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开门红”高收益还能持续多久?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开门红”高收益还能持续多久?
2018年01月15日 14:55 新浪综合

  来源:金融时报

  “年末是买理财产品的最佳时机。这不,同是180天的理财产品,我上个月买的时候收益率是5.2%,12月就涨到了5.45%。”在平安银行位于金融街的一家网点购买理财产品的徐女士对记者表示。

  银行理财产品的“年末效应”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光大银行理财经理小郑告诉记者,去年年底那几天,他一直忙着接待客户,经常一上午顾不上喝一口水,咨询电话更是络绎不绝。

  与往年不同,理财产品的“翘尾行情”延续到了今年年初。记者近日走访了多家银行网点发现,预期收益率在5%以上的理财产品仍比比皆是。例如,兴业银行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开放式理财产品收益率达到5.5%;江苏银行一款名为“聚宝财富富溢融”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为5%至5.5%;招商银行(港股03968)聚益生金60天A款预期年化收益率也达到5.10%。

  “春节之前市场流动性整体仍然偏紧,预计今年银行理财收益率有望继续升高,年内突破5%问题不大。不过,2018年涨势应该会弱于2017年。”融360理财分析师认为。

  预期收益率普遍破5%

  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2017年12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共13880款,较11月增加了60款,发行量为年内第二高;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84%,较11月上升了0.16个百分点,不仅创年内新高,还创下2015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实际上,2017年12月的资金面比11月要紧,银行在上半月发行力度较大,下半月受元旦假期影响发行量略减。当月发行量为2017年第二高,低于6月份的14584款。可见,半年末和年末是2017年银行资金最为紧张的时候,银行会发行大量的理财产品来吸揽资金。”融360理财分析师表示。

  从不同收益类型理财产品来看,2017年12月,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1159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28%;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2811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30%;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8801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08%。另外,还有1109款产品未披露收益类型。

  保证收益和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收益差距不大,两种产品之间的风险也几乎没有差别。非保本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占到接近7成,收益比保本理财高出不少,2017年12月非保本理财收益近两年来首次突破5%。

  进入新年第一周,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进入2018年1月之后,市场短期流动性得到缓解,银行的考核压力随之减轻,1月份揽储压力不大,银行理财收益率缺乏继续上涨的动力,不过,短暂回调之后银行理财收益率有望继续升高。”理财专家预测。

  资金价格攀升

  收益率提高的背后是货币市场利率的全面攀升。从2016年四季度开始,我国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趋紧的特点,根本原因在于前期债市过度“加杠杆”及委外投资等同业市场存在诸多乱象。

  普益标准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从宏观层面看,2017年12月当月,央行持续给予市场流动性支持。在12月中旬增大资金投放力度后,央行于12月末给出了“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的判断,表明12月整体流动性符合监管预期。但从微观层面来看,除了传统年末个人与机构的提现需求增强以外,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及LCR(流动性覆盖率)也增大了银行考核压力,银行需保留充足流动性资产,导致整体资金需求程度仍然偏高,加速资金价格的攀升,最终使得岁末流动性仍然呈现结构性偏紧局面。以上因素共同造成了年末银行理财收益率的上翘走势。

  去年3月以来,银监会密集发布监管新规,意在金融去杠杆。银行资金普遍吃紧,此前拼命加杠杆的中小银行现在甚至处于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去年11月17日下发的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可以认为是强监管姿态的延续体现。资管新规落地在即,随着其后续的深入推进,存在多年的资管业务嵌套以及隐藏的高杠杆等诸多问题有望逐渐得到解决的同时,也使得金融市场中长期存在的刚性兑付问题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金融业面临去杠杆,在资产端还未到期、银行又不准备缩表的情况下,一些负债陆续到期后,同业、期限错配的缺口只能用其他负债来填补。如果负债争夺比较激烈,就只能发行较高收益率的产品,这是近期理财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业内人士坦言。

  有业内专家预测,受美联储加息、审慎监管加强等因素影响,2018年资金价格或易升难降。

  保本类投资仍有需求

  根据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这意味着未来保本理财可能要消失,银行不能做保本理财了。

  虽然新规还在征求意见阶段,距离真正实施还有一段时间,但可以明确的是,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已成定局,未来将实行净值化管理。

  此外,按照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要求,为降低期限错配风险,金融机构应当强化资产管理产品久期管理,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也就是说,未来,3个月以下的银行封闭式理财产品也将会消失。

  “随着非保本理财明确表外化、净值化,未来将转变为纯粹的资管产品,考虑到转型调整需要一定时间,短期内理财发行规模可能会出现一定收缩。但从中长期看,随着国民财富存量的持续提高,对多元化投资渠道的需求仍会为资产管理行业提供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认为。

  一位银行资管行业人士表示,由于银行非保本理财是一种投资、管理的产品,本质与银行的存贷产品不同,其收益比银行存款的收益目前要高两个百分点左右,有一定的投资风险,需要投资人来独立判断、承担。不过,他同时强调,即使明确打破刚兑,银行非保本理财依然是一种低风险的产品。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投资者仍然对保本类投资有相当的需求,银行可能会推出类货币基金产品和大额存单、结构化存款等产品来填补这方面市场空间。保守型投资者今后可以关注这类产品。”普益标准研究员陈新春预计。

责任编辑:谢海平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率 财富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 最近访问
  • 我的自选

7X24小时

夏斌 夏斌 林毅夫:新时代中国如何创新发展?把握好“稳中求进”和“防控风险”两个底线。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