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人民大学2007中国发展指数发布会实录(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6日 13:28 新浪财经

  我们中国性别平等的促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解放以后我们的妇女地位,我们的妇女发展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人口转变,文化变迁的时期,性别平等现在仍然有些地区停滞不前,不尽人意,各个省在性别平等方面存在极大差距。比如说在女婴过早夭亡,女童得不到平等的就学机会,女性难以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女性受到家庭暴力的苦难,老年女性更多的遭受贫困,所以在中国各个地区之间,在妇女地位、妇女发展方面,在性别平等促进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各个省在这个方面的情况。在发展指数当中,有人口文盲率指标,测量的是受教育程度,文盲率是作为其中一个指标,我们现在来考察的是男女受教育程度的差别,我们是以各个省女性的文盲率与男性文盲率之差为指标,主要是2006年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到女性与男性文盲率之差,看到全国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是8.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这么多省分,新疆,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等,一直到重庆,重庆是8.4,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说明他们在男女受教育的差别方面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低一些。

  这是女性与男性文盲率之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全国仍然是8.9,江西,山东,湖北,江苏,浙江,海南,四川,这是女性的文盲率减去男性的文盲率的差,这个是高于的。我们看到还有一个是女性与男性文盲率之差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个是高的比较多了,全国仍然是8.9,宁夏13.1,云南13.5,安徽15.1,甘肃16.9,贵州18.7,差距最大的就是西藏,23.7,也就是女性的文盲率比男性的文盲率要高了23个百分点。这个差别在各个省之间还是很明显的。

  另外一个衡量性别平等的一个指标,我们可以用婴幼儿死亡率的性别差别来观察,因为婴幼儿死亡率历来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指标,男女婴幼儿死亡率的差别也是性别平等程度的一个集中体现。大家都知道在联合国HDI发展指标当中也用了婴儿死亡率做了社会发展的侧重指标,所以我们也用这个来测度性别平等。婴幼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定义是0至4岁男童死亡率除以0至4岁女童死亡率,大体在110左右。我们分析的数据当中由于黑龙江、上海数据不稳定,所以没有它们的数据。我们现在看一看全国0岁人口死亡率的性别比,我刚才讲了0至4岁的男性婴幼儿的死亡率应该是女性婴幼儿死亡率的110%,或者说1.1左右。0岁的应该更高一点,大概1.2左右,但是我们再看看全国0岁人口死亡率,2000年全国0岁的男性死亡率只相当于女性0岁人口死亡率的70%,后来这个数字有所上升,到2005年达到了81%。事实上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是男女婴儿都受到了平等的医疗待遇,营养状况,营养待遇各个方面的待遇都是平等的话,按照生理上的规律,男婴的死亡率应该是女婴死亡率的大体上1.1到1.2倍,而现在男婴的死亡率仅仅相当于女婴的80%,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在照料方面,营养方面,医疗条件方面对女性婴儿的一种不平等或者是歧视,照料的更少一些。

  我们再看0至4岁死亡率性别,这是0至4岁男性婴幼儿死亡率比上0至4岁女性婴幼儿死亡率,这个比值小于0.8的,小于全国大概平均水平的这是辽宁、浙江、江西等等,广东,这是0.8,这都是小于0.8的,所以这个说明男婴得到了更好的照顾,而女婴得到了不如男婴的照料。0至4岁儿童死亡率大于1.0的省份,就是它越接近了正常的生物学正常现象,前面低于0.8都是不正常现象,这是接近于正常现象,我们看到新疆、广西、四川、内蒙、西藏、重庆、天津、湖北,这个都是达到了1.6、1.7、1.8这样的水平,至少这个数值比较高,接近于生物学上正常的规律。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考察了人口出生性别比,正常的出生性别比是每100个活产婴儿对103到107个活产男婴,但由于男性青少年的死亡率高于同龄女性死亡率,所以结婚年龄段大体是持平的,中国社会重男轻女,对妇女的歧视以前在古代和解放前主要表现在女婴出生以后对女婴的溺弃,出现了男女不平等的表现。我们先看看世界上的情况,非常快速看一下,我们看到加拿大、美国、日本、丹麦这些发达国家,所有这些国家出生性别比平均值都稳稳保持在105左右,相差的很小。再看看其他一些欧洲国家,这是比利时,法国,德国等等,平均值也都稳稳保持在105。这是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巴西,智利,中国香港,韩国是世界上出生性别比比较高的一个国家,虽然有一些偏差,但基本上还是波动在102到107这样一个大体正常的范围内。这是发展中国家了,平均值也基本上维持在105左右,上下加2到3。这也是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墨西哥是101,其他都在103到107之间,古巴108。这是世界上各个国家人口平均出生性别比例的分布,105的国家是最多的。

  我们看中国的情况,中国2000年到2005年出生性别比是逐步走高的趋势,我们可以把这个数字和世界上平均的性别比对比一下,基本在105左右,韩国最高111,我们是120,比韩国还要高了很多。我们看一看从1982年到2000年各个省出生性别比发生的情况,1982年出生性别比在103的是西藏,103到107的有北京等等这么多省份,108到109的有6个省份,110到120的有这么多省份,到了2000年在出生性别比107以下的省只剩下西藏和新疆了,108到109有4个省,110到120大量的省都集中在这里,还有一部分省上升到121以上这样一个情况,实际说明什么情况?在中国性别不平等一个集中表现是出生性别比的不平等,而这个不平等已经从80年代暂时的一种现象演变成长期的一个趋势,已经从局部地区的问题演化成全局性的问题。

  这是2005年的出生性别比,这里面有很大的差异,江西137,陕西132,吉林109,新疆109等等,这个可以看到各个省在出生性别比巨大的差异。把05年各省出生性别比分四类,第四类是最高的几个省。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后果有很多,这里面包括影响社会稳定,影响犯罪,影响贩卖妇女,影响地下色情产业的发展等等。出生性别比偏高的趋势是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这种趋势的时间越长后果就越严重,全国各个省现在都在为遏制出生性别比的升高努力,未来的形势依然是严峻的。

  和谐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境界,一个和谐的社会包括两性在内的人的和谐,性别平等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指标。我这个作为人民大学发展指数的测度的补充,我的报告到这儿结束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我们请金勇进谈一下万元GDP能耗降低的研究结果。

  金勇进:各位专家、学者大家好,下面我介绍一下万元GDP能耗降低的研究结果。

  2006年我国能源消费达246270万吨标准煤,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经济总量是世界第四,将近日本经济总量的

  一半,但能源消费量是日本的3.26 。这说,我国能源消费从整体上讲还属于粗放型能源利用方式,与现代集约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

  差距。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能耗,高,必将过度消耗子孙后代的资源,经济就不能实行可持续发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节降

  耗势在必行。根据政府“十一五”规划要求,到2010年底,单位GDP能耗需要降低20%,也就是2010 年,单位GDP能耗(205 年不变价,下同)由

  2005 年的1.22 吨标准煤下降到0.98 吨标准煤左右。制定的五年能耗降低20%,这是一个总体的目标,如果按年度分解每年应平均下降4.4%,

  “十一五”期间年均节能率4.4%这个目标,我们能碟称犒砥? 5年价)

  单位GDP能耗,又叫万元GDP能耗,就是每产生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掉的能源,是一个能源利用效率指标,指标数值越小,说明能源利

  用效率越高。1978年至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36%,GDP年均增长9.6%,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持了GDP翻两番,能耗不断下降,取得显著成绩,为“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带来了机遇。由图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单位GDP能耗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06年的1.21吨标准煤/万元(2005年不变价),年平均下降速度为3.89%。如果按照此平均发展速度,再加大节能降耗力度,那么降耗目标现的可能性很大。

  另一方面,图1反映出,2000年来下降速度明显趋缓,出现2005年比2000有所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05年单位GDP能耗为1.22能耗,2006年单位GDP能耗1.206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1.33%;2007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8%。尽管这说明我国单位GDP能耗是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与年均下降4.4%的目标距离还很大。若按照目前这个速度,降耗目标就无法实现。所以,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表1
      我国历年单位GDP能耗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2000 2005 2006
GDP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 7.85 6 5.29 3.94 3.06 2.75 2.83 2.79
GDP为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 3.98 3.04 2.68 2 1.55 1.4 1.43 1.22
GDP为2005年价格 3.39 2.59 2.28 1.7 1.32 1.19 1.22 1.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年鉴2007》整理计算

  一、存在的机遇

  1、源利用效率提高速度较快与其它国家比较,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速度较快,2003年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节能潜力空间还较大。

  由表2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节能降耗工作已取得初步进展,我国以单位能源GDP表示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升,在全世界的排名从1990年的第37位提高到2003年的第23位,最好的年份为2001年,世界排名21位。从指标数值来看,1990年我国单位能源生产的GDP为2.06国际元/千克标准油,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1.02国际元/千克标准油,但到了2003年,我国单位能源生产的GDP达到4.54国际元/千克标准油,接近于世界4.72国际元/千克标准油的平均水平。最好的年份2001年的水平为4.73国际元/千克准油,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与发达国家日本相比较,2003年我国与日本的差距还有1.94国际元/千克标准油的差距,可见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节能 效率的提高趋势,以及节能空间的 存在为节能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表2
单位能源生产的GDP(国际元/千克标准油)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世界 3.88 4.09 4.55 4.65 4.7 4.72
印度 3.96 4.21 4.76 4.93 4.97 5.23
日本 6.54 6.28 6.29 6.38 6.36 6.48
美国 3.67 3.85 4.16 4.29 4.35 4.51
中国 2.06 3.09 4.35 4.73 4.75 4.54
中国在世界的排名 37 33 25 21 22 23

    资料来源:根据《国际计年鉴》2006/2007年整理

  2、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上升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是指一定时期内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源产品的数量与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的比率,是观察能源加工

  转化装置和生产工艺先进与落后,管理水平高低等的重要指标,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越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就越高。图2表明,1988年代以来,我

  国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稳步上升,到2006年已基本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06年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71.24%,2000年相比上升了2.2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稳步提高的发展

  势为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

  利条件。

  3、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下降

  表3
历年单位产品能耗比较表
1980 1990 1995 2000 2003 2004 2005 国际先进水平
火电供电煤耗(GCE/KWH) 448 427 412 392 380 376 374 312
乙烯综合能耗(KGCE/T) 2013 1580 1277 787.4 711.3 703 690 629
钢可比能耗(KGCE/T) 1201 997 976 898 777.7 761 741 610
合成氨综合能耗(大型装置)(KGCE/T) 1431 1343 1284 1326.6 1346.1 1314.2 1300 970
水泥综合能耗(KGCE/T) 218.8 208 201 181 181 154 149 128.4

  注:资料来源: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6》、《能源数据2007版》 其中 GCE/KWH代表为克标准/千瓦时、KGCE/T为千克标准煤/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工艺条件的改进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下降速度较快。由表3看出,火电供电煤耗从1980年的448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到2005年的374克标准煤/千瓦时,与国际先进水平312克标准煤/千瓦时的水平较为接近,乙烯综合能耗的下降速度最快,从1980年的2013千克标准煤/吨下降到2005年的690千克标准煤/吨,下降了65.72%。合成氨综合能耗从1980年1431千克标准煤/吨下降到2005年的1300千克标准煤/吨,下降速度虽然没有乙烯综合能耗快,但与先进的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钢可比能耗从1980年1201千克标准煤/吨下降到2005年的741千克标准煤/吨,水泥综合能耗从1980年的218.8千克标准煤/吨下降到2005年的149千克标准煤/吨。主要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的降低直接推动了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从国际比较来看,这些产品的单位能耗还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因此还应力争通过改善产品的生产技术或管理水平降低单位产品能耗,从而推动节降耗目标的尽快实现。

  4、节能降耗措施效果渐渐现显

  当前,政府部门正实施与节能有关的种种措施,国家发改委与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要求各地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防止高耗能行业重新盲目扩张;从立法、体制、机制、财税、金融、价格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推进节能降耗等等,都需要时间贯彻实施。各个省、市正积极建立长效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诸多手段,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8%,比去年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表明这些措施效果正渐渐现显。随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的效果会越明显。

  二、面临的挑战

  1、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比重上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图3是根据2000年不变价计算的我国单位GDP能耗。从图3看出,从1979年到2006年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到 五”期间,单位GD能耗下降速度趋于平缓。

  表4
 我国各阶段能源消耗情况
时期 最低单位GDP能耗 最高单位GDP能耗 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量(万吨标准煤) 五年间单位GDP年平均增速%
1981—1985 3.04 3.73 3281.4 -5.23
1986—1990 2.68 2.95 4404.2 -2.49
1991—1995 2 2.58 6494.6 -5.71
1996—2000 1.4 1.92 1475.4 -6.87
2001—2005 1.3 1.43 17225.8 0.4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表4表明我国单位GDP能耗发展呈现阶段性的快慢交叠发展的特点,“六五”、“八五”和“九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的降低速度较快,而“七五”和“十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的下降速度相对较慢,“十五”期间不降反升,为“十一五”期间目标的实现加大了难度。“十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不降且有高的势头,究其原因,主要因为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比重上升引起的。

  ⑴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速加快

  由图4可以发现,“十五”期间水泥产量从2000年的5970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06884.79万吨,增加了近一倍,2006年水泥产量上升到123676.48万吨,钢材产量从2000年13146万吨上升到2005年的37771.14万吨,是2000年2.87倍,粗钢产量从2000年的12850万吨上升到2005年35324万吨,是2000年的2.75倍, 能产品产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资料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⑵高耗能行业的耗能比例仍然较大

  表5
“十五”期间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煤炭开采与洗选业 3.5 3.02 3.24 3.12 2.99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5.22 5.04 5.03 5.99 5.3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9.36 9.74 10.07 10.01 10.1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7.99 7.16 7.7 8.9 8.4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2.61 12.95 13.92 14.62 16.5
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 7.51 7.78 7.64 7.17 7.04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6》

  从行业结构来看,一些高耗能行业的耗能比例仍然较大,有点呈上升趋势。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从2001年的12.61%,上升到2005年的16.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从9.36%上升到10.11%。高耗能产品及高耗能行业生产规模的快速膨胀,导致“十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趋缓,甚至出现升高的苗头。这些高能耗的行业一般属于重工业。目前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可逾越,因而在发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同时,更应该调整行业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

  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型的资源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给我国的环境治理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六五”、“七五”期间,我国的能源煤炭消费结构趋于恶化,煤炭消费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号称清洁能源的天然气的消费比例却逐年下降,“八五”期间这种不利的局面开始扭转,到1995年后,煤炭的消费比例开始逐年下降,而清洁能源天然气和新型能源的消费比例开始逐年上升,消费结构朝着有利于环境优化的方向发展。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是煤炭占主要地位,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严重脱离了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主流。这种以煤为主的消费结构,客观上造成我国与国外相比能源经济利用效率低、污染严重、产品能源成本高的根本原因。

  表6
2006年全球能源消费结构(%)
国家 石油 天然气 煤炭 核能 水力等
美国 40.4 24.4 24.4 8.1 2.8
加拿大 30.7 27 10.7 6.9 24.6
法国 35.3 15.5 5 38.9 5.3
德国 37.6 23.9 25.1 11.5 1.9
意大利 47 38.1 9.5 - 5.3
英国 36.3 36.1 19.2 7.5 0.8
俄罗斯 18.2 55.2 16 5 5.6
韩国 46.6 13.6 24.3 14.9 0.5
印度 28.4 8.5 56.2 2.1 6
中国 21.1 3 69.7 0.7 5.5
世界合计 35 23.7 28.4 5.8 6.3

  根据BP(2006)年全球能源数据统计计算

  由表6发现,我国新型能源的消费比例与国际水平相差较大,首先,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还很低, 2006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比例仅为3%,远远低于其他工业化国家,更远远落后于世界23.7%的平均水平。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无疑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政府应该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尽快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核能消费与国际比较相差较大,2006年我国核能消费比例仅为0.7%,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我国属于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因此,核能的使用将有利于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核能是一种新型能源,次性投资较大以及铀资源的短缺限制了我国核能的发展。

  3、主要耗能产品的出口量逐年增长

  表7
主要耗能产品出口量
产品种类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年平均增速%
钢材(万吨) 621 474 545 696 1423 2052 27
平板玻璃(万平方米) 5592 6123 11359 12427 14464 19925 28.9
水泥(万吨) 605 621 518 533 704 2216 29.6
铜材(吨) 144484 123790 171710 232879 390023 463560 26.3
铝材(吨) 130052 135630 188744 273874 430988 711484 40.5
锌及锌合金(吨) 593336 562021 495987 484231 263149 146845 -24.4
纸及纸板(万吨) 5 68 74 114 101 167 20.8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6》

  表7反映的是我国历年主要耗能产品出口量。“十五”期间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量表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除锌及锌合金外,其他产品出口量的年平均增速都超过20%,其中铝材产品的出口量年均增速高达40.5%,水泥出口量的年均增速高达29.6%,位于第二位,高耗能产品的大量出口必然不利用节能降耗指标的实现。问题的严重性是,在我国供需缺口逐年增大的条件下,高耗能产品出口量的快速增加无疑会进一步增加能源供给压力,国家应该采取强有的措施,严格控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量,即有利于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又有助于我国环境的保护和优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