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三:Fintech 与绿色金融

分论坛三:Fintech 与绿色金融
2018年04月22日 06:18 新浪财经

【金融曝光台】近年来,银行卡被盗刷、买理财遇飞单的案例屡见不鲜,金融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 【黑猫投诉】

  新浪财经讯 4月22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举办的2018绿金委年会在北京盛大开幕。与会嘉宾围绕“Fintech 与绿色金融”展开研讨,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未经嘉宾审核。

图为分论坛三:Fintech 与绿色金融论坛现场图为分论坛三:Fintech 与绿色金融论坛现场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主持人:各位来宾,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年会,大家也参加了上午的论坛,都了解了我们绿金委从2014年底成立绿色金融工作小组,到2015年设绿金委到今年这是第三年。

  我是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王遥,作为当初绿色金融工作小组的最初的成员一直走到现在,我们感触颇深。这几年从推动绿色政策的框架到后面方法学的研究,到各种产品创新,绿金委在其中做了很多事情,我们也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其中。

  今天我受主办方的委托,作为论坛的主持人,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论坛。金融科技是一个非常热的话题,对我本人来讲我是对技术了解非常少,我也觉得很高兴能够主持这场论坛,对我来讲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今天的专家有两位是来自银行,还有两位保险领域的专家,还有一位来自于公共环境数据中心马军老师,马军老师在这个领域做了很长时间的工作,非常令人尊敬,他们在环境数据的搜集和应用上现在有非常多的成果。还有深圳互联网金融协会的秘书长曾光,曾秘书长会从整个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方面的应用,金融和科技两个方面怎么结合,给我们谈一些相关的观点。

  首先问彭总,邮储银行和IBM已经合作推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产托管系统,这个叫区块链应用与银行核心业务一个很前沿的实践,邮储银行在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的方面有没有什么创新的实践?

  彭作刚:谢谢王院长,今天非常荣幸参加这个论坛,又是作为抛砖引玉,第一个发言。

  邮储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做了一点探索,比如在与IBM共事、合作,在资产托管业务,区块链平台方面我们创新应用智能合约、分布式共享账户、共识机制,以及区块链技术中的P2P网络技术,比较好的实现了资产托管业务中的各方信息共享,托管投资指令智能控制。尤其是比较好的促进了客户隐私保护以及数据安全,托管业务涉及多方,一般至少有委托方、受托方、资产管理方以及投资顾问方,一般有个审计方,五方,通过这样一种机制能够比较好的优化流程,实现了多方信用验证机制,以往的周期比较长,过程比较复杂这些痛点问题的解决。我也是听说我们通过这项技术的应用,比以往的流程节约了60%到80%,我自己也觉得比较吃惊,这不是我们所在的授信管理部的应用,是行里托管业务部的应用,觉得效率、风险控制的提升,还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个就是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方面。

  另外一点,跟大家介绍一下邮储银行在金融科技应用,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上,邮储银行我们的定位主要是一个普惠银行,我们的资源禀赋、网络、客户结构、资产负债结构,也决定了我们主要的资源、精力、业务是放在普惠金融领域。大家看到最近这几年,金融科技真正应用的比较广的如火如荼的领域,就是在普惠金融领域,普惠金融领域我们在这方面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和挑战,当然这种挑战对我们也是一种倒闭,就是要求我们邮储银行作为一个传统的,在2007年之前我们还是整齐合一的银行,真正成立商业银行我们只有十年多一点的时间,真正像市场化的改革转型,我们和兴业银行相比差距比较远。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我们从全行自身战略上,还是高度的重视。

  我自己总结,我们大体上实现了五个一体:

  首先我们在公司治理上,对于金融科技、绿色金融方面体现到规划中去,体现到行里的战略中去,我们在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三年规划里都有体现,每年年度的工作目标,各个部门、分行最后要落实到具体的环节里去,这个通过公司治理的机制健全完善,还是给予比较好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我们在渠道方面,我们现在网点覆盖全国城乡,接近4万个网点,除了物理的网络之外,关键要发展虚拟的渠道。在座都已经很少去商业银行的网点,其他金融机构的网点,现在基本上实现了手机银行自助,实现了基础的金融服务。我们也是同样如此,我们邮储银行去年就新增了2700万户的手机银行激活客户,活跃的客户比这还少,我们整个手机银行超过一亿,活跃的客户也只有一半左右,但是既使是一半,尤其是考虑到我们邮储银行用户大量在县域和农村,在消除信息化的鸿沟,普通金融的鸿沟方面,我觉得金融科技的应用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我们是在产品方面,过去传统的产品很多要到物理网点,特别是要签订纸质的合同和单据,但是现在我们通过产品上的升级,尤其是在零售信贷服务领域,无论是在个人个体工商户的消费信贷领域,还有小微企业服务方面,通过金融科技的应用,也实现了无纸化、及时化,这种及时性、实时性,大体上可以做到当天之内,这个效率节约比以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自己也感觉和一些真正的Fintech公司也还有差距,主要是因为差距上来自于监管对于银行的制约要比他们多。比如说我们在账户的开立上,有的时候必须到现场开户,在反洗钱的要求上,对商业银行的要求非常高,以及在资金用途的要求上,去年监管新增以后对商业银行的要求特别多,我们也有两三个分行因为消费贷的资金流向股市、房地产的首付,受到比较严肃的出发,但是这个在现金贷领域、金融科技公司,这些非金融公司放贷受到约束确实非常少。现在我们看到央行行长都提,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统一的监管,如果一个标准的话,我相信对于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大家会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第四,在业务流程上要再造,按照现有信息化发展的水平,我们优化流程,无论是从前端开始跟客户的界面上,我们通过电子签名、人脸识别,很多真实身份的验证上,尤其是现在生物识别技术的进展,也都是在加快应用,这方面可能我们也高度关注里面的风险。现在比较常见的应用像靠刷脸取款,这方面探索比较快一点。

  第五,在风险管控上,商业银行核心还是经营风险,在风险管控的环节方面,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主要是大数据,我们要整合各方面的数据,这样来实现客户比较真实准确的画像,实现审批的智能化。

  我大体上觉得五位一体方面我们邮储银行在做探索。

  主持人:谢谢彭总,我想问一下陈亚芹处长,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一直处在一个先锋地位,他们做的时间非常长。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金融科技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但是这是趋势,我们很想了解兴业在这个方面有没有一些应用金融科技的手段,来促进你的产品和业务创新,目前有没有一些布局和实践?

  陈亚芹:本来在绿金委开展的工作当中,兴业银行也牵头其中一项,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我们在产品创新这个小组设立之初,在确定了几个大的产品创新的方向上,其中之一就是金融科技,我们小组当中也吸纳了很多金融科技领域的专家,我本人也是边学边干,在金融科技领域可能谈不上有多专业,但是我们一直在跟他们及时的交流,有些信息上的沟通,有些模式上、产品创新上的一些碰撞,希望能不能把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开展一些比较实际的应用。

  我首先想简单谈一谈我本人对金融科技这个事情的理解,彭总刚才讲了很多我很认同,金融科技本身的发展,对传统银行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再谈一谈我们已经尝试做的结合方面的工作。

  金融科技不知道有没有一个严格准确的定义,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手段,将来更多是商业模式,以及未来影响整个金融市场运行规则带来的变化。应对金融科技,传统的商业银行很容易形成的观念,好像已经被互联网远远的抛在后面,或者很多的方面实现了一些超越,但实际上传统银行机构由于这么多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监管机制的约束,在某些方面没有办法直接取得一个突破,但是并不代表我们没有做好准备迎接这些变化,我们也是敞开怀抱,拥抱互联网、大数据、金融科技。

  兴业银行本身,我自己也跟我们的科技部门、信息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同事做了一些沟通,兴业银行已经尝试开展的工作,主要在几个方面,我们首要关注的是对传统产品和商业模式带来的影响。在商业模式对公、零售、金融市场的条线,都有一些影响,零售方面可能是受冲击比较大的。针对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带来的这些影响,我们从几个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比如说我们在支付方式上,我们主动的跟互联网支付渠道进行对接,在绿色金融领域也有一些应用,比如水务、供暖,类似公用事业性的企业,支付结算方式的便利,对这些企业的现金流的提升和稳定,以及帮它在吸引来一个更好的客户来源,是起到一个很好的帮助。

  比如在供热行业,以前都觉得供热企业大部分是亏损运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热费收不上来,有客户意愿性的问题,也有支付方式带来的影响。以我本人来说,每年供热公司给我打电话,让我跑到一个网点,带着什么东西缴费,像我这种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出差,我肯定能拖着就拖着,但并不是我没有这个意愿,我是很愿意交的,这是一个生活当中的小例子。

  第二个方面是金融资源使用的效率上,比如像我们推出来的网贷产品,我可以基于大数据,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根据他的税收、政府的奖励、整个现金流的情况,拿到这些大数据,可以对他的金融方案、规模进行一个自动化的测算和匹配。

  第三个体现在财富管理,之前有一个新闻智能投顾,机器人操作的比很多年的基金经理成绩还优秀,我们也在尝试采取这种方式,对我们现在的一些资管类的产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还有一块是人工智能,以建行为典型的,在上海刚刚开了一家无人银行,我正好上周在上海出差,特意找了个时间参观了一下,去了发现它也不是完全无人,还是有人在那服务,而且一些正常传统的金融产品,可能以前我们通过一些自助机办理,主要体现在功能上。我觉得它最领先的方式,比如整合了一些图书馆、游戏类的,可以比较跟哪个明星长的比较像,这个是体现了一个迎合未来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习惯的问题,这也是金融科技对银行提供的服务的能力,或者是服务的方向上的一个引导。

  第二个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在风险管理,我们利用大数据、各种各样的信息抓取,今天上午我们部门的领导也发布了一个点绿成金的绿色金融的系统,绿色金融系统当中很重要的一块职能,金融科技在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实际操作落地,我这个还专门找风险部的同事要了一个很详细的介绍,他们有一个产品树,针对风险管理的各种需求、不同阶段流程,都有相对应的系统。今天上午我们系统跟它也有对接,黄金眼系统的功能是把现在一些可视化的关联技术,可以把客户的担保资金,关联关系网络上百项的指标构建起来一个客户的异常评分系统。我们从负面信息、正面信息、所有公开渠道、非公开渠道的信息,都集中在大数据平台上,就叫黄金眼,每周都会对这些信贷、非信贷的客户进行全面的扫描,黄金眼的系统还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获奖的,专门到监管机构进行了汇报,它起到最重要的功能可以对客户的一些存量业务实现预警,根据目前的统计,预警的准确率能达到55%,运行到去年年底上线到现在排查的风险已经达到77个亿,这个大大的提升了银行在这方面的风险管理能力。

  还有一块比较重要的叫合贷宝,更多是为了节约银行业务操作当中的流程和人力成本,提高效率的,它可以把自动抓取和网站的数据给客户形成一个客户画像,自动生成一个征信的报告,这样就避免了以前都是人工开展,可能会存在一些造假、效率低、工作量大、人员的变动带来操作上的失误,我们初步的统计,每年可以节约人力成本6000万。风控搜和负名单,更多从负面控制的角度,我们目前已经跟公检法、环保、税务、反洗钱、P2P平台跟他们黑名单、灰名单进行对接,把这个实际应用到了授信政策当中。现在发改委在牵头做信用中国的建设,将来这些数据有可能都会放在它那里,只不过它是在出原则,银行在操作层面已经开展了。

  有了这些之后,我们把现在管理的上万亿的资产,有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都筛选出来,如果上了黑名单,会对每一个企业用户、零售用户,未来在整个金融市场上所有的融资安排,都会产生一些影响。比如授信政策当中,你到了黑名单,对授信的总额就会有一个控制。

  第三个大的方面,服务方式和能力上的改变,我们现在面临的客户群体都是90后,目标都是未来的服务人群,他们从小就在接触互联网,他们消费习惯和观念都不一样。怎么样针对他们的喜好设计金融服务的应用场景,这个也是要靠金融科技的手段来解决的问题。

  还有一个方面,要靠科技办行,未来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可能就是一个科技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竞争,这也是一个好事,对整个金融系统对我们是一个倒逼。

  王院长所提问的,我们毕竟还是在讨论在绿金领域的应用,上午介绍的系统也是通过种种技术的手段实现了运营管理,比如说绿色项目的识别筛选、风险管理,包括现在跟环保部企业环境评价以及环境违法信息的整合,包括运营管理考核评价生成一些报表,这本身是一个案例之外,我们还希望、也正在计划把系统进一步升级,我们积累了这么多服务的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的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对这个行业在未来的运营做一个预判,对行业的景气程度、绿色产业发展的趋势,甚至把未来这些绿色技术的推广使用,来做一些需求和供给上的匹配。还有一个方面,针对特定的具体融资主体,我能够通过它的历史运营情况,或者上市公司有一些公开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投资人对他的关注度、兴趣度,能够自动的生成投融资服务方案方面的安排。

  最后一点,现在监管机构非常关注的是数据治理的问题,国务院上周刚发了一个文件,要加强金融领域的数据统计工作的排查,昨天我们收到了人民银行的文件,要到各个银行去开始开展检查了。其中包括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到底是怎么做的,标准之间的影射、执行,到底做的怎么样,我认为这也是数据治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我第一个问题先讲这么多,谢谢。

  主持人:谢谢陈处长,刚才两位银行业的专家已经给我们介绍了一下他们的经验,现在问一下两位保险的专家。首先问周总,请您再介绍一下您上午没介绍完的平台。

  周俊华:我在谈巨灾或者巨灾保险的科技方面,我先讲一下再保险是怎么回事儿。

  再保险就是直保公司的保险公司,我们的客户就是保险公司,平安就是我们主要的客户,保险公司所做的业务当中,很大的一部分也是风险比较大的部分,比如说巨灾、人为的,大家可以看到整个全球再保市场,去年整个再保市场不好,那是美国的三场飓风造成了保险损失达到1000亿美元。中国也有这种情况,比如我们的天津812大爆炸,还有一些大的台风,只是我们中国目前的保险深度相对比较低,发生了大的自然灾害之后,赔付相对比较低。

  比如今年是汶川大地震的十周年,当时的保险损失在里面的赔付不到1%,随着我们保险业的发展,这些现在巨灾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再保险公司在里面承担的损失,也会越来越大,而且很多是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自然灾害的损失。

  在这个条件下,我们成立了巨灾研究中心,开展了很多巨灾领域方面的研究,这里可能和传统的保险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别的险种,比如车险、人生意外都有很强大的大数据支持,风险评估可以基于传统的统计学来做。而对于巨灾来讲,由于它的概率相对比较小,但是影响比较严重,我们就要结合新的研究手段,和一些与巨灾领域相关的数据、研究机构的成果,来做我们保险行业的风险评估。

  我们今天上午提到的巨灾平台,整合了现在这些和灾害相关领域的数据,比如气象、水温、地震、滑坡、泥石流、雪灾、雷电,所以把那些原始的数据通过分析,然后以一种保险行业所能解读的方式,比如我们做到每一个区域、每一个灾种风险等级的大小。比如这一栋楼位于地震风险会怎么样,暴雨风险会怎么样,可以通过平台在这上面做一些给所有用户、保险公司有一个等级判断。我们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些数据的融合。

  第二个层次就是风险评估的模型,风险评估的模型要做很多的模拟,而不是基于三五年的统计,比如地震来讲,唐山地震40多年了,汶川地震10年,过去那么长的时间段才发生。如果我们保险一年一保,你要收多大的价格,这要涉及到我们和地震部门去谈地震的分布、断层、各种结构,我们还要结合工程方面,比如防震标准,把这些科技应用的手段结合在保险的产品,保额、免赔额,才能形成一个评估的结果。

  第三个层次,保险产品,保险解决的是风险的一种转移,被保险人的风险在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甚至国际的资本市场里面,怎么去转移,每一个参与的主体在里面承担了一个什么样的风险。这个保险产品要能够度量,度量我们用模型来解决,接下来要通过一些新的科技手段,在产品开发上做一些更适合渠道、提高承保、定价、理赔,提高效率的方法。

  这里举一个例子,现在都可以用手机APP买东南沿海台风的,一点开一定位,你家的房子是属于你的,就可以买一个根据风速的,当那个风速达到多少,降雨达到多少对你房子造成破坏,直接通过互联网进行赔付,也没有察看,我们在保险领域从渠道、定损、理赔都比较便捷,更刚才银行的两位同仁讲的一样,我们能够让效率提高。

  我们2C端对再保公司这种商业模式比较少,因为我们直接客户是保险公司,其实我们的服务对象是B端,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实际上要做很多的从科技手段上的防灾、防损和风险管理。比如说有预警的这些信息,发布到公司,通过这些公司发布到被保人的手中,让他们更好的防控风险。而且面对风险在转移的过程当中,还有一些比较大的风险,比如通过巨灾债券的形式发,国内第一只巨灾债券是中国再保险发的,这个债券当中国的地震风险,中国再保险承担的地震风险,通过第三方的机构成立一个SPV(特殊目的的机构),再发到投资人手里去,这也是一种风险的转移。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的地震风险变成全世界共同承担,这是从风险转移的角度来谈的。

  我们现在主要做的工作,我们定义为ABCD,怎么在我们巨灾领域当中合作,能够更好的把风险评估的更准,能够为此研发一些更好的产品,促进风险转移。

  主持人:绿色保险的范畴很大,除了环境污染责任险、巨灾保险包括各类农业险,都是绿色保险的。平安保险理赔部总监徐总,了解一下在过去一年中银眼系统在应用层面有哪些进展,有没有一些障碍需要突破的?

  徐伟:感谢王院长的提问,也非常感谢刚才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再的周总,对于再保险领域的详细介绍。

  我去年袁总对于DRS2.0系统做了一个业界的发布,同时在2017年我们对于DRS系统进行了一个全新的升级,升级为3.0的版本。我们DRS系统主要结合了国内64年自然灾害的数据,可以实现四方面的功能:灾害评级、风险预警、对于客户、产品制订差异化的专属风险地区,主要是这四方面的功能。

  2017年我们对于整个DRS系统进行全面的升级,重要的举措是开放了对于DRS对于客户、政府、公众、合作伙伴全方位进行了开放,提供了风险管理的服务。其中在轨道交通、基建、高层建设等三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下面我简单的结合我们在高层建筑风险防控上的应用,以及平安风险风控最新的实践举措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去年我司在业内首推了高增建筑风险防控物联网+保险的全新风险防控的模式,建立了针对于高层建筑全新的防灾防损的体系,为高层建筑主要是火灾的风险,增添了整个高科技的利器。这个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全一新,一全指全过程,保险公司会深入的介入到高层建筑,从设计到建筑、运营的全过程当中,从源头上控制风险。一新搭建了智慧物联网消防监控的平台,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系统监控消防系统健康的指数,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数据的方式统计高层建筑在进行防火管理的有效措施。达到的效果,当火灾风险达到预警阀值的时候,我们就会启动电话自动的呼叫功能,直接触发到相关的联系人,及时进行相关的处理。

  这套崭新模式的背后,是整个DRS系统的支持,同时我们这个模式也应用到了整个互联网3D实景重现,包括雷达卫星遥感的整个创新技术,可以通过一图掌握高层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状况,该作业模式目前已经在国内部分的高层建筑,已经进行相关的应用,包括上海中兴、平安金融中心,包括中国尊的风险防控的工作当中,也为我们高层建筑的消防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路。

  第二方面,昨天平安最新发布的一个风险防控的举措,昨天平安连同上海同泰火安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举行了火灾实验基地的揭牌仪式,这是整个保险行业第一家火灾实验基地。目前实验基地除了常规的火灾、实验设施以外,还引进了国际领先的隧道、底下建筑、文物建筑的实验平台,未来主要是实现三方面的功能:

  功能一,消防设备、新技术的应用。

  功能二,我们为企业客户提供整个生长安全的培训。

  功能三,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提高整个人员的风险防控水平,进行相关的火灾实验。

  未来平安的风控,主要致力于风险、保险加风控,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模式的探索,未来我们也寄托于以基地为基本的起点,后续逐步的搭建多种形态的风险管理认证的平台。同时进一步提高整个保险行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助力社会整个防灾、防损水平的提高。

  主持人:谢谢徐总。下一个问题问马军老师,马军老师你们在公共环境数据方面做了很多年的积累了,最近你们也是在绿色供应链方面做了一些创新,你们跟NRDC合作开发绿色供应链CIPI指数,区块链技术现在被认为是有利于解决供应链金融的开放性,您怎么看待金融科技和绿色供应链金融相结合,您认为有什么样的发展契机,或者把您现在做的工作也跟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马军:谢谢王院长,今天作为绿金委的理事单位,非常高兴能参加今天的年会讨论。

  如王院长所说,我们现在看到重大的机遇,我想这个机遇首先是源自于环境数据的大幅扩展,这种扩展达到了某种井喷的程度,背景就是中国环保部门不断在持续的公开,其他的一些资源相关监管部门在公开,而且从中央环保督察强化监管,企业的相关环境表现的数据,也有极大幅度的扩展。今天如果打开我们的未蓝地图手机的应用,把这部分数据集成到手机上,就能看到全国3600个以上空气检测的站点,包括数千的水质,河流、湖泊、引用水源、地下水,包括首次有了海洋的一些数据。包括土壤风险源的数据,第一次进行了大幅度的公开,这些都是不一样的。在上面百万级的企业,不但和数据库进行了一个关联,这些企业环境表现,而且都落到了电子地图上,都可以形成对周边的影响,和它自身受周边各种环境条件影响的风险的评估。这个是以往所没有这样的条件。

  第二个方向数据应用,在绿色供应链的方向,比绿色金融方向取得的进展要更加的快,而且它是更远的,这里面主要涉及到国际大型的企业在中国,因为他们已经有20年的供应链环境责任、社会责任管理的经验。现在特别是在中央环保督察,过去两年的强大压力下,甚至上到四五级供应商的被关停,在某些危废或者园区污水处理厂被停的情况下,也能导致他的供应链的断供,这个断供的风险变成实实在在对他来说是商业的风险,不再是仅仅在CSR的方向上要去管,而实实在在必须去看。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跟以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现在同事每天和这些大型品牌进行交流。向供应链那么高层面去延伸的时候,所涉及到对他们的挑战,既使是全球最优秀的企业,已经开始力不从心,管理一级供应商还可以,二级勉强,现在向三级、四级、五级怎么管,这么多数据怎么去处理,我们每天收集到的数据,在过去一两年的时间都是在翻番的状态在增长。这些企业希望能够用更加先进的方式,更加新的技术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就开发了生态链一套系统,让这些企业、品牌能够实时动态的关注到所有的供应商,包括不同级别的,要求它的供应商也关注他们自己,再向一级向上一级延伸,直至生命周期的这样一种可能性已经产生了,由这样一种关注所带来的就是实时动态多方信息同步,不再有原来那么多沟通的成本,漫长的交流和解决问题。

  由此引发的这些不去关注的企业,风险会进一步加大,供应链的环境风险来自于政府的处罚、督察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风险,但是供应链上一旦被停止订单,现在很多品牌已经写入到了采购标准里,一旦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现在一些品牌要求的是一个月必须要有效的说明,三个月到六个月必须彻底解决,很多问题必须要及时了解,一旦不能跟上,订单被停,它是双重的处罚,环境处罚和其他供应链上的风险。所有这些风险,我们作为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绿色供应链在这儿产生了某种契合,我们需要和这些品牌同样了解,和这些供应商同样了解,特别是大量生态制造性的供应商企业。如果我不去,忽略风险,很多金融机构在做大数据的整合,这是特别积极的,我们现在在这个领域里耕耘的时间更久一点,我们希望能够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如果大家能够有效的跟进它,这个风险就转化成了某种机遇,一方面降低贷款的风险,现在数据的交互已经非常密集,很多供应商被推动公开大量的数据,数据的交互会给我们识别绿色的投资项目,能够带来很好的机遇。

  我最后想提一点,我们现在作为金融科技,大家都在看区块链这样一些技术,难度像比特币那样的是虚拟的状态是最容易的,但一旦落到实践中间,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是非常大的挑战。真正能够落实的,很多说是区块链,实际上是一个可追溯性传统的复制,但是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如何确保原始的数据的真实,然后再用区块链的技术,保证在一层一层的层级之间不会出现问题。我们和众多的环保伙伴,以及专业的机构,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形成对于这些企业出现的环境问题,从识别一直到最后,怎么样从信息公开,一直到最后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审核,这样一整套解决的机制,这套流程、标准实际上已经被广泛的认可,我想这方面其实是我们在金融方面绝对没有这些金融机构伙伴这么有经验,但是在环境的方向,也是高度技术性,而且还有很多复杂性。

  这两天都看到,从央视集中的报道,到环保部昨天重拳出击在这些忽略环保督察结果的,可以看到你虽然跟政府的部门对接在一起,他跟你说这个企业没问题,这个投诉不是真的,实践中间到底是否是这样,需要第三方的数据。我们恰恰所做的就是这样一些工作,我们跟RDC一起开发的CITI的指数,包括绿色供应链的一套体系,都是用来做这个,这方面有很大的机遇,我们期待环保的技术和金融技术更多的融合在一起。

  主持人:谢谢马军老师,数据的可得性、真实性、完整性非常重要,尤其是现在环境数据方面。曾秘书长,刚才前面专家都从所做的业务和相关的方向,给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经验,我个人也经常会有困惑,我们在这里面利益相关,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和诸多数据共享的利益相关方,每个角色在这里面有什么优势,特别是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怎么样去实现优势互补。

  还有一个问题,这种数据的共享,怎么样能够在一个平台中大家共享,而不是多个平台,每一个平台都要建一个这样的平台,事实上跟以前没有太大的区别。

  曾光:大家下午好,我是深圳互联网协会秘书长曾光,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协会是在深圳市政府指导下,成立一个官方行业自律组织,目前三大块工作,第一块是配合整治办进行网贷行业验收、备案、整改工作。第二块是在党建,特别在非公两新组织党建也是深圳市的单位之一。第三块是金融科技,这一块也是我们在和政府部门一起推动相关的金融科技创新、落地、研发、评奖等等一些工作。

  刚才主持人提到一些问题,现在金融科技很多机构都在参与,包括传统持牌金融机构,类似于BAT互联网,信息技术机构,监管科技,都在不同程度的参与金融科技。他们的优势和劣势和差异化比较明显,传统金融机构,我原来在银行工作,我原来在银行从事的就针对两钢一上行业授信,后来离开银行了。前十年钢铁、煤炭是最火的,我有深刻体会,银行有它的优势,第一个是面向公众,信用成本是很低的,信用值很高,可以很低的负债成本,募到很多的钱,资金成本很低。第二个它跟公众的信任成本比较低,容易让大众相信他,第三个优势在于数据量,特别是金融行业的交易、授信,各种环节里积累的数据量,可能是互联网机构所不能比的。

  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第一个是一行授信体制机制激励不够灵活,原来很多跳槽去银行的不太适应,又没有股权、期权,激励方式也不是很灵活,要受到层层汇报、受限,大的框架在上面,很多人去了银行之后最后走了,不太适应自己创业去了,机制问题。第二个问题,创新的动力,银行和大的金融机构都在创新,但是创新的尺度没有BAT互联网企业创新尺度大,也许会错过一些机会,但是我觉得等到传统金融机构看清楚之后,它的机会也很大。比如平安集团也是我们协会的会长单位,包括平安科技、平安一账通,都在转向金融科技业务主导的,平安一账通确实推出了很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工具。金融机构也在迎头赶上。

  另一块我们也接触大量的互联网企业,他们也在从事金融科技的技术研发、标准制订、应用场景落地,他们的优势也非常明显,机制非常灵活,大家为自己在干,也比较愿意加班,深圳有两波下班高峰期,一波是6点,还有一波是10点到12点。从这种动力来看,他们可以做到很多创新,但是劣势也比较明显,在于往往一些互联网企业,中小企业做的东西,往往不能马上被应用到机构应用场景里,他们开始也只能从边缘化,不受人重视的领域切入。

  大家前两年讲的比较多的是竞争,现在主旋律还是合作为主,大家发挥各自的优势,资金机构发挥信用陈本低的优势,互联网发挥创新的优势,互联网企业有一些金融机构触达不了的客户。邮储银行能够触达到二三线、三四线更低层的用户,互联网企业拼多多这种能接触到六七线城市,比金融机构接触的层面更深一点。应该结合传统金融机构资金、信用品牌的优势,和互联网企业的渠道和获客成本低的优势,我相信在这种结合里,会有非常多的点。

  绿色金融、绿色能源供应链,讲一个案例,金融科技的技术怎么样和绿色产业结合起来,这个事情正在做,正好有央企旗下有一个新能源集团,运营一些分布式的光伏电站,这些肯定是代表新能源。金融科技公司在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数字发电资产可信数字化的问题,第二个是一个追溯的问题和溯源问题,我认为区块链技术在这两个方面可以有非常长足和深远的应用。现在目前很多区块链技术对供应链技术都有所介入,我去过世界银行,我问他们对金融科技怎么看?他们说区块链技术正在应用,应用在土地管理、供应链,但是大家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在上链之前,在资产数字化之前,怎么样保证这个资产是真实有效的,是没有被欺骗的。这个问题目前行业内有一些其他的解决办法,互相验证,包括把账本的容量可以扩充一些,把结点相关的信息放到结点上,等等一些方式。你处理问题,如果结点的容量太高,可能交易并发量、吞吐量会下降,金融科技的重点是如何在三角里达到一个平衡,又要信息量大、并发量高、交易快、真实,我觉得不可能,里面怎么达到平衡最重要,这是我们协会和我本人比较感兴趣的领域。

  我们也在致力于推动企业合作,这是我们一个简单的观点和陈述。

  主持人:第一轮问题各位专家都介绍了非常好的经验。第二轮问题,彭总您是授信管理部的,可能在授信管理过程中,怎么应用金融科技的手段解决信用的难题,更加具体一点,在银行你们是怎么用金融科技手段将外部的企业环境信息为金融机构用,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准确性。你们主要是以普惠金融为主,支持中小微,在这个方面怎么样应用金融科技手段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手段。

  彭作刚:确实这个问题对邮储银行来说不太容易回答,现在绿色金融,特别是绿色信贷,因为还有一块是绿色债券,这一块无论是从人民银行还是银监会,它所定义的受众、借款人、融资人,基本都是大中型的企业,这些客户的环境信息、第三方的数据、政府部门的数据支持,我觉得相对来说要充分一点。但是对于中小微,特别是普惠金融部分,我感觉确实比较困难,就像今天讨论的主题,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有非常好的应用,绿色金融在大中型的融资服务领域有非常好的应用,但是金融科技以及绿色金融的结合,在普惠金融这个领域,要应用好的话,目前还存在比较大的挑战。

  比如在客户的识别上,小微的客户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我感觉还不仅仅是大中型企业所带来的,这些负面的影响,我们14亿人口,每个个体带来环境的影响,累计起来总量非常大。在普惠金融领域,怎么把绿色落地,首先要在识别上,识别上需要标准。包括绿色农业,食品安全领域,这些标准都不是很清晰,我们在融资服务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

  中小微和个人,如果把绿色的理念建立下去,这个里面的成本比较高,成本就是因为每一个个体高度分散,如果不依托金融科技,肯定成本降不下来,但是依托金融科技标准非常完善。

  我们在积极性上,现在绿色债券发行了以后,地方政府在贵州有绿色金融实验区有五个省份,地方都有政策,还有一定的资金扶持,但在中小微领域都不够,包括税收,以及在商业信贷上的特殊支持。人民银行银监会绿色信贷的统计都没有包括进去这部分,它是不是绿色,既使是绿色,但在金融机构这边享受不到来自监管评级各方面的政策上的支持。

  在可持续性上,这方面要形成长效机制,比如绿色一定是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控的角度,极大的降低风险,无论是从经济效益、社会责任上,都非常愿意去做,但是确实成本比较高,降低了风险成本,但是提高了其他方面的成本。各个金融科技的结合,金融科技的结合一定是一个方向,需要一些前提条件,特别是在标准方面,这个领域未来我们需要学术界、理论界专家一起来合作,共同推动非常光荣的事业。

  主持人:陈亚芹你认为在助推金融科技,助推传统银行业的绿色转型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

  陈亚芹:讲到挑战,其实我把这个问题换个我自己的理解,也是对金融科技的一个期望。我们做绿色金融不忘初心,我们的初心就是想把绿色的项目、企业,带来的绿色效应能够内生化,这个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体制机制、政策、商业模式都是具体实现的问题。

  我认为最大的挑战,其实我们现在数据来源、信息来源、科技手段,其实是很多的,存在的问题有可能是一个比较分散。上周刚好在环保部开会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在讨论环境信息共享的问题,参会各个代表都分享科技建设、系统建设的情况,每家都有几百个系统,我们怎么把这些资源在有这么好的现有科技手段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整合利用,最终真正能够把数据、效益、风险提示能够做到共享科学、安全。

  还有一个很大的挑战,对于科技能力方面是一个挑战,就是安全性的问题,如果我们将来很多的业务开展,或者一些基本的金融系统的运作,都高度依赖于金融科技的话,我怎么保证系统运行、技术数据、客户信息的安全,我的配套机制、保障措施,可能我们是不是就要稍微往前想一点,要同步建设起来。在金融系统这么大的一个体量的前提下,如果出现这种风险,基本上很难解决,而且很难控制风险,发现问题再解决它已经很难了。

  第三个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还有一个很大的挑战,随着客户的期望,客户的体验度、敏感度的变化,我们怎么样开发出相应的服务模式,才能更多的吸引到他。在银行传统业务开展的时候,怎么还能让客户接受,他愿意采纳、接受,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冲击下,还能找到原来传统业务的转型或者替代的盈利模式,这也是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主持人:我们研究团队跟一个金融科技公司做了一个绿色资产证券化的平台,我现在觉得一个最大的问题,利益相关方如何愿意把自己的信息共享上去,现在我们发现每家机构都做自己的金融科技相关平台,意味着每一个利益相关方都在做自己的,如何把资源整合起来,这是各位专家都提到的问题。

  周总,在刚才您谈到的保险体系,未来要形成这样一个合力,面临的什么挑战?

  周俊华:这个挑战和刚才两位谈到的一样,第一个也是形成合力,尤其在巨灾行业来说,实际上相对来说是比较割裂的,到现在国家成立的应急管理部,大家过去实际上是各个灾种在不同的部门管辖,气象、地震、水温,民政做损失,我们现在这些统一的作为我们这个行业服务,是不是有一个这样的共享机制,或者数据库建设,怎么去打通。我们也是朝着这个方向,来这样做,为此我们也正在筹建一家巨灾科技公司,如果审批结束很快会挂牌做这些主要的工作。

  对于定位上的问题,巨灾定位我们觉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巨灾、巨灾保险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公共产品,不像是最后付了保费,最后得到了赔偿,因为所有这一套灾前的防御、灾中的应急救助,一直到灾后的重建,不是一个个体的行为,它有一定的社会公共资源统一协作。如果把保险工作只是定义在最后赔付钱方面,这样越做越窄。我们通过金融科技的手段,在综合的风险管理当中,不管是之前、之后,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才能解决我们把这一块的真正能够做起来。

  回到绿色金融,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讲,也做了很多的尝试,主要是从场景、产品上,场景可能很多人了解,比如飞机延误,由于天气原因我们用手机的手段变得很便捷,大家可以做。在一些支持绿色产业方面、能源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风力发电,我们应用风的级别,累计的风速,最后它和发电量构建一个关系,包括太阳能发电,我们根据日照指数和水利的发展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海上风电我们做开发相对应的支持这些新能源产品,保险产品在里面推动。

  最大的挑战,我觉得这些新的方式应用,是传统保险的定位,风险的服务方面,我觉得要有大的突破才行。

  主持人:徐总,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对保险公司的业务会产生很大的变革,你们认为对于你们保险公司来说,它存在的挑战是什么?

  徐伟:首先我想分三方面进行介绍,第一方面我想介绍一下平安在整个AI、区块链最新的应用,平安集团的整体策略是科技加金融双驱动的策略,是以整个五大核心的科技,包括AI、云、大数据、生物识别,主要是主攻两个方向,一块是金融科技,一块是医疗科技。我们未来的定位,不但是一个传统的金融公司,而且未来我们是实现整个技术的输出,目前平安也在积极参与着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接下来落实到平安产险来说,我们在积极响应集团的策略,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在整个车险、农险、财产险都有丰富多彩的应用,从车险来说,我们推出了智能闪赔的实现,它可以实现一个功能是精准的图片识别,一键可以实现秒级的定损以及自动合价,更重要我们可以实现整个智能风控。过去推出整个闪赔策略的时候,据不完全统计,实际的减损的金额超过200万。

  第二方面是从整个农险来说,过去的一年我们推出了猪脸识别,包括无人机3D建模,包括整个卫星遥感技术。

  接下来重点简单介绍一下财产险的最新实践,结合整个企业客户的痛点,企业客户进行了充分的调研,集中反馈为服务不是很连贯,服务的工具不是很便捷,我们整个同质化的服务比较强,没有体现差异性。针对这三方面的痛点,我们过去推出了科易宝的科技工具,大家有兴趣可以在手机微信小程序解锁,如果有平安的个人客户保单可以实时进行体验。整个科易宝有三方面的功能,第一方面可以实现智能理赔的工作,当你解锁到这个程序的时候,首先可以通过OCR的技术,实现身份自动识别,对于规定的小额案件,现在据我们统计可以达到整个处理案件的80%左右,通过三步就可以完成整个自助理赔,客户可以在线上极速的报案,以及相关资料的上传。线上会有专业的团队,对整个赔案进行实时的处理,达到一天内实行赔付。

  第三方面开通了人脸的识别,包括电子签名的两个科技的手段,保证我们整个赔款的安全。第四方面是针对企业客户推出了年底的整个理赔账单的服务,帮你梳理清单。最后关于整个智能理赔方面,我们有一键呼叫功能,针对财产险专业性相对比较强的痛点,我们有专业的线上咨询团队陪伴大家共同解决,大家在赔案处理中的一些问题。

  第二个大方面,我们可以实现整个精准的风控工作,我们整个科易宝和我们整个DRS系统是全贯通的,我们可以实时定位到企业的精准定位,对于企业的风险状况进行及时的评估,当灾害来临之时,及时推送整个灾害的预警,以及风险防控的举措。第三方面我们可以实现整个大数据的共享,我们针对利用平安整个后台的企业数据分析,企业客户在生产各个环节存在风险进行定制化的风险推送,以及我们制订差异化的服务方案。

  这是我介绍平安在科技方面的三点应用。

  主持人:马军老师,在通过信息技术增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要提高它的程度,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您认为在这里面,如果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存在的挑战是什么?应该有什么样的建议。

  马军:底层数据真实性可靠性,事关金融机构是不是能够很好的被应用于绿色金融,如果底层不是真的,你传上去链再链起来也不是真的,这点必须要看到。要保证它的真实性、可靠性,中间还是有投入的,这点上这种可信源的部分,到底现在讲大家都不分享这些数据,因为数据是有投入,你做完了以后,如果分享了没有任何的收益,就变成了一种为他人做嫁衣,这恐怕违背了市场规律。这个方面区块链某种程度上有可能帮助到它,在这个过程中间明确数据缘起从哪过来的,在过程中是不是可靠数据的分享,用这样一些机制有可能的,但是我们必须要去看,最终核心还是大家要认知,这个过程中间,这些数据要去把控质量。

  我们自己去收集这些数据,大家都会说现在数据我有多少,但是这里面到底有多少真实可靠的、有效的、可用的数据,我们自己要做大量的数据筛选、甄别和清洗工作,将中间冗余、无效的数据要甄别掉。包括每天和环保部门和其他部门对接,因为有些数据从源头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些是大量的工作。通过供应链,我们形成的标准、流程,走过这些标准和流程,起码可以确定它是经过这样一个标准做出来的,是不是100%真实是一回事儿,我们最起码有一个标准化,大家可以确认一些事情。从这儿走过来就不一样,所有走过这个流程,在我们所做的生态链系统上这些品牌、供应商、投资者、银行,包括环保组织在地监督着这么多的企业,用我们生态链的方式,他们所做更加可信的数据源,是不是能够得到承认,我觉得新的金融科技希望能在这个方向上取得推进。

  主持人:最后曾秘书长,您也来谈谈您对于发展的问题、障碍,或者有一些相关的建议,可以跟我们提一下。

  曾光:我想简单谈三点,一个是方向,还有两个建议和问题。

  我觉得现在人类社会以一种碳迹的经济转向归机的经济,这个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个趋势里好碳能源比较多的产业、相关机构,会慢慢被淘汰,慢慢用更多基于机器人、AI,会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这个趋势下,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绿色产业、绿色行业和绿色机构,慢慢到市场里来,会成为主流。原来绿色金融、绿色产业不是一个主流,现在用五到十年时间是一个主流,这里面绿色金融大有可为,方向首先要很乐观。在这个过程中,今天从业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前景非常光明,道路肯定很曲折,我想今天坚定一下大家的信念。

  第二存在一些问题,问题突出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机制的问题,原来是罚你不得不环境,不得不做一些比较绿色的事情,但是人家心里确实想绿色的事情吗?不一定是,它是基于很多惩罚措施。第一要把观念改变,大家做绿色事情不是一个社会责任,是利国利民也利企业、利自己、利他人的事情,如果观念不改变,运动式的惩罚一过,大家又开始回到原样了。第二是机制问题,要更加自觉的做这个事情,而不是上面有很多的检查机构来检查我做,检查机构一走回原样了,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怎么样从其他地方得到一些东西回来,如果市场每个主体、每个企业都有这种机制,理顺了,不用我们推,自发会成长起来,机制要很理顺。

  第三个是数据问题,数据问题不光是绿色金融产业才有,其他每个行业都有,包括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行业,数据共享问题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解决数据孤岛、数据共享、数据政治性的问题、数据应用以及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包括企业隐私保护的问题,都是里面非常多的环节,这里面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建议环保部牵头搞一个环境信息披露中心之类的,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系统,通过立法方式,这个东西必须要立法,不管是上位法、部门规章、地方的规定,这套体系必须要尽快出来,不然从法律、人才、信息系统、技术等等领域,全方位推这个事情,整个中国的绿色金融才能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谢谢。

  提问:如果现在特朗普说,美国数据库公司停止对中国的支持,你们的数据库技术系统会不会崩溃,我们房贷是不是就一笔清零了。

  彭作刚:我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也问了一下托管业务的公司,这个解决方案实现了信息的多方实时共享,免去了重复信用校验的过程,将原有业务环节缩短了约60%到80%,用信用交换更为高效。我想如果您对这个问题还想深入的交流,回头可以请你到我们行里去。

  周俊华:关于巨灾平台一带一路国际化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我们现在保险和中国企业走出去,都要一些相应的保险服务。我们现在巨灾平台因为是1.0版本主要针对于国外,像全球再保险公司,他们这些服务是覆盖全球的,我们针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些风险管理的问题,我们相应的去搜集其他国家的自然条件的数据,自然灾害的数据,最后和我们系统叠加出来,这个第一步我们会以东南亚地区为主,看我们在外面的合作方一起推进。比如我们也很卫星遥感的公司,提供信息技术的公司,在开展这些合作。

  徐伟:整个智慧城市的项目,是我们平安科技和深圳政府在做的一个项目,我从规划的层面给你介绍一下,现在项目只在项目组层面在运作,其他层面没有对外公开,你说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如果有需求我们私下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陈亚芹:我回答不了你这个问题,我不是搞技术的,到底用了哪个芯片和系统我也不知道。说到中美贸易战的问题有点远了,我对我们自己中国的信息科技,要有一些的基本的信心,不可能银行这么大的一个金融体系性的运作,就全靠国外的科技技术的支撑,离开了它基本的运作都运作不下去了,我不相信,我还是有这个信心的。

  曾光:首先银行是有两地三中心灾备的,就算数据出什么问题,马上可以一两分钟恢复备份的。第二个特朗普只是禁止了高通、英特尔出口的芯片,但实际上银行已经在用的是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这个也可以肯定,而且银行这么大客户,也不可能直接从英特尔、高通买芯片,肯定从集成商、芯片服务器软件集成商。第三个也是去LOE化,去英特尔、EMC,大家在中国也意识到这个问题,都在做这个事情。第四,我觉得贸易战只是短期的情况,贸易战对特朗普政府、特朗普国内的企业杀伤力也很大,相当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个事情不会持续行长时间,不用担心。

  马军:我觉得说到贸易战,里面有地缘政治、产业的竞争,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素,但这里面也有一部分,大家是否能够在更加一致的规则下,现在有一部分说法,包括在一带一路和其他的方向上,我们是否达到了国际所认同的规则,我们中国大力的去推动环境保护,打赢这些污染攻坚战,包括加入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工作,特别是我们绿色金融的创新,包括绿色产业链能够参与,甚至是引领全球、绿化全球的供应链,形成我们所倡导的绿色标准,不但是落在后面,甚至是有更加引领的作用,这是会得到更多的认同。

  主持人:谢谢您提的问题,也感谢专家们精彩回答。

  最后我把今天专家们的精彩观点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今天主题是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它是ABCD,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技术创新,怎么样驱动绿色金融的发展,金融科技、绿色金融都是未来的趋势。金融科技能够给金融带来的特点是成本降低、提高效率、可信度提高、风控能力增强,同时它也会对传统的金融业务带来一些冲击。现状来讲,我们基本上从不同的业务领域,包括战略、渠道、产品和服务、业务流程管理、风控等等方面,事实上我们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布局。

  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首先一个是传统金融监管的约束、数据的分散,怎么样提高数据的可得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我们还缺乏统一的标准识别客户,客户接受程度也有待提高。还缺乏绿色激励的长效机制,因为目前我们绿色投资的成本相对比较高,我们对技术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能力也有待提高。还有观念也有待提高。我们专家们最后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传统的金融监管在金融科技的驱使下需要有所突破,还需要明确标准,同时怎么样实现数据共享、数据的价值实现。激励、技术升级以及客户能力的建设,都需要去提高。

  我们最后以热烈掌声感谢六位嘉宾带来的精彩发言。

责任编辑:谢海平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