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快速去杠杆

曹远征: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快速去杠杆
2018年07月19日 13:28 新浪财经

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新浪财经讯 新浪·长安讲坛(总第339期)6月14日在清华大学举行,50人论坛论坛成员、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担任主讲,题目为《金融危机十年反思》。

  金融危机到底是什么?曹远征认为,金融危机是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危机,任何经济体都有资产负债表,并且具有关联性,一损俱损。

  “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中的快速去杠杆。”曹远征指出,费解的金融产品、迟钝的监管者、神经质的投资者,构成了本世纪初这场金融危机的全部内容。“金融的核心本质是风险配置,而非资金融通。在配置风险过程中,往往需要国际市场提供产品和工具,这就是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意义。”

  中国现在尝试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就是宏观审慎下的微观审慎监管,借鉴了双峰模式,并有创新。

  以下为演讲摘编:

  金融危机实际上是快速去杠杆

  二十一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主要内容是费解的金融产品、迟钝的监管者、神经质的投资者。

  什么叫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理解经济危机呢,是生产过程危机,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扩张,于是出现了生产的过剩,生产过剩背后是产能过剩代表的一种过剩危机,这种危机可能是局部的,至少是在每个国家的,但是它跟我们刚才说的金融危机是不一样的,金融危机是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有资产负债表,如果再详细解剖来看,任意一个经济是四张资产负债表构成的,一个是政府,一个是企业,非金融机构,一个是我们在座每个人都有,是家庭资产负债表。当然还有我们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这四张表。这四张表如果摊开来看,还能加第五张,就是国际收支的资产负债表。

  怎么讲,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这种资产负债表的其中任何一张表的衰退,然后资产负债表具有关联性,这个表衰退导致其他表的衰退,其他表的衰退导致全面的衰退,由于全面的衰退导致经济的严重困难,所以是资产负债表的衰退危机。

  我们观察2008年的危机我们会看到,它是不同的负债表衰退构成的,比如这次金融危机是在美国爆发的,他是家庭资产负债表衰退,所谓次贷危机说穿了就是按揭贷款还不起,由于按揭贷款还不起,导致银行大量的坏账,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也开始衰退,由于金融机构在经济社会当中是系统性重要机构,它的衰退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严重衰退,政府必须抢救,这就是大而不能倒,当抢救金融机构的同时,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就会逐渐加大,就形成你现在看到的美国的现象,美国的国债这个上限在不断提高,两党争执的很厉害。那么就要,就出现了我们现在说的缩表和去杠杆的问题。

  你再看看欧债危机,比如希腊,它是政府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它是一个福利国家,但是经济又不行,政府要发福利只好借钱,借了钱发福利,有一天借不到钱了,政府资产负债表就开始衰退,原来持有政府债权的机构都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就跟着衰退,企业获得不到资金,这样企业资产负债表就开始衰退,减少工人,这样家庭资产负债表也开始衰退,欧洲的失业率曾经一度达到25%。这一类危机是我们过去很少见到的,资产负债表的衰退危机。如果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间,大家的资产负债表是关联的,一国的衰退就会导致另一国的衰退,于是一国的金融危机就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

  做一个总结,金融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新型危机,相对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它是综合性的、全面性的、世界性的,从而破坏力度很大,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我们看看,这是10年前的美国金融危机,它是由次贷引起来的。

  2007年次贷开始爆发了,但是至少在2007年以前,全球都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次贷危机,仅仅是个按揭贷款出现的问题,那么相应的措施也是中央银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缓解这个,但是很快故事就变了。一年以后,到2008年的8月,次贷就演变成正贷,紧接着金融市场,尤其资本上就开始出事,随后金融机构就开始大批倒闭,然后这些金融机构不仅是美国的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也是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风险向全球扩散,次贷危机转变成金融危机。

  次贷是个有毒资产,是烂菜叶,把烂菜叶做成一锅汤,把稠的按照一个价格卖出去,把半稀不稠的再按照一个价格卖出去,把最稀的再按照一个价格卖出去,那么最稀的我可以有很高的风险议价,但是也有很高的风险。那么优先的可能会优先偿还,风险较少,但是你的收益也较少,然后我推到市场上再去卖,这就变成CDO了,担保债务权证,然后CDO再按照同样的原理加工,再形成优先劣后,于是它会一级一级衍生下去,突然你会发现一个小小的次贷产品会衍生出无限多的衍生工具,形成倒金字塔,金融危机就是倒金字塔崩溃。

  它的崩溃过程呢,现在看来就是一个去杠杆的过程,由于违约率上升,次贷价格下跌,价格下跌按照会计制度就用帐面减计,帐面减计是你的资产不太值钱了,同时在金融机构内部它有一个风险权重变化,这是要求它资产在减计的过程中,要求增加资本减少债务,又要抛出债券,债券价格继续下跌,这样你会发现,在分子和分母两端同时都在收缩,这个收缩的过程就叫去杠杆,金融危机是快速去杠杆的过程,这就叫资产负债表衰退。

  包括国内现在讨论问题,会不会在监管中间,由于监管过严导致踩踏事件,是讨论这个含义,由于某种触发以后是不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越循环越快,越快损失越快就导致金融困难,金融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快速去杠杆。什么叫金融危机?是资产负债表衰退中间的快速去杠杆。

  那么,这个去杠杆呢,是由资本市场开始出现,迅速向信贷市场传递,然后拖带了很多不仅仅是对冲性金融机构的困难,也导致了资产负债的金融机构的困难,于是危机由资本市场传到信贷市场,再加上衍生工具的放大作用,危机倒金字塔就开始崩溃,这个崩溃再加上征信机构的困惑,然后迅速的衰退产生,那么这样一个危机就由美国开始蔓延到世界。

  二十一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是什么危机呢?是费解的金融产品、迟钝的监管者、神经质的投资者,这构成了21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它说了三件事,一个非常难理解的金融产品,一个是很差的金融监管体制以及羊群效应的投资者,买涨不买跌,共同构成了金融危机。

  金融的核心本质是风险配置

  由此可以理解中国监管机构的调整,为什么保监会跟银监会合并,而证监会留在外面。

  金融的核心本质是风险的配置问题,而不是资金的融通问题,如果是资金融通,投资者和被投资者中间架起一个桥梁是融通,但是为什么投资者会请你架一个桥梁呢,你有什么更大的本事愿意把钱委托给你呢?

  金融机构要想起到中介作用,它是想给投资者在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给出一个相对确定的前景,它是在配置风险,它是在处置风险,金融机构因此它的核心功能是风险的配置及是风险的处置,任何一个金融产品实际上就是一个风险合约。

  怎么配置风险,两种途径,我们知道所有的风险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发生在未来的时空之中的,但是由于人类的局限,我们不可能同时把握时空,我们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走,要么按照时间轴走,要么按照空间轴走,这两种不同的配置就出现两种不同的金融机构,一种就是跨时配置,就是我们看到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它的核心是期限,那么他是借短贷长的,这是他的期限。借短贷长的就是一个期限中间的错配的风险,于是缓解这个风险的第一大手段就是流动性,换言之这种处置风险的方式,就是通过积累良好的流动性资产,把风险推向未来或者是把风险化解掉。

  举例来说,银行最担心什么,最担心的就是挤兑,一旦挤兑,在好的银行都会垮掉,那么银行怎么来对付挤兑呢?是用张三的钱还李四,用王五的钱还张三,这个东西只要转得开,这个风险就会推向未来,这类金融机构管理的第一要义就是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怎么获得呢?一个最简单的获得方式就是存款,存款既是未来可贷资金的来源,同时也是流动性的提供者,所以你知道,商业银行经营有一个核心概念叫做存款利差,只要有充足的存款,银行有再大的问题都是不担心的。

  只要流动性良好,不出差错,然后这种跨时的配置机构它的风险就可以无限的推向未来,这是它的风险管理要义。

  还有一类机构就是我们看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处置的风险跟商业银行不一样,资本市场最核心的是对冲,他是靠买卖,然后买卖产品不断在买卖中间风险分散在市场参与者头上,是风险分散的办法,然后这叫对冲,他一定要将这个市场有足够的厚度,足够的流通性,然后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卖,都可以卖掉,你知道做资本市场最担心的是对手丧失,叫交易对手丧失,也就是说,突然卖东西卖不掉了,你再降价也卖不掉了,降成地板价还卖不掉,地板以下也卖不掉,这就叫市场死掉,就叫金融危机。

  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这样,突然交易对手全部没有了,大家只有抛的没有买的,那么价钱就不断往下跌,越跌越快,越快越跌,最后止住这样一个过程,不得不把会计制度全部停用,不能再按市场价计价,改用成本计价。

  那么我们说,他是靠对冲的,对冲的全部核心是你能设计出满足投资者风险偏好需要的产品,然后在投资者之间和被投资者之间进行交易,不断地买卖。

  那么由此你可以理解一下中国的监管机构的调整,为什么保监会跟银监会合并呢?因为他们都是负债累累,而证监会为什么留在外面呢?证监会监管是对冲性的,负债的金融机构监管的原则是资本充足率,在银行是资本充足率,在保险公司就是偿付率,证券公司监管的是透明化、信息披露,证券上最大的风险就是虚假陈述,就是欺诈,我们说金融机构是这么在配置风险的。

  那么在配置风险过程中间,作为一个发展中的金融机构,特别对中国来说,他是要走向市场经济,在微观方面就是自负盈亏的企业自主定价,金融企业中间就是金融产品自主决定其利率,这叫利率市场化。在宏观方面,就是竞争性金融市场形成,反应在金融市场就是各类风格不同的金融企业竞争性提供金融产品,这就形成丰富的金融市场,是由各类不同风格的金融企业竞争性提供,这种提供如果说一国提供不了,那么就要国际提供,这个就是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

  也就是说通过对外开放,外资在中国境内竞争性提供风格不同的金融产品,才能丰富中国的金融市场,这是我们看到今年4月份博鳌论坛一个重要的宣布。

  宏观审慎的核心就是控制杠杆率,熨平经济周期

  中国现在尝试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就是宏观审慎下的微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政策是2008年危机以后人们发现的,还有一个金融周期,还有杠杆的扩张收缩,杠杆的扩张收缩是微观审慎管理所不能做到的,因为1加1大于2,那么需要对2进行管理,这就叫宏观审慎。

  宏观审慎的核心就是要控制杠杆率,然后熨平经济周期。它的框架包含一个时间维度,这就是逆周期调节,也包括结构纬度的,那就是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所以它的核心是建立逆周期的调节杠杆能力的手段,它是一个宏观管理周期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一个管理方式。那么要义就是在宏观审慎政策下的微观审慎监管。中国现在尝试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就是宏观审慎下的微观审慎监管。

  什么叫宏观审慎监管?它怎么操作的?第一个就是逆周期,为克服金融活动的顺周期性,宏观审慎需要逆周期操作,操作手段仍是资产负债表监管。在经济高涨时,去提高资本充足相关指标的监管要求。反之在经济低迷时,不仅需要放松对监管要求,还要配置于注入缓释资本等办法进行操作。换言之我们说,中国现在宏观经济开始稳定,那么需要有去杠杆,那么换言之,这就是个逆周期操作。

  如果要在经济下行中间,那么大家知道,按照新的巴塞尔协议要求,他是有缓释资本的,就是到经济下行期间,债务资本要作为核心资本使用的,也就是不会给你还本付息的,你要承担风险的,这就叫逆周期操作。它是控制杠杆的过快的增长,从而防止杠杆未来的过快收缩。

  第二个就是流动性,即使在这样逆周期操作中间,特别是金融周期的下降阶段,市场流动性短缺的,这时候很容易发生危机,踩踏事件指的是对流动性的相互竞争,这时候中央银行就要发挥责任和作用,不断向市场补充流动性。

  它的核心要义是控制杠杆水平,在金融周期杠杆的扩张性收缩是金融周期的一个标志性产物,那么控制杠杆水平就是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核心,其操作要领就是,鼓励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增加资本,降低风险率,第二,鼓励债务长期化,以缓解长期投资期间出现错配,那么在中国你会看到,我们说要去杠杆,重中之重是国有企业去杠杆。那么也就是说国有企业需要减少债务,增加资本。

  第二,要去杠杆,不再说一味地减少债务水平,是如何获得资本,从而减少杠杆率。因此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间具有战略意义,直接融资就成为最核心的问题。包括PE、VC,乃至创业版等等,这种增加资本的办法是降低杠杆最好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减少负债,而是如何增加资本,这个问题依然在中国是个重要问题。

  宏观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如何面对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我们看到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共处一元,但性质又不同,构成现代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各国政府都在探索,逐渐形成宏观调控的新框架,记住两个原则,一个原则经济周期是客观规律,既不能一味地用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不能指望经济的一味增长才能熨平周期,总需求的管理要有足够的弹性。

  我想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不能大水漫灌,为什么不能在经济下行中间一味地鼓励经济增长,因为它只会鼓励杠杆提升,杠杆提升就是向未来借钱,这时候可能允许经济的某种波动、某种下降,反而是有助于杠杆率不至于升得过快、升得过高。

  第二,要加强对金融周期的管理,尤其重视金融顺周期特征,一定是逆周期的,经济好的时候,金融应该相应的,不应该是扩张性的,应该稍微收缩一点,经济差的时候,金融应该是扩张的,这个说起来好像很逻辑、很容易。但是实践起来很困难。

  我们不知道什么叫经济好、什么叫经济不好,但是我们说逻辑上是这样,这都在探索中间,但框架是这样的,这个框架如果形成新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和安排,这样一个安排在中国,我们看到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双结合的制度调控,这就构成这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

  核心是什么呢?是加强中央银行的作用。我们看到中国的中央银行,人事安排也很有意思,易纲是行长,党委书记是郭树清,郭树清又是中国银保监会的主席,但是你要知道这种安排是富有深意的,他是说中央银行承担双重责任,货币政策同时宏观审慎管理。那么有人对这种体制理解不太深刻,说这种是什么东西啊,这是不是又是计划经济的复归啊?不是这样的。

  中央银行天然的一个责任就有金融稳定性的责任。金融稳定货币政策手段又是一致的,动机不同、手段一致。所以这个操作放在央行也是最容易的,这就构成全球新的趋势,就是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这是全球的趋势,各国的中央银行都在加强,其中加强的就是他肩负的金融稳定的责任,这种经验最早是英国出现的,现在全球都开始在效仿,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英国双峰的监管模式。

  这轮中国改革借鉴了这种模式,只不过中国又有新的创新,就是在这样一个中央银行上面微观审慎监管上,架了一个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然后说这个金融发展委员会是这些职能,但是它的办公室设在中国人民银行,于是中国人民银行变成新定位,十九大报告写的,货币政策的宏观审慎调控的双支柱调控框架,这是中国在这个意义上领先全球的金融监管事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谢长杉

长安讲坛 曹远征 金融危机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15 斯达半导 603290 --
  • 01-14 有方科技 688159 20.35
  • 01-14 玉禾田 300815 29.55
  • 01-14 泽璟制药 688266 33.76
  • 01-13 洁特生物 688026 16.4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