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通胀迎来拐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3日 00:29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杨纯 胡佳恒

  10月2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重要数据。

  根据该数据,今年前三季度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达到4.1%,尽管高于上半年3.2%的CPI涨幅,但已出现月度回落迹象:9月份CPI同比涨幅为6.2%,比8月份6.5%的同比增幅回落了0.3个百分点。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说,可以认为,9月份是物价指数的一个拐点,至少CPI高点已经过去。祝宝良认为,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是由于粮食、猪肉等食品价格上升所导致,而近期猪肉和粮食价格的稳定给CPI的下降提供了支持。他预计,这样的下降会逐步持续下去,但幅度不会很大。

  《财经时报》采访的多数专家均认同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前一阶段的紧缩性调控使得除了食品、肉类等价格大涨造成的通胀上扬得到了有效缓解,通胀拐点实际已经显现。

  但也有业内人士向本报指出,虽然CPI单月数据有所回落,但除农产品以外的食用制成品价格还存在扩散上涨因素,因而CPI 仍有反弹的可能。

  尽管对于通胀是否迎来拐点未有定论,但各方对于物价指数能否持续回落都有一致的担心。尤其是在当前GDP高位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供应和外贸顺差持续加大,流动性依旧偏多的情况之下,现行的宏观货币紧缩政策会在哪些方面出现调整?与之相配合的财政政策又会打出什么样的组合拳?都在牵动各方的神经。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

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尽管9月份CPI比8月份略有下降,但当前面临的通胀压力依然很大,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依然严峻,流动性的根源依然存在。因此,未来货币政策依然将坚持紧缩的主基调,采取诸如调整存款
准备金
率,发行央票实施对冲和提高利率等总量调控手段。此外,货币政策也将更多关注到物价,关注比CPI更早的生产、流通领域的价格变化。

  而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则认为,中国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长期的通胀通道,仅仅依靠短期的紧缩调控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必须着力于供给面的调控,从增加土地、粮食等供应入手,并制定一个长期的调控的政策,而不仅仅是制定短期的物价调控目标。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