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一个企业就是构造它的性格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0日 13:27 经济观察报
李翔 “东软怎么能活到今天?” 经济观察报:你怎么完成从学者到商人的转变的? 刘积仁:首先是好奇心。我觉得一个人能够做一番事业,或者说愿意从一个角色变成另外一个角色,首先是你有这种愿望。所谓的好奇心就是你很愿意跨越你原来的认识、知识和能力。 当你付诸实践的时候,要经历的是一个不断挑战困难和学习的过程。因为你跨越到的肯定是你原先一无所知的。如果把挑战困难当成一种成就感的话,对你来说,突破过去的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就会更有可能。 经济观察报:你在商业上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样的? 刘积仁:很多人都说商业和学术有很大不同,对我来讲,我更愿意去看有什么东西是相同的,这样会更集中目标学习不同的东西。它们相同的地方包括:第一,创新精神;第二,都希望找到好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成功;第三,都需要在有限的资金的情况下来达到期望的目标;还有,你同样要发展团队。最大的不同是,做学术,无论正确和错误的结论都会成为一种成果;而企业要做错了,就是失败,因为你带来了损失。商业要更精细,要更坚决地控制风险。在商业里,还要花精力去想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学术可以不考虑今天的需要。 还有,很多商业上可以成功的结果可能并不是你喜欢做的研究,但可能给你带来成功。这方面的挑战,更多的不是对你的智商的挑战,而是对你的思维方式的挑战。 另外,做学术要特别的专注,而做商业很多时候需要有更系统的安排,不是将目标放在某一个具体事情的成功上,而是一个系统的成功。在东软过去的发展中,我们最关注的是企业的持续性成长,更注重今天的每一项工作对未来的影响,并愿意为未来投资,同时又要兼顾今天的生存需要。这样的思考方式,可能是我们在过去16年里一直比较幸运的原因。 经济观察报:系统的成功指的是什么? 刘积仁:是通过系统的设计,使在不太容易从单项方面获得成功的时候,找到可能成功的道路。如东软在创业的时候没有资本,没有名声,找人也很困难,当地也没有市场。应该说那个时候我们不具备做一个公司最最基本的三个条件:资本,人力资源和市场。 而我们的解决方式是:首先与东北大学合作,获得人才,然后先选择国外市场,再将我们在国际市场上赚的钱来投资国内未来可以有市场的业务,当时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在国外的价格比较高,而国内的公司运营成本低,所以公司运行的效率很高,而做国际的项目,做一些有挑战性的开发工作对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使东软又拥有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当时我们在外地找不到到东软工作的人,就从企业跨到学校,在东北大学里搞了东软的软件加强班,我们用学校教育体系来给公司培养人才,这样使得成本降低,也使大学的文化和东软的文化融合。 所以,当东软上市的时候,很多人问东软怎么能活到今天,因为“像你们所处的环境,别说上市,能活几年都不容易”。这就是因为我们跨越了一个刚刚创业的公司的一般做法,不是完全通过艰苦的奋斗来完成创业,而是通过将多种可以使我们成功的要素融合起来,通过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结合,教育和学术的结合,长期和短期的结合来解决我们所面对的困难。1996年上市,公司成功地度过了最困难的起步阶段,踏上了一个新的平台。 经济观察报:你提到东软从一开始创立就是一个长线的公司,有长线的眼光、跨越性的眼光,但是做长线是需要信心的。你有没有动摇的时候呢?信心从哪儿来? 刘积仁:一个人谈到信心一定是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有清楚的认识并有回避风险的准备,而不是一种模棱两可的不确定的感觉。在创业初期,我的信心来自于:第一,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在未来对IT服务的需求将是巨大的。第二,如果有这样的需求就一定要有这样的公司来满足它。那时候中国的软件公司都很弱小,很少有哪家企业考虑未来十年会怎样,如果东软考虑的长远一些,我们肯定与他们不同,我现在就可以开始准备未来。第三,当你确信选择是对的时候,你还需要知道你是否能活到理想实现的那一天。事实上选择一个理想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实现理想的可能方案,因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每一天都需要为生存奋斗,每一天都需要拥有资源。所以你就必须很好地设计如何获得资源,来防止因为资源不足而牺牲在光明的征程中。当时我们对自己的技术能力还是很自信的。不自信的是如何把技术上的自信转变成商业上的价值。当时软件并不值钱,你说卖软件,可人家看不见,人们更愿意买一个大得能看得见的东西。 经济观察报:这需要远见。 刘积仁:更重要的是团队拥有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同时我还是相信运气的。如果东软起步的时候,中国的经济不是这样持续高速发展的,我们就没有机会,两者正好是在同步增长;如果东软当时没有能够跨越到国际市场上,我们在沈阳就很难生存,因为在当地没有市场。当时跑到北京去,大家一听东北人卖软件就不买,人家会觉得很奇怪,觉得软件应该是北京人卖,至少也是深圳人卖,如果没有有共同理想的团队,我们也会像中国的许多软件企业一样,因为想法不同而分裂多次了。 东软的性格 经济观察报:我一直在想东软这个公司的性格是什么,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 刘积仁:第一,它不很张扬,从起步的时候我们就不怎么在行业里面张扬。当我们上市的时候,大家才真正感受到东软的存在,当年的《计算机世界》列出的“中国IT十大新闻事件”中,有两件是关于东软的,一是中国第一家软件企业上市,二是中国第一家软件园开始投入建立。第二,我们认为自身的修炼最重要,在不张扬的情况下我们很忙,忙什么呢?不是在外面忙,而是忙里面,不断地提升我们自己产业发展中的基本功,包括在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的发展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地打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希望不管是什么样的对手,我们都能够面对。第三,东软是一个学习型并愿意合作的公司,东软愿意通过联盟来获得资源,并将与成功的公司合作来获得更快、更大的成功看成是自己的文化,结盟是东软战略部署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性格。 经济观察报:这是不是你个人的性格投射到这家公司的结果? 刘积仁:首先我个人是喜欢这样的性格的,我认为一个创业者在创造一个企业的时候就是要创造这个企业的性格,比如说我喜欢我们的干部经常看一下自己有什么毛病而不是优点。一个人认识自己的毛病并不很容易,只有别人看得比较清楚。好在我们创业时大家都来挑我们的毛病,比如说东软做这个东西不是创新,未来应该怎么发展,等等。当时,一个日本人跟我说,刘教授你是一个教授,我的经验是教授永远做不了好的企业家。这一句话激励着我奋斗了很多年,因为你一直在努力克服你的弱点。 另外,不要简单模仿成功,也需要对自己心理的挑战,因为所有外部评价你的标准几乎都来自于成功的经验,要将自己表现得跟别人不一样,压力很大,比如说我们做软件的为什么做医疗了呢?我们做软件为什么搞了信息技术学院呢?东软的模式是微软,还是IBM,还是印度?总是有一只无形的手来控制着你的选择,要拥有你自己的性格,从而走出一条适合于自己发展的道路,这一方面,我很得益于做教授的思维。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