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浙江干部考核不再考招商引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 01:02 中国经济周刊

  在总共26项考核指标中,剔除固定资产和招商引资指标考核,

  约束“形象工程”,加大民意调查,看重绩效分析—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 ★傅白水/北京、浙江报道

  刚刚出台的《浙江省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

  《办法》是由浙江省委组织部于8月2日颁布并实施的,在总计26项考核指标中,其中15项定量指标的考核,将由被考核对象上一级的统计、财政、国土、环保、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提供数据,统计部门负责进行汇总分析;另外10项定性指标的考核通过民意调查进行;还有1项指标为经济责任审计情况。

  这次浙江地方党政干部考核之所以受外界普遍关注,不仅仅是考核办法变了,更重要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两大传统指标,没有出现在考核标准中,而用以约束和限制“寅吃卯粮”、举债搞“形象工程”的社会稳定与保障类指标被写进了《办法》中。

  这一做法在全国尚属首例。

  有专家指出,新的地方党政干部考核办法,不仅将从制度上推动和加快地方政府科学发展观的建立,同时也将直接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干部考核新《办法》

  亮点多多:

  剔除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增加社会稳定与保障类指标……

  外界看来,在浙江省试行的《办法》中,取消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考核和招商引资指标考核最为引人关注。对此,有专家表示,在浙江许多地方,GDP十多年的超常发展,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取消单纯的GDP考核的意义,更主要是让环境保护这一项的考核更为有效。”不过,也有人对此担心,认为这样会不会带来地方领导干部的“懒政”?专家对此评论说,效果可能恰恰相反。一方面,考核不仅仅是环保,还有其他几十项;另一方面,治理环境成为下一步各地方政府的竞争项目,而环境治理的投入哪里来,“还是要靠发展经济带来的收入来进行。”

  《办法》的另一亮点是,增加了一项属于约束地方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社会稳定与保障类指标。该指标的相关考核数据由财政部门提供,借以约束一些“寅吃卯粮”、举债搞“形象工程”的领导行为。这在全国也属首创。

  除上述两大亮点之外,《办法》还把基层老百姓的评价、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等定性定量指标,与GDP为代表的经济指标,一起列入对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的考核评价体系中。这意味着,干部考核将更多参考“民意调查”。

  “实绩分析”考核项目也称得上是《办法》的一大创新,26项指标中,15个定量指标既包括地方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人均经济指标,也包括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率、环境质量等社会文化发展指标;既考察经济增长的规模、幅度,也考察万元GDP建设用地增量、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地方政府负债率等涉及发展的成本代价指标。指标数据的采集也不是来自考核对象的同级部门,而是由上一级的统计、国土、环保、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提供。

  有关专家称,这个符合实际、较为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势必遏制违背宏观调控政策、片面追求GDP增量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做法,把广大干部引导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耕地环境,节约资源,重视民生上来。

  浙江省有关领导分析指出,《办法》中考核指标的变化,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的综合指标尽量科学准确地评价使用干部,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办法》能否解决浙江的“成长烦恼”:

  水电能源紧张,耕地锐减,环境污染,投资代价趋大……

  试行《办法》的背后,是浙江曾遇到的“成长烦恼”。 专家认为,《办法》虽然有很多求新的举动,但面对浙江的“成长烦恼”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从2003年起,浙江省就开始了被人们称之为“成长烦恼”的生产要素荒。首先是土地、电、水、原材料、资金等生产要素和环境制约,而生产要素荒严重地制约了浙江经济快速的增长。

  其次,耕地锐减、能源困局、环境污染和投资代价趋大。浙江经济年年实现高增长,但与之伴生的“负效应”也同样“可观”,浙江为GDP的增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发展受到资源要素紧缺的严重约束。

  近年来,浙江几乎一直就是中国缺电最严重的地区,全国电力缺口一半在浙江;土地的制约进一步加大,甚至有媒体报道说,浙江的可用耕地最多只能再支撑10年;环境污染严重,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生态环境承载力已基本达到饱和。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大批企业无地建厂,无电开机。

  为此,浙江曾艰难求变。 实施“以民引外,民外合壁”的招商选资战略,曾经成为浙江的选择。具体做法是,由政府出面协助当地民营企业找跨国、跨省大公司洽谈合作。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实现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内源性经济与外源性经济“两轮驱动”,从而推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浙江省摆脱困境的另一推手是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的比重,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发展第三产业在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缓解资源要素和环境瓶颈制约、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增强地方财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等产业性政策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要素的短缺现象,但从长远来看,干部考核办法的调整,才是从制度上确保科学发展观的建立,彻底摆脱经济大省的“成长烦恼”。

  《办法》酝酿探索三年,

  经济增长悄然转型:

  考核指标从100多项到39项再到16项;地区经济实现了低投资、高增长……

  浙江省的这26条新考核办法,表面上来看似乎条条都是紧箍咒,但对于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来说,其实是个转变和发展的机遇。

  实际上,从2003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奖惩制度”之后,浙江就开始了改革创新干部考核办法的探索,在各地初步实施。2004年,省委组织部在100多项指标的基础上,反复征求意见,不断筛选,于当年底形成包括39项指标的考核体系进行考核。2005年以来,结合浙江发展的实际情况,再行调研,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新的干部综合考核办法。

  而在这一系列完善和探索的过程中,浙江经济已经开始了悄然转变。

  今年,浙江一改前两年经济迅速下滑和能源严重紧缺的被动局面,进入了“最好增长期”。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23亿元,同比增长了14.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4%,比去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43.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17.6%,远低于全国水平;进出口总额622.8亿美元,增长26% 。

  无疑,浙江经济出现了低投资、高增长,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协调发展的态势,初步摆脱了单纯靠投资推动快速发展的“投资依赖症”。

  而前几年,尤其是2005年浙江的状况却不如此,由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和资源约束趋紧,浙江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利润等经济指标增速纷纷回落甚至负增长。去年初浙江出现工业产值、投资、效益增势“三回落”,工业企业利润连续五个月下滑,2005年的利润增速列全国第24位。

  显然,《办法》在制订过程中就已经显示出了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有专家指出,新的考核《办法》将促进和树立有利于经济发展模式顺利转型的干部政绩观,从根本上确立各级干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角色,对浙江经济摆脱“成长烦恼”具有直接的效果和长远意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