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9月16日消息,由《银行家》杂志主办的“2018中国银行家论坛”今日在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转型创新 重新出发”。图为深圳中兴飞贷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曾旭晖致辞。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曾旭晖:
各位嘉宾,领导,大家好,
中国银行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利用Fintech促进转型升级,已成为当下商业银行普遍关注的焦点,而通过与Fintech公司的合作,驶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甚至建立起竞争壁垒,更是焦点中的焦点。尤其是“五大行”与”BATJS”相继结盟,更是将银行与Fintech公司的合作推到了风口浪尖,之后银行与Fintech公司合作的报道、研究和实践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
据普华永道《2017年全球Fintech调查中国概要》显示,中国48%的金融机构目前向Fintech公司购买服务,未来3至5年,68%金融机构将增加与Fintech公司的合作。向Fintech公司购买服务将是中国银行业布局Fintech的重要手段
我们欣喜地看到Fintech公司服务银行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知易行难”,真正实现端到端成功推动、获得巨大价值的案例仍凤毛麟角。
合作的挑战
1、文化与机制
银行和Fintech公司尽管都有强烈的合作意愿,但两者的文化和机制差异是亟待克服和解决的重要挑战。传统银行发展时间长,文化和机制相对固化和刻板,在创新管理上,对主动试错和趟坑的意愿度不高.而Fintech公司在文化和机制上的历史包袱比较小。很多创新方向上敢赌敢”all in"。这种冲突导致银行对FINTECH普遍不信任,认为FINTECH路数太野。有位小银行的伙伴跟我说,他们对FINTECH的态度是又爱又恨,“不合作是等死,合作是找死”。而FINTECH对银行则不耐烦,认为银行体态臃肿,步履蹒跚。
2、监管
监管的不确定性也是银行和FINTECH合作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问题。监管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作为催化剂,确保一个良好健康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也会令到创新的步伐不得不停下来观望。随着新金融模式的不断发展成熟,政府监管也会逐步改变推进,这种监管环境的变化让银行和FINTECH公司之间合作存在不确定性。
3、盈利模式
对多数FINTECH公司来说,如何解决向银行收费的问题是很头痛的事情。银行仍然习惯于以购买的方式一次性付费来与FINTECH公司合作。而这种方式是令到FINTECH公司痛苦不堪的方式。不仅赚不来钱,盈利空间小,企业估值也不高。因此FINTECH公司迫切希望能够摆脱技术外包商或实施商的角色。分佣模式相对更好,但是,受限于Fintech公司在银行生态中话语权非常小,实现难度非常大。
基本上,银行是强甲方,FINTECH公司是弱乙方。FINTECH公司大多无法在真正双赢基础上实现合理盈利。我认为,如果盈利模式问题长期陷入失衡、无法双赢的状态,将会成为整个FINTECH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4、系统兼容
即使银行的规模不大,IT系统数量却不会少,往往大大小小小加起来上百个系统。包括业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渠道系统等。同时,银行IT系统大部分依赖于各种商用软硬件产品,而这些商用产品大部分是由多个技术服务商提供。Fintech公司系统与银行软件、硬件产品存在不兼容难题,在落地实施上,很痛苦。
另外,银行现有IT系统底层技术比较传统,难以满足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所需系统灵活、扩展能力弹性的要求。所以,行业内有一种共识:银行业务转型难,银行IT转型更难。
合作的演进发展
1、渐进式融合,是基本趋势
某种程度上,不少Fintech公司与银行合作是基于形势所逼。随着2017年年底以来监管环境的变化,Fintech公司 “回归技术”逐渐成为趋势。
Fintech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科技,而非金融。过去一段时间内,在互联网金融浪潮驱动下,大量科技公司直接发展金融业务,带来了新的金融业务模式,也同时引发了行业乱象。金融业态,普遍具有极强的风险外部性特征,强监管是必然。
随着FINTECH公司的服务对象从消费者(C端)向金融机构(B端)转变,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将更密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2、分化加剧
Fintech公司端的分化
根据自身不同的优势和资源能力,Fintech公司将分化为三种类别:
上游的资源型公司:这类公司基于既有的生态,拥有获客流量或外部大数据。他们向银行提供客户引流或外部大数据。严格意义上所,资源型公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Fintech公司。不过,他们也很乐意给自己挂了“Fintech”的招牌。
中游的技术型公司:这类公司通常在某一金融应用场景中拥有独到的技术。主要集中在金融云、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投研、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生物认证等非主要场景中提供组件化,嵌入式的技术输出。
下游的应用型公司:这类公司将上游的资源和中游的科技进行集成,并在主要金融场景中与金融业务进行融合,发展到直接提供给银行一整套稍加客制化改造,直接可以上生产的Fintech应用体系。这类公司通常需要较强的能力。包括技术研发能力、丰富的金融业务经验、链接外部资源的能力。在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将上述科技研发、金融经验、外部资源进行集成为应用体系的能力。不少银行正是基于这种能力的积累,设立了Fintech子公司。包括兴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相继成立Fintech子公司兴业数金、建信Fintech、招银云创。同时,有些FINTECH公司也通过多年积累,形成了这样的能力。
银行端的分化
呈现为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的分化。
大银行在发展Fintech方面,更倾向于自我建设。虽然技术开发与维护成本高,开发周期长,但是可以更好地控制技术、人才和资源。在与外部Fintech公司合作上,大银行一般不会直接采购一个完整的服务,而是选择多个供应商,融合各自的细分优势服务,自己集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大银行通常会选择资源型和技术型的Fintech公司合作。合作方式也往往就是交付性的合作。Fintech公司通常只是提供协作,锦上添花而已。
对于中小型银行来说,面临大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前后夹击,迫切需要依靠Fintech来实现转型,缓解市场竞争压力。除此之外,中小型银行在技术储备、人才建设等方面都面临不足。中小银行自己建设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需要Fintech公司整体一条龙服提供务,“雪中送炭”。所以通常会选择应用型公司进行合作。合作方式上,由于银行自身迭代更新的能力不足,往往采用分佣的方式与FINTECH公司实现紧密捆绑,联合运营。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