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正文
 

洋品牌特许加盟的机遇与风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3日 10:59 中国经营报

  作者:厉林

  自今年2月《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后,中国“特许经营”商业模式正在向外资全面开放。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商业特许经营行为除在程序上有特别规定外,其设立条件、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信息披露、广告宣传等均与内资企业保持一致。可以说,中国的特许大门正向国际连锁企业敞开,而国外连锁品牌们也越来越坚信,特许经营已经
是他们实施低成本扩张的最佳方式。

  海外品牌来势汹汹

  瞄准中国的商机,海外企业纷至沓来。据美国《特许经营时代》杂志公布的“2004年全美特许品牌200强”的统计,已有60多个特许品牌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尤其是榜单上前20个特许品牌,已进入我国内地的有14家,占了65%。而在今年5月的中国特许展上,一直对是否做特许加盟持观望态度的麦当劳,也第一次公布了中国特许经营者的申请条件。

  事实上,由于我国服务业经营上相对比较落后,而海外品牌却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国内持有闲散资金者也越来越多,他们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项目。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特许市场,从而使得众多的海外品牌趋之若鹜。

  在日前结束的“第八届国际特许经营巡展”上,有130多个品牌,超过50%的品牌是来自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特许企业,展出的品牌涵盖了餐饮、教育、美容、干洗、物流等与生活相关的各种行业。TNT包裹快递,Bread Talk面包店,Athlete's foot运动用品、3M汽车美容、喜士多便利店、赛百味三明治等大量特许品牌在此次展览会中寻找合作伙伴,加入门槛由零加盟费、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

  毫无疑问,中国特许经营市场将成为对外资全面开放的国际化市场,中外特许经营品牌将同台竞技。然而,尽管海外品牌来势汹汹,但要顺利扎根内地市场,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风险往往暗藏在机遇最后

  在一些海外特许企业一哄而上的同时,由于缺乏对本土习俗和文化的考察,对不同市场消费群体及投资风险也缺乏深入了解,有的品牌并没有开发一些在我国适用的产品、风味或配方;另外在层次定位、发展条件及经营模式上也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从而使很多洋品牌在前期经营中便出现不利。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由于立法和监管的缺乏,大量假洋品牌也混入其中。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曾将假洋品牌分为三类:一类是在国外交一笔管理费用,学习某洋品牌的经营模式,然后自己注册一个品牌。这种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普尔斯玛特;第二类是在国外注册品牌或者干脆就没有注册过,却宣称自己是外资品牌,这种操作手法具有商业欺诈的因素。这种类型连锁店的情况比较普遍,主要出现于皮具、服装、美容、快餐店、咖啡店等领域,如前段时间出现的所谓的西式快餐店;还有一种是纯粹假冒国外的品牌,侵犯品牌持有者的权益。

  虽然《办法》已对特许经营的资格做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即所谓“2+1”:需要具备两个直营店和一年以上经营业绩,以避免经营风险,但很多洋品牌还是能找到进入中国市场的“捷径”。因为按照加入WTO协议,我国对外商的“跨境交付式经营”没有限制,“跨境交付式经营”是指不在中国设立公司,却可以通过在国内设定的其他企业进行跨品牌经营。而在此之前在国内已经开展过跨境交付式经营的企业,自《办法》出台后,只需到

商务部门去办理手续就可以开始设立自己的店铺。显然,这一规定并没有明显的“筛选”作用。

  在目前较为复杂的特许市场形势下,国际特许经营协会主席Richard Rennick在本届国际特许经营巡展上,特意告诫投资者:特许经营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做的,它不保证成功。投资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其次才是行业,投资者要把握自己是否有能力和专业技术进入这个领域。而对于所有的投资者来讲,决定加盟前的大量的市场调查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机会提示:

  特许经营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做的,它不保证成功;投资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其次才是行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