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经济的护航者——追思董辅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9日 11:45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 | ||||||||||
★文/新余 这个7月是悲伤的7月,当人们还在缅怀经济学家杨小凯的时候,本刊专家顾问董辅?先生又默无声息地离我们而去。他在7月26日过自己77岁生日的时候还吃了长寿面,谁知四日之后,他便乘鹤西去了。
回忆董老的一生,其成就毋庸赘言。近半个世纪来,董老长期进行企业所有制改革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正当董老的一些理论、预见及努力开始显现光芒的时候,董老却已远在天国了。 董老是私营经济的护航者。他利用各种机会为私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推波助澜,为私产入宪的到来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并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他曾说,“没有私有财产就没有私营经济,没有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他还呼吁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并于2002年在京举办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联合论坛”上发表演讲提出了与私营经济相关的四大焦点问题(重新认识资本和财富、积极培育“中产阶级”、私有财产保护、拓宽民间资本进入市场的领域)及解决路径。论坛之后两年也就是2004年的春天,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终于入宪,“私有财产是一切罪恶的源泉”的荒唐论调终于被推翻。 在为私营经济发展披荆斩棘的同时,董老更注重私营经济行为的规范性问题与制度化问题。他曾给上市公司吹风,不要为了短期利益而做出一些愚蠢的事情来,要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发展。同时他建议企业发展信用体系并建立信用关系,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才像那么回事,才能良性发展。 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方向把握上,董老从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出发,日益认识到产权变革对国企改革的重要性,而产权的清晰化和流动性必须依赖一个健康强大的资本市场。 可惜,当董老的努力都将一一实现的时候,他却没有办法亲历。生者依旧烂漫,逝者安息九泉。就像他的学生巴曙松说的那样:“从今而后,他从美国归来之后,他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年谱简略: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原籍浙江省宁波市。抗日战争期间毕业于四川省永川县国立第16中学,1946年入武汉大学经济系,1950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2年赴北京俄语专科学校学习,次年去苏联国立莫斯科经济学院当研究生,1957年获苏联经济学副博士学位后回武汉大学任讲师,1959年调入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经济理论研究至今。他从高中时开始阅读进步书籍,入大学后即从事进步学生运动,曾任武汉大学学生会主席。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后历任国民经济平衡研究组副组长、党支部书记、研究所总支委员、代理总支书记等职。1977年当选为经济研究所业务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后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起任所长。曾被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还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大专院校的教授。科研成果: 董辅礽提出的关于再生产数量关系的数字模型,被誉为“中国经济成长论的代表”。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了企业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政企分离”、“政社分开”的政策性建议。1984年获首届孙冶方经济学奖。他最早提出并一直坚持所有制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享誉海内外。著作: 《苏联国民收入动态分析》(1959)、《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问题》(1980)、《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优越性》(主编,1981)、《大转变中的中国经济理论问题》(1981)、《董辅礽选集》(1985)、《经济发展战略问题》(1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