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弘基金:反弹一波三折 这个板块有望长期走牛
国庆假期归来,A股连涨势头戛然而止,医药板块跟随大市步入调整。受疫苗事件、带量采购等冲击,今年第三季度中证医药指数整体表现欠佳,大幅跑输大盘。
我们认为,经过前期调整,医药板块估值压力已大幅消化,长期投资价值正在显现,未来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国家投入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健康意识提升等,医药板块有望长期走牛。
反弹一波三折,长期成长逻辑不变
回顾医药板块今年前三季度的市场表现,可谓一波三折。
前五个月,伴随医药上市企业陆续披露一季报,中证医药指数一路上行,年内累积最大涨幅一度达到15%,究其原因,一方面,医药板块经历了前期的控费降价,处于自身的回升周期;
另一方面,外部风险事件频发,医药板块靓丽的一季报和相对明显的估值优势,促成了业绩和资金的共振。
进入6月份,医药板块跟随大盘步入调整,7月份疫苗事件爆发,板块进入超跌状态,8月以后,受到医药新政影响以及整体市场拖累,板块跌势不改。
如此种种,直接导致医药板块前三季度表现差强人意。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在人口老龄化、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的背景下,医药板块仍然具备长期配置价值,且在医药行业利空逐渐出尽的情况下,回调是较好的加仓和摊薄成本的机会。
医药行业的长期投资逻辑是人口老龄化和中国疾病谱的变迁,这一逻辑在未来5年、10年甚至20年都不会改变。参考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未来我国医疗费用的支出还会继续增加。
卫计委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支出4.6万亿,占GDP比重6.2%。另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十三五末,规划卫生费用占GDP比重将提升到6.5-7%,产业规模达到8万亿,相当于年复合增速15%,明显快于GDP增长。
随着中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未来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超过10%将是大概率事件。
“带量采购”不改行业趋势,弱市中板块性价比凸显
短期来看,医药板块在经历了多轮调整后,已大幅消化了前期积累的估值压力,当前配置医药行业的性价比显著提升。
根据数据,截至10月11日,中证医药行业动态市盈率不到24倍,处于历史中等偏下的位置,较今年5月底、6月初行业最高达34倍的估值高点,已有较大幅度的回调,板块吸引力明显上升。
当前需要关注的是政策面的变化,特别是传言将于10月中旬落地的“带量采购”政策,虽然市场对此反映较为负面,但我们认为资本市场对于“带量采购”的理解过于片面,市场对于政策悲观的背后是对药品降价超预期的担忧。
实际上,药品价格近年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从发改委最高零售指导价下降,到招标部门牵头的各省招标降价,医院的二次议价降价等,且这几轮降价还互有重叠,此次是国家医保局接管招标后的带量采购降价,虽然是不同主体,不同形式,不同路径,但药品降价一直在发生。
不仅仅是中国,全球范围内包括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国外原研药专利到期后,面对多家仿制药的竞争也会大幅降价,差别主要是我国是通过行政手段引入竞争机制降价。
尤其医保局带量采购的规则设置首要目的是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替代更高价的原研药。
因此,降价从来都是医药行业常态,而此次新药的放量速度可能会远超以往。
首先,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可迅速替代更高价的原研药和低质国产药,迅速占据70%市场份额,即使让渡部分价格,对于企业而言利润的边际增长也非常明显。
经过了两年多的药审改革,未来我们的药品质量将更有保证,企业竞争也将更为市场化和有序,不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优质企业优质产品有望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从创新药来看,政策变化规范了审批,而且加快了医院准入,通过谈判加快进入医保目录,这意味着企业的投入回收期大大缩短,对创新药企业是极大的鼓励,如某药企的创新药上市3个月销售就达到6个亿,这种放量速度在之前是难以想象的。
市场关注点会逐渐随着政策落地、相关企业业绩兑现,逐渐回归理性。
我们预计,在医药新政的驱动下,医药行业投资逻辑将可能出现比较大的变化,从原先的二元投资体系变为三元投资体系,即扶持创新药、继续推广特色专科用药以及仿制药以价换量,医药行业的投资关注点也将逐渐从创新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转到创新+专科+集中采购这条路径上来,未来有很多优质公司将脱颖而出。
短期来看,经历了过去三个月的回调,特别是近期对于政策担忧和大盘整体下挫的背景下,我们认为目前医药板块性价比已经凸显,整体估值偏低,增长确定性较高,实际上为传统四季度的“估值切换”行情埋下了伏笔,在当下国际贸易形势不确定性提升等大环境下,随着医药政策的不断落地,成长性相对确定的医药行业的比较优势有望再次提升。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常福强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