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携500亿高调进入流通业 国家开发银行商味渐浓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 01:20 中国经济周刊
国家开发银行首次向民营流通业进行战略投资。尽管这是由商务部牵头和国开行进行的合作,但10至15年的还款期限和国开行近期介入农村金融等一系列举动,仍被一些商业银行视为“运用政策性银行的长处和商业银行竞争。”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北京报道 8亿“前奏”投向苏宁 7月28日,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和苏宁电器正式签署意向性协议,国开行将向苏宁电器提供规模为8亿元的首期贷款启动额度。这笔贷款加上苏宁自筹的2亿元共计10亿元资金,将用于苏宁自建、购置连锁店面及建设物流配送中心。 这是国开行首次向民营流通业进行战略投资,而8亿元也仅仅是个“前奏”。国开行对苏宁电器的专项战略投资涉及未来5年,将分阶段按期实施,拟向苏宁电器提供的政策性贷款总额度将高达近百亿元。 不过,与商业银行贷款相比,国开行的扶持贷款并未在利息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其基准利率依然是按照央行五年以上中长期贷款6.12%执行,即使按照规定可下浮10%,最低也还要5.5%。 “其诱人之处,就在于可作中长期贷款。” 国开行评审一局副局长王卫军介绍,该项贷款最长可达15年,而这在流通业是绝无仅有的。 苏宁集团总裁孙为民显然对此十分看重:“以前流通企业只能贷到短期贷款,做流动资金之用。有了长期贷款,就可以规划着用,可以做物流基地,可以做信息系统。” 双方之间的这一合作,源于2005年5月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和国开行行长陈元签署的《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流通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国开行将安排500亿元人民币的政策性贷款,专项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建设城乡现代流通网络基础设施。其中,包括苏宁电器在内的国家重点培育的20家大型流通企业将是优先扶持对象。 此次苏宁电器成为“零售业国家队”中首批获取国家资金战略支持的流通企业,8亿贷款也成为国开行500亿政策性贷款总盘子中第一批被划拨出的资金。 按照“商务部积极推动,国家开发银行独立审贷,依托现有大型流通企业,按市场化进行操作”的原则,这笔款项主要支持大型流通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及计算机网络、城乡流通网点的新建、改扩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流通企业的并购和重组等。 国开行的一次新挑战 对于国开行介入民营流通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刘旭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但不是无风险的金融,而是有风险的金融。” 他举例称,为国债投资项目提供的配套贷款,有些已形成风险。 “所以,开发银行也应对此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也应有自己的呆坏账底线和处置呆坏账的方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即使是这些20强企业,也是问题重重,或高负债经营,或缺乏核心竞争力,这显然不是光贷款就能解决的问题。 更令该专家担心的是,拿到这些贷款后,一些看似与提升核心竞争力有关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网络等项目纷纷上马。大笔的钱铺下去,会有多少物流中心建起来?又是否会带来新的“重复建设”的问题呢? 在20强名单中,光家电连锁企业就有三家(苏宁、国美、三联)。而在本来竞争就已经非常激烈的家电销售领域,一旦投入国家贷款,竞争是否会更加残酷?国家贷款的安全性有无保障呢? 该人士还认为,对“国家队”的扶持,就是对其他市场竞争主体的不公平,尤其是对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而言。零售业完全放开之后,企业应该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政府该做的是制定政策、规范市场而非“揠苗助长”。 对此,国开行评审一局的王卫军表示:“目前已经有10家企业在与我们接触。由于各家企业情况都不一样,所属业态也不尽相同,要做好贷款评审工作并不容易,因此如何既落实好商务部的精神,又控制好银行的风险,对国开行是一个挑战。” 政策性银行转型“环节” 对于双方的合作,刘旭刚认为,“这是政策性银行转向开发性金融的一个环节。”根据央行2005年的规划,包括国开行在内的3家政策性银行将尽快转变为有竞争力的开发性金融机构。 央行对此的解释是,在提供国家财力许可的金融性服务的同时,更好地为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持久的金融服务。 实际上,对于由政策性银行转向开发型金融,国开行早已先行。《中国经济周刊》从国开行获悉,2005年,国开行先后与浙江、江苏、云南等农信社省级联社签署合作协议。尽管各协议内容不尽相同,但都有类似“共同将开发性金融推进到县域中小企业等农村经济服务领域”的表述。 而另一家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也不甘落后。2005年11月,该行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尼日利亚客户群签署了融资协议;同月,该行还与中国五矿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金额20亿美元。上述协议被认为是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手段支持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两大成功事例。 与商业银行“争食”? 对于政策性银行的种种举动,一些商业银行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国开行希望既保持政策优势,又不退出商业性业务,这对商业银行是不公平的,也有违监管部门公平、公正的原则。” 浙江农行一位基层支行行长也曾向记者坦言:“原本就‘僧少粥多’,现在又多了一个卖‘粥’的,而且分行又催得紧,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长期以来,由于业务交叉,国开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冲突早已公开化。1998年,中国银行曾为此专门向有关部门提交报告,指责国开行利用政策优势和资金的低成本优势,与商业银行进行恶性竞争。 对于公路、桥梁、通讯等许多竞争十分激烈的优质大型项目,国开行往往能以较长的期限、较低的利率取得竞争优势,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根本竞争不过国开行。 一位商业银行人士甚至认为,十几年的还款期限让商业银行只有眼睁睁看的份了。 对此,国开行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大用却大感委屈。 他说:“国开行的六大信贷领域——电力、公路、铁路、石油化工、城建及邮电通讯行业,现在来看的确是‘肥肉’,但十年之前的情形却完全相反。商业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所以分离出来给政策性银行,现在这些领域有利可图了,就要我们退出来。” 国开行显然既不愿意退回到纯粹的政策性业务领域——这样做无异于自断财路,也不愿意放弃政策优惠做纯粹的商业银行。 实际上,在争夺商业化运作空间的比赛中,国开行是名副其实的“抢跑者”。比如,对许多进出口领域的信贷业务,国家开发银行反而比一些专业银行做得更好。 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王松奇认为,国开行早就商业化了,甚至比商业银行还商业银行。 刘旭刚认为,当年政策性银行成立之初,考虑到其所介入的领域贷款数额大、期限长、风险集中,存在亏损的隐性前提。但现在发展的结果却是,国开行成为国内首家实行5级贷款质量分类及贷款防火墙等制度的银行,其不良资产率小于1%,优于国内所有的商业银行。 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则认为,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业务领域上应该有进有退。在弥补了市场缺失,带动其他商业银行、民资等进入相关领域之后,就要考虑退出。开发性金融机构不能利用国家信用和补贴来和商业银行竞争。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