个研究员,也不可能每家公司研究得很透,还是要有重点去跟踪。把时间花在长期有积累的公司上面,不要花在短期的交易上面。

  主要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福强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