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经理出走就像小孩过家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0日 14:42 中国经营报

  作者:黄杰

  基民选择赎回基金时,基金经理也在赎回风潮中开始向基金公司提出赎回自己。

  即将结束的2007年,全国300多只公募基金中,有超过200名基金经理易人,多数基金公司遭遇基金经理集体出走困扰。

  “选择拍拍屁股走人的公募基金经理中有80%换汤不换药,他们依旧沉浮于证券市场,但中国年轻的基金业却必须展开新一轮的自我救赎。”地处华南地区的某大型基金公司老总颇为感慨,眼下,他最为头疼的事情就是如何从一大沓应聘资料中找到真正适合公司团队的合作对象。

  基金经理出走呈现倍增趋势

  基金经理出走现在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说翻脸就翻脸。而且“一走就是一个排”,他们不光自己走,还要拉上关系好的哥们儿兄弟一起走,让基金公司业务几近瘫痪。

  谢爱龙乐呵呵地接起电话,却又冷不丁提醒说:“我现在已经不做基金经理了。”就在不久前,这一重量级人物仍然在担任中国最大的南方基金总经理高良玉的助理职务,同时兼任南方基金市场部总监。

  “离开南方和基金行业本身没有任何关系,我和高总私人关系很好,也非常喜欢在南方基金时的工作状态。”谢爱龙申明自己跳槽和此前其他基金经理跳槽的原因大相径庭,“他们可能是为了薪资、待遇、地位、理想,但我是因为自己看好中国一级市场成长的潜力。”现在的谢爱龙刚刚组建起一家立足于一级市场开展PE业务(私募股权投资)的私募基金,他谨慎地提醒记者,南方基金确实是国内公募基金里面最棒的一支团队,但从个人角度出发,他未来更看好PE的发展前景。

  无疑,谢爱龙去职南方基金很可能是年内基金行业再次爆出的一个猛料。

  就在9月,景顺长城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景顺长城内需增长和贰号基金经理李学文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9月27日,华夏基金公司宣称王志华因个人原因不再担任华夏蓝筹基金经理。

  8月,公募“猛男”吕俊与上投摩根基金不欢而散。尽管吕俊原来的职位——中国优势基金的基金经理和投资总监的岗位,被上投摩根基金团队其他成员迅速接手,但还是给基金本身留下了巨大震荡,市场一度出现看空上投摩根投研实力等言论。

  7月则发生了工银瑞信精选平衡基金、华富成长趋势基金经理易人;嘉实基金公司旗下丰和基金经理赵军和主题精选基金经理王贵文相继离职等业界人事变动。

  即便在“5·30”大跌后坚定看多后市的海富通基金公司的资深基金经理(目前担任交银施罗德稳健基金经理)郑拓也追随跳槽风潮而动,更早些时间,还有肖华、江晖等一个个基金猛人抽身离去。

  这样的结局显而易见。12月2日,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义相在第六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就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到9月底基金经理变更268次,折算全年是172次,一共300多只基金,也就是差不多每只基金都变过一次。”

  “基金经理出走现在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说翻脸就翻脸。”前述地处华南的大型基金公司老总懊恼的是,这些绝非小孩的基金经理“一走就是一个排”,他们不光自己走,还要拉上关系好的哥们儿兄弟一起走。这位老总抱怨:“基金经理出走之后,他们拉走市场、研发团队等行径已经让公司无法接受。”

  而在2006年,晨星中国研究称,共有130只基金发布基金经理变动公告,其中104个公告属于基金经理离职,占295只基金总数的33.88%。显然,今年的出走规模已经呈现出成倍增长势头。

  留人之道在用不在御

  不管双基金经理责任制、股权激励,还是把投研团队捆绑问责,基金行业求解人才出走的道路却如同中国股市之不成熟一样,路漫漫其修远兮。

  上海一家年内出走了两名以上基金经理的基金公司投资总监透露,在行将展开的2008年度基金经理选聘过程中,他们针对基金经理频繁跳槽现象,正在制定旗下个别基金尝试实施双基金经理管理制度,“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掣肘,即便这个走了,哪个肯定还在”,这位投资总监称,目前这一计划已经得到基金公司管理层讨论通过,预期2008年会逐步实施。

  广发基金投资总监朱平拒绝评论“基金经理走了基金公司怎么办”的话题,但他认为这在未来将成为基金行业一个具有相当难度的困扰性话题。

  “基金经理普遍太年轻、基金管理经验不足”被林义相看做是基金经理频繁出走的关键原因。他认为国内基金经理普遍太过年轻化。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基金经理平均年龄仅35岁,而美国同类数据为44岁,此外多数基金经理的基金管理经验明显不足,三分之一的基金经理的基金管理经验不到一年,四分之三的基金经理基金管理经验不足三年。

  记者调查发现,多数基金经理并不希望以年龄论英雄。“资本市场从来英雄不问出处,基金老板怎么不问旗下的基金经理为什么出走?”一位此前去职时曾在业内闹出很大动静的私募基金领导人认为,许多基金公司并不注重使用人才,而是谋求怎样驾驭,结果定然是良禽择木而栖。

  在私募基金,基金经理一般都会把自己的多数家当放置到资金池去,以期达到投资者信任和提振基金经理责任以及必胜信心的效果。这些对公募基金却是大忌,一些基金公司甚至对基金经理工作期间的每一个电话和聊天计划都会录音、备份。

  今年8月,《上海证券报》问卷调查显示,70%的基金经理有意转战私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可以持有股权,可以得到更好的薪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

  另外一个让公募基金经理倍感压抑的事实是,国内基金业普遍急功近利,希望旗下基金快速致富,而在国际市场,一只优秀基金成长起来绝非一两年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谢爱龙则一针见血,“国内基金行业发展得太过了,有些公司成立没几年现在就是行业前十大甚至五大,这么快的速度,人才储备明显不够,相互挖墙脚就会成为下下之策”,他认为,这同时也与国内证券市场的不够成熟戚戚相关,“国内老是有人指责基金经理和所持

股票换手率太高,而国外基金经理和投资如何稳定”,但为什么没有人拿A股和美国股市的成熟度相比呢?

  “我们考虑能否把投研团队和基金经理的业绩考核捆在一起实施,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基金经理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投研团队尽快成长起来。”前述上海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称,实施双基金经理制度不适应全面推广,但把投研和基金经理捆绑考核却是比较好操作的办法。

  所有办法无疑需要人来完成。当基金经理出走的动力和条件仍然充足时,一些基金公司老板开始冀望监管层能够对基金行业的监管制度有所放宽,比如允许基金经理持有基金公司股份,以及可以大量买入自己操盘的基金。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